古玩黑话,形容古董的专业术语?

在此列出一些较常听到看到的行话术语给大家参考:

埋地雷——有些人以为去农村从农民手里买的货不会有错,却不知道这些货是作假的商人故意和农民合伙“埋地雷”的。

看不好——倘若卖家说货绝对到年代,而买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顾及店家的脸面,就只能说“看不好”。

铲地皮——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

一枪打——将这批货物好的带坏的一起卖,称作“一脚踢”。

留下吧——以前拎包裹的送货上门,买家决定购买他的东西,让送货人将货留下。

吃仙丹——买了便宜的喜欢的藏品叫“吃仙丹”。

动过手——是指老货坏了重新修补。

拦一道——抬高竞买者的价钱抢先买来,对手就说他被“拦一道”。

搬砖头——不花本钱拿别人的东西去卖,从中赚取差价。

交学费——不太懂行总是花钱买到新货,受人骗叫“交学费”。

包袱斋——行内有的人眼力好,但没钱开店,便用蓝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铺“搂货”,然后转手卖出。这种经营古玩的现象被称之为“包袱斋”。

有一眼——就是这件东西不错,艺术价值较高,比如说这件观音瓶“有一眼”。

收起来——买家不要某件藏品了,而请卖家将藏品收回去,就说“收起来”吧。

动过手——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叫“动过手”。

偷冷饭——古玩生意人行为用语。“偷冷饭”与“下出笼”有同义,但又有区别。它常常说的是老板手下人所为,具有瞒天过海的含义,为贬义词。“偷冷饭”是一种古玩行业的不良习气,因而会被人们谴责。“偷冷饭”常谓他人所作所为,而绝无以此自诩的。近年来,其他行业也有使用此词语的。

工手——古玩制作工艺术语。表示匠人制作工艺品时的功夫。谓之“工手”,很可能是“工匠的手艺”的简称。被使用于“工手”的对象,大多是工艺性较强的艺术品,如紫砂、竹木牙雕、金属器物。而对纯艺术品的书画就不能使用。

扒散头(爬山头)——古玩修复用语。原用于评价修补过的老字画,在老家具行业特指修补过的老家具。 多指对残损残缺的工艺品进行整修,或者是为了遮人眼目的修补。有人称此为“爬山头”,意不通。“扒散头”有把散了的东西扒起来的含义。“扒散头”在古玩行业中带有一种贬义,它与“修复”不同,修复是公开性的,而“扒散头”则常常是隐蔽的,为的是蒙人。

妖气——古玩鉴定用语。泛指后仿品和作伪品,为了做旧而残留下的色、泽、光。这种人为的假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故称为“妖气”。妖邪手法的狡诈,常常会让人上当受骗。

生蜡-——古玩鉴定用语。多指完整无损完好如初的收藏品。究“蜡”字的含义,可引申为光亮、光辉,“生蜡”就是生辉。该语是典型的沪语,同类词如“克蜡”。

妖怪——古玩鉴定用语。指具有一定迷惑力的赝品,也指某些改头换面的作伪品。人们在使用时,常说:“这件东西是妖怪”。有时干脆说:“妖怪”,还有时更干脆,只用一个“妖”字。

皮壳——古玩鉴定用语。旧时古玩行当里的人,将家具、竹、木、牙雕、紫砂、核雕等古器上的具有一层玻璃质感的包浆,称为“皮壳”。顾名思义,称之为“皮壳”的包浆,是一种较厚的包浆,但有些古玩不称“皮壳”,例如瓷器、绣品、古籍版本、珠宝等。

至尊——古玩鉴定用语,系指正宗的古玩,有可靠的意思。使用起来,常说:“东西绝对至尊。”或者也可以说:“侬这件古玩不至尊。”,“至尊”是“大兴”的反义词。此语来自骰戏的“至尊宝”,它指骰戏中最大的牌色。此语不仅古玩行当用,其他行业也用,也常见于上海社会流行语中。

打闷包——古玩行业中,称不准开封检验的买卖为“打闷包”,有时也指没有看到东西而交易的行为。据说此语原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民间,源于打花会赌博的“打闷包”。此语现在沪上其他行当也有使用。

俏货——比较精美的的藏品,一般指瓷器的收藏术语。

开门——看藏品时碰上年代老的真货叫“开门”或“一眼货”。

天价——漫天要价,价格高出市场价很多。

行价——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行价”。

品相——这件东西保存得好不好就说“品相”好不好,如果有破损就是“品相”不好。

上货——古玩商从农村市场或者收藏者手中购买或征集的藏品,叫“上货”。

压堂——是主人店堂里的镇店之宝。

砸浆——从同行中买来打眼货“没年代”或价钱过高,掌柜可请行内公会帮忙调解,要求对方让价或退货,行内话称之为 “砸浆”。

走宝——就是卖亏了,把价值十万的几千卖了,买家便是“拣漏”了。

拣漏——就是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东西。也指卖者不识而买者有眼购到好货,或指买到从内行人眼底滑掉的好货。 也叫“拾麦子”。

