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群,有哪些电视剧很好看?

近年来翻拍的历史剧很多,先有《大明风华》,后有《山河月明》超长片花上线,在影视界掀起了一阵明朝热。

可无论是被说成虎头蛇尾的前者还是即将上映的后者,本质上都是以明星作为IP卖点,戏说历史罢了。

而要说真正的历史正剧,不得不提这部豆瓣评分9.7,13年前经典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

嘉靖末年,大明朝外有倭患,内有人祸,贪官横行,民不聊生。

嘉靖40年,一场以徐阶、严嵩为首的党争在御前会议上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大明国祚的惊天变局......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等主演的历史剧,2007年正式上映。

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它成为了很多人眼中无法超越的经典。那它究竟好在哪里?又是为什么值得人们用十多年来品味的呢?

他让雄心勃勃的湖南卫视赔得底儿掉,可十年后它却成了国产电视剧的巅峰。

01、给电视剧安营扎寨

“今天是一个文学艺术被边缘化的时代,我就有这么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让任何文学艺术门类的人看了之后不敢小看电视剧。”

这是编剧刘和平在13年前对《大明王朝1566》的一番评价。

“野心”二字形容的恰如其分,他做到了。它是由一群最具诚意的业内精英,十年磨一剑,倾心倾力打造出的一部电视剧。

1997年,编剧刘和平曾和张黎合作过一部电视剧《雍正王朝》。

有人说那是清戏拍得最好的一部,我们不置可否。但毫无疑问的是,《雍正王朝》为《大明王朝1566》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出十年的功夫,刘和平找到张黎,说到了新戏的事儿,并将自己的野心和想法透露了出来。

此时的张黎刚刚拍完《走向共和》,还正处于巨大的舆论漩涡当中,可他非但没有回绝反而在看了剧本之后直接答应了下来。

因为张黎“看懂了”刘和平的剧本,更确切的说,张黎明白刘和平文字底下的东西。

先来看第一集当中,有一幕是司礼掌印太监吕芳训斥干儿子冯保,指责他不懂为自己留后路;而到了整部电视剧的后半段,则是有吕芳被嘉靖打发去南京守陵与冯保的告别戏。

这情节在刘和平原来的剧本中是没有的,但张黎却加的非常精彩。

不仅首尾呼应,还用一番“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对话拔高了全局的内涵——即大明体制的系统性腐败。

说到底,《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一部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

“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二十余年不视朝,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这是在全剧的高潮,嘉靖乔迁新宫时海瑞上奏的《治安疏》。

言语犀利,句句入髓,听得嘉靖勃然大怒,下旨捉拿海瑞。海瑞则在家早已备好了棺材等着东厂的人到来。

嘉靖是谁?大明皇朝第一人,代表了制度。海瑞是谁?用嘉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大明的一把利剑:用得好,可以改革弊政让国家中兴;用得不好,那他就是大明的掘墓人。

整个大明官僚中就出了他这一个清流,言外之意就是海瑞已经跳出了制度本身并且是敢于反对制度的人。

大明体制积弊已久。上述所言,弊在何处?弊在嘉靖家国不分,乾纲独断。

大家都知道明朝最后是因财政崩溃而亡,而这个根源就在嘉靖这儿。

世上最赚钱的无非专营垄断,嘉靖把全国的盐铁丝绸,瓷器茶叶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严党,只不过是个跑腿的而已,分点零头。真正的大头还在嘉靖那儿。

但嘉靖的钱,显然不是户部的钱,嘉靖可以“侈兴土木”修仙拜佛,可明朝的国家机器一日都不能停转。

你说那些人精似的内阁大臣们不知道吗?他们所有人都门儿清着。

但谁敢说?惹恼了不上朝但独揽大权的嘉靖,轻则罢官,重则没命。可以说,所有的官僚们都被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进行了利益捆绑,你动弹不得。

海瑞,也只有海瑞,能跳脱出这个圈子了。

类比《人名的名义》、《大明王朝1566》高明就高明在这儿,只字未提腐败,而答案却早已不言而喻在剧情里了。

0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如果说导演和编剧是电视剧的主心骨,那么众演员们则是重要的枝干。

包括演员在内的整部剧所有主创人员,一年内只拍了这么一部戏,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

陈宝国饰演的嘉靖帝,一表雄才也君心难测,喜怒无常的大明帝王呼之欲出。

不苟言笑的外表之下,是众臣伴君如伴虎的惶惶不可终日。这才是老百姓心里真正皇帝该有的样子。

倪大红饰演的严嵩,在抖音等平台上,许多历史号的创作者们都拿他作为影视剧中奸臣的典型——

一个老奸巨猾却又天命难改的奸臣形象赫然出现在荧屏之上,可谁又能想到,当时的倪大红仅仅才四十岁左右?

再看黄志忠的海瑞,王庆祥的胡宗宪,正派而不做作,既不老俗套的伟光正,又不令人不明所以,几句话的台词,能雷霆如虹也能可似骤雨之势,三两下就能将人带入其中。

至于杨金水、严世蕃、徐阶等人,则各有各的优点,不夸张地讲,《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将“男人戏”演到极致的一座高峰。

还是看第一集中的御前会议群像:未上朝前,皇宫外一片大雪。

司礼太监吕芳便和严嵩说“今年冬天下雪,去年80,今年您是79啦。”

暗示严阁老躲过了去年周云逸的那一劫,话里面是想提醒严嵩别再招惹嘉靖帝,给大家伙添不快。

可严嵩说:“等雪下过后,我也可以安那份心了,可以向皇上告老还乡了。”摆明了告诉吕芳,去年那件事儿还没完,挨不挨得过去,还得看今天。

也就三两句话,不动声色地就过了一招,两位演员没有一丝一毫地拖泥带水,只有细细品读才能看明白。

各位臣工就位,此时的画面对准了空无一人的龙椅,暗示嘉靖帝很多年没有上朝了。

画面一转,幕后的嘉靖皇帝双腿盘膝而坐,双目紧闭不动声色地听着台前。

吕芳开始定调子:“各位还是按照老规矩,报上账来我们能批则批,不行再讨论。”显然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严嵩显然不想放弃这次打击清流(徐、高等人)的机会,除了列举各项开支外,还是把周云逸的死搬了出来,并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道:

“要是今年不下雪,我们这些人起步都要辞官回家了?而去年腊月,宫门没下雪,有些人就借着这个诽谤朝廷。”

刚说道“诽谤朝廷”四个字,幕后的嘉靖帝就心领神会的睁开了双眼,此时的镜头给了一个特写,可以看到嘉靖先是睁眯着眼斜视了一眼前堂,才睁开的眼。

说明嘉靖心中的不满,严嵩的话说到他心里去了。

曹雪芹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大明王朝1566》中,演员没有任何一句台词、一个动作是多余的,一举一动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令人如痴如醉。

而这一切除了优秀的脚本外,演员的实力占很大一部分,没有演技根本拍不好历史正剧。

03、水清水浊,皆可濯我足

其实,当我们看完了整部剧,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那它想传达的意义便已经跳脱历史,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上了。

最后一集中,有一段很经典的海瑞和嘉靖的“江山之辩”:

究竟什么是“清”,什么是“浊”,“清”和“浊”究竟是为了什么?无他,唯“天下”二字尔。

中华文明几千年来都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中发展而来,君臣矛盾,阶级矛盾,党同伐异诸如此类。

是的,我们需要海瑞这股清流的浩然正气,也需要严嵩这般的老辣手段。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阴阳调和,方是中国的的根源所在。

而谁能玩好这一手平衡之术,谁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大赢家。

古玩群

有些邮票是否已经有价无市?

有些邮票是否已经有价无市,这个问题确实有意思,邮票大家都知道很多,这个是以前邮寄信件时的一个票据证明,在这几年里,邮票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低迷期,收藏的人虽然有,但是数量上有限,而邮票每年都会大量的发行,需求量则是越来越少,大部分普通类型的邮票价值不高,出手变现也是很难。

邮票收藏我之前也分享过不少的文章,事情并没有绝对,邮票虽然大致上处于低迷期,但是也有不少的邮票,收藏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列如一些红色邮票、特殊纪念意义的邮票,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都发行过邮票,这几类邮票的市场价值还是不错的,对于一些特殊纪念意义的邮票,要想收藏价值高,一定要收藏成套的,这个市场价值才会提升。