旧仿——明清时期的仿旧叫“旧仿”,而现在仿旧就是“新仿”。

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叫“贼光”或“火光”。

包浆——传世古玩都有一层自然温润的光泽,叫“包浆”。

生坑——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熟坑”是指出土后已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已经过他人盘玩。另外,“水坑”相对于“干坑”而言,“水坑”指器物埋藏地低下具有较为丰富的水源,出土的器物往往受沁较重,并对器物有较大的侵蚀,而“干坑”则相对缺水,器物出土的沁色相对于“水坑”也不同。

拿了——投资者决定将藏品买下,这件藏品我“拿了”。

回了——收藏者决定不购买某件藏品,经营者决定不经营某件藏品。

绷价——坚持要高价,想卖个好价钱。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一般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

看新——这个东西有点“看新”,东西不到代,现代仿的。

包上——买家决定将藏品买下,请卖主将藏品包起来,这件东西我要了,请您“包上”。

卷起来——意义等同于包上,主要应用在书画、碑帖等的交易上。

要了——买家决定购买某件藏品。

今玩——现代制作的收藏品,也叫“现玩”。

天书——重要的鉴定专著。

到代——货物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也叫“够年份”。

下蛋——专指复制品,如将别人送去装裱的名人字画进行复制或学生复制老师的作品,再将复制品以假充真卖给他人。

交行——古玩行里同行之间做生意叫“交行”,一般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交行价”。

虫儿——就是已经收藏了很多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甚至整间店的古玩藏品也抵不过这一件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堪称镇店之宝的藏品。

做旧、高仿、判眼——新货做伪叫“做旧”,做旧做得好就是“高仿”,做得不好就是“判眼”。

没用——买家不要这个藏品,觉得没多大价值,一般说“没用”。

走眼——也叫“打眼”,买家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或买了假货。

掌眼——这件东西没把握看年代,请个师傅为你“掌眼”看看新老。

搂货——古玩行商户们相互将对方的货拿走代为销售,即为“搂货”。近百年来行内人士没有发生“搂货”不守信用之事,形成一种行业的传统规矩。

伙货——二人或以上合伙买卖古玩,售价早已商定,卖时可由一家出售,但必须将实售价格公开,平均分配利润。

棒槌——就是看不懂东西新与老、好与坏,老是被骗的人,行内人就说他是“棒槌”,卖家卖新货给他,背后还称呼他“棒槌”。

杀猪——就是经营新仿瓷器的人对卖假货行为的一种口语,把新仿的东西拿到和顾客约好的地方卖给顾客,他们称“杀猪”。

打一——某人带人上门来购货,行规要按成交价的10%付回报。

抓——到市场去购买古玩说“抓货”,刚“抓”了一件光绪官窑。

玩——我是“玩”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收藏瓷器的。

吃——我是“吃”瓷器的,意思就是,我是买瓷器的。

纳——买进藏品,叫“纳入”,较早的古玩术语。

追——发现很好的藏品“追”着要,在拍卖会上“追价”。

匀——有的在古玩行买藏品不叫买而叫匀,这块玉您能“匀给”我吗?

让——有的古玩商买东西不叫买而叫“让”,这件瓷器“让”给我吧。

玩——行内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你“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

收——收藏,经营。

祖——即古玩行的祖师范蠡。其提出的粮食布匹十分利、中药当铺百分利、古玩字画千分利。

古玩黑话

为什么古代一些典当行的柜台那么高?

(古代当票图,上图)

古代人如果没有钱吃饭办事怎么办?一般有几种出路:第一是找亲朋好友借钱;第二是典当行典当物品,换来钱财;第三种乞讨;第四是偷或者抢劫了。典当行的出现,给了古代人一种解决缺钱问题的办法。

古代典当行实际上是一种放高利贷的机构,收取物品作为抵押,抵押物的评估全部由典当行内专业人员负责。既然是抵押贷款性质的机构,典当行尽量压低抵押物的典当价值,一旦抵押人不能赎回,典当行就要卖掉典当的物品,保证盈利;如果赎回则也需要相当高的成本,商人无利不起早啊。(古代当铺高高的柜台图)

典当行的柜台为什么都很高?