我之前在网上也出手变现过一些邮票,这些邮票都是普通类型的,出手的价格比较低,我大部分靠的是走量,经过这段时间也比较忙,这个也就荒废了,对于一些价值高的邮票,大家一定要仔细辨别区分,材质类型是否对,这是最关键的,收藏本身就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值钱的东西就少不了仿制做旧。

收藏邮票首先自己一定要多多了解邮票的种类知识,一些特殊版别的区分和辨别,自己实力的强硬,也是决定自己大眼吃药的概率,实力不允许的还是少碰为妙,学习总是不会错的,小便宜吃大亏!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关于突然下落不明的历史人物,我想到这么几个。

荀谌

东汉末年的荀谌,也就是荀彧的哥哥。

他是袁绍帐下谋士,曾经用计帮助袁绍骗取冀州。袁绍官渡之战时以其为谋主。

然而很奇怪的是,官渡一战中没有看到任何荀谌献计的记载,而且这一战之后他便在史书中消失了。以至于现在有人说荀氏兄弟是分头下注,甚至更夸张的说荀谌是袁绍军中的间谍,因而荀彧战前对袁绍手下的预言完全说中。

但这些都是猜想,荀谌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官渡之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战后他到底去了哪。这些都成了谜团。

虞松

三国后期人物,晋书里说他和傅嘏是司马师最重要的两个谋臣。

虞松是陈留人,他的外公是被曹操杀害的名士边让。他最初是因文才出众而受到重用,在随司马懿出征辽东时,魏军的檄文和露布都是由虞松负责草拟完成。虞松由此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被征辟为下属,虞松当时只有24岁。

司马师上台后,虞松成为重要亲信,后来被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一职极为重要,不但要参与草拟诏书,还掌握机要,并且陪伴皇帝身边。也就是说虞松既要作为司马师的代理人参与诏书撰写,还要帮助司马师监视魏帝,并参与机密事务的处理,可见司马师有多信任虞松。

司马师上台的第三年,魏军在东关惨败,吴国的诸葛恪趁势发起了大军北伐,同时联络蜀国的姜维一同出师呼应,司马师由此陷入执政以来的最大危机当中。司马师问计于虞松,虞松分析完局势后提议在淮南对诸葛恪采取固守,在西边发起关中诸军解救狄道。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最后成功化解了危机。

此外,虞松还和钟会关系不错,钟会最初就是受到虞松赏识并举荐给司马师,很快就被司马师重用。而如此一个才华、功绩、忠诚度都无可挑剔的谋臣,却在司马昭上台后很快便不知所终了。

李自成

李自成属于结局到底是死还是出家有所争议,如果说其他人说没有死,出家归隐之类的,大概率是野史传说或者民间戏曲的编造,但在李自成这里,因为有首级无法辨认的原因,于是连清朝和南明官方都有对李自成之死有所质疑,例如阿济格就被多尔衮训斥说他是为了邀功,谎报自成已死,还把阿济格降了罪。而南明那边大臣也对现在就开香槟宣扬李自成死了持谨慎态度。而且一些记载中说李自成以数骑或者十几骑出去讨食,被当地乡民团练所杀,也是很不符合逻辑的,彼时李自成尚有十多万遗部,只带几个骑兵出去讨食算是个啥事儿啊?何况李自成的身份,需要自己亲自出去找吃的吗?

而传说中李自成出家成为的奉天玉和尚,以及在传说中作为奉天玉和尚地位非同小可,有一个叫做野拂的弟子,侍奉他十分恭敬,也作为佐证,证明这个奉天玉和尚可能是李自成。而现今的情况下,考古来说,奉天玉和尚与野拂和尚的墓穴都找到了,证实了俩人是真的存在,但是考古文物同样颇有疑云,出土的有“奉天玉诏铜牌”、“西安王铜制马铃”、“永昌通宝铜钱”、“敕印”,虽然都能跟李自成联系上,但毕竟没有一锤定音的决定性证据。而野拂和尚的墓碑上却刻着他“敢逐寇林“、”追李闯于澧水”,似乎又在显示他跟李自成是敌对关系。但是换个角度也能说这里的寇是在骂明军或者清军,毕竟把敌军称之为寇是古代常见的,而“追”也可以理解为“追随”。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史学界对李自成的结局没有定论,而奉天玉和尚墓中,看样子尸体是火化的,那么寄希望于DNA验证,也没啥指望了。

李自成

洪宣娇

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洪宣娇被视作天王洪秀全的妹妹,嫁给了西王萧朝贵,在诸多的野史传说、评书戏曲中,洪宣娇的形象不一,比如有说他跟杨秀清有私情,有说她在天京事变都有所参与,但不管评价正负,她的存在感都很高。

但严格来说洪宣娇这个名字都是错的,洪仁玕口述给韩山文的《太平天国起义记》明确说过,“萧妻名杨云娇",《太平天国起义记》来源是洪仁玕口述,如果洪宣娇是洪秀全的妹妹,那么自然也是洪仁玕的同族姐妹,记错名也就罢了,连同族姐妹的姓都记错,绝无此理。

而太平天国官方出版的《天父天兄圣旨》在1984年在英国图书馆被发现回国,作为太平天国又一官方资料,书中很清楚的揭示了洪宣娇的真实出身。

杨宣娇肉父黄权政亦拜天父上主皇上帝。天兄基督题黄权政诗云:`黄金财宝是名头,一拳一脚自难谋。正人自有异天日,天堂享福万千秋。'黄权政回归。天兄基督吩咐他,毁除家中各邪神。他归至家,有些疑惧,复使其妻林官妹、子黄芸忠到萧玉胜家来复问天兄基督。

所谓洪宣娇其实姓杨,之所以姓杨目前推测有可能是她曾认杨秀清为兄长,是以改姓,而这里她的“肉父”也就是生身之父,姓黄,当然这里的黄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平天国将王姓避讳为黄,所以她也有可能姓王。但不管怎么说,此女其实跟洪秀全完全没有血缘关系。

而且由于杨宣娇曾经自作主张,自己也搞过一次天父下凡,导致杨秀清十分恼火,杨秀清为了彰显自己这里的天父上身才是真的,立刻就搞了一出天父下凡,说杨宣娇所言是“乱言”,并把杨宣娇和听众都判了六十大板“乱言讲者六十起,听者亦杖六十尔。”

自此之后杨宣娇在太平军内部的地位就进一步下降,天兄圣旨也批评杨宣娇"未能遵正",要知道"天兄"萧朝贵是杨宣娇的丈夫,尚且以天兄的名义训斥她,可见此事影响恶劣。此后,稍微正式一点的史料中,就完全没有关于她的事迹了。

虽然历史上的杨宣娇不是洪秀全的妹妹,但作为西王的妻子,早期在太平天国十分活跃的人物,后期不见于史料,却也算是一个谜团了。

《梵天庐丛录》“庚子失去宝物清单”记,“洪宣娇”牙齿原存故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丢失。但这说法感觉太离谱,一方面清廷为啥要收藏她的牙齿?另一方面,这书里的记载中也是属于把她的名字都搞错了的,可信度本事就不高。

外界传说的收藏界三年不开张?

谢谢邀请回答问题!

个人以为 这句老话 当然还好使 而且它永远不会过时。不过必须还得强调以下两点 : 第一,所谓三年不过是个习惯性的时间称谓,倒不是非得规定成 1080 天那么死搬。所以,也许是三年,也许五年,也许还是一年甚至半年乃至几个月时间。因为古玩行业相当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开超市那样每天每刻都会有生意,但是一旦开了张,就不是超市几天甚至几个月所能比拟的,再夸张点讲,一旦开了大张,何止什么吃三年? 吃它三十年、半辈子甚至再悬点说 吃一生都不是故事 ; 第二,必须得实打实地经营老货,收藏市场一时出现什么低迷、什么萧条、什么危机、什么不景气、什么滑坡,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近年来各行各业都普遍低落的大气候下,古玩焉能独善其身 一枝独秀? 但只要不搞假,早晚会赚钱。从古到今 尤其处于当今高节奏、多变化下的经济运行气候,哪个行当能避免遇到过滑坡不景气? 但你只要坚持诚信经营就搞真品,不刻意买假卖假,客户们自然有眼滴。有空时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今日头条上,为什么有的人 写的文章、配的图片、展示的藏