古代的典当行的内的布置是有一定讲究的,如下:

一、典当行门面:

典当行的门外挂着典当行的招牌,如大大的“典”字或者“典当”,门口上方有典当行的名称牌匾。这是宣传典当业务。(当铺的门面图)

二、门内:

进门后一般有一个高大的屏风,人从两侧进入。主要防止别人看到里面交易的情况,防备熟人也防备盗贼,假如典当的物品价值很高,难免有人起歹心,或者抢劫典当人的典当钱财,或者胁迫典当行,保密为最好。

三、柜台:

典当行的柜台一般都非常高,正常的人要举手才能将物品递给典当行的工作人员。特别矮的人可以有辅助的小凳子借助,将典当物品递给典当行,也或者让典当行的外部人员帮忙的。

这么高的柜台主要三个原因:第一,沿袭古代的传统,按照传统走;第二,给典当物品的人压迫感、敬畏感,类似古代衙门的威严一样,不要和典当行的人谈价钱。其实典当人感觉典当的价值太低,也可以谈价格的;第三,为了安全起见,不让典当的人看到典当行里面真实的状况,也不容易被伪装典当的人进行抢劫。

四、窗户:

典当行内的窗户又高又小,典当行内比较昏暗。主要有三大考虑:第一,昏暗的环境,可以遮挡典当的人尴尬的脸色,毕竟典当物品是缺钱了,没有啥脸面了;窗户又高又小主要是为了安全,防止盗抢;第三,昏暗的环境下,对达成典当也是十分有利的,同高高的柜台是相互配合的,主要是用环境压制典当的人,以低价典当物品。

五、典当行内墙壁上的字幅:

古代典当行内一般都有几副字贴在典当行内的墙壁上,主要讲的是典当行的一些规矩:

1、古玩玉器周年为满。

这里说古玩玉器如果一周年之内不来赎回就由典当行自行处理了。

2、虫蛀鼠咬各应天命。

假如典当行保管的典当物品被虫子、老鼠咬了,或者保管不慎不要怪典当行,典当行难免出现意外,典当行概不负责。

3、失票无中保不能赎回。

典当行会给典当人抵押的物品的收据,一旦收据丢失,没有响当当的保人是不能赎回典当物品的。

此外还有一些条幅是说明那些东西是不能典当的,每个典当行都各有各的要求和规定。

六、典当行的行话。

典当行内有专门的行话,和古代帮会、盗匪的黑话差不多。典当行的行话主要是为了典当行内部管理,同时用行话内部交流,可以打压典当物品的价值,而典当人却不清楚说的什么话。每个典当行都有自己的行话,并不是统一的,如:

数字1-10有很多种称呼:

1、由、中、人、工,大、王、夫、井、羊、非;(代表1-10)

2、喜、道、廷、非、罗、抓、现、盛、玩、摇;(代表1-10)

3、么、按 、搜 、臊 、路 、料 、俏、笨、缴、勺;(代表1-10)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主要是典当行内部的规定了。物品也有行话,如下:

袍子为“挡风”;裤子称“又开”;狐皮称“大毛”,;羊皮称“小毛”;长衫称“幌子”;戒指称“圈指”;桌子称“四平”;椅子称“安身”,;金刚钻称“耀光”;珠子称“圆子”;手镯称“金钢箍”;银子称“软货龙”;金子称“硬货龙”;古画称“彩牌子’;古书称“黑牌子”;宝石称“云根”等等。

假如你典当了一个全新的“貂皮大衣”,典当行在典当达成之后会说“貂皮破大衣”一个,价值多少多少,暗含貂皮大衣如果保管不好,赎回时不要怪典当行。(古代当票图)

古代典当行的起源和发展。

秦汉时期,古代人以物品抵押换取钱财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但是没有上升到行业的标准,只是私下抵押换取钱财而已。真正成为典当行业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

南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崇信佛教,北方也是如此,佛教在世俗中也享有比较多的特权。一些大的佛教寺庙收取了很多的“香火钱”,存放在寺院内的“长生库”中,长生库的意思是无尽藏、长生钱的意思,指钱财源源不断,无穷无尽。(隋朝信行禅师创立佛教三阶宗,弟子创无尽藏院,成为唐朝当时金融抵押行业的龙头老大)

佛教寺庙利用自己的特权开始抵押贷款业务,开始主要针对贫苦的农民,用衣服等动产进行抵押贷款,以弥补不时之需。事后可以赎回典当的物品,赎回是要利息的;假如赎不回了,就由寺庙自行处置这些典当物品,寺庙也是要盈利的。后来寺院典当业务的范围逐渐增加到田产、房屋、珠宝玉器等领域。

隋唐时期,典当行进入世俗社会,成为民间商业的一种行当,一直到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后,取缔了典当行这一职业,1978年开始重新恢复了典当这一行业。

请问古玩收藏中的到代是什么意思?

古玩鉴定结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鉴定年代.

比如鉴定结果是”乾隆年XX青花瓷”

而我们对鉴定结果表示认可,就会说”到代”,即表示该古玩到达鉴定的年代.

还有一些古玩上明确标出年代,比如瓷器的底部落款”成化年制”,但有可能是雍正,或者万历仿的,那么针对落款,我们就无法说到代了.只能说它是后仿或者寄托款.

如果确实是成化本朝制的,那么当然就是到代了.

古董店的老板眼里识货?

古董店的老板,大都是经常真金白银去买东西,所以经验告诉他们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值钱的,哪些是不值钱的。因为掏钱了,所以输了会痛,会铭记。所以他们大部分比普通收藏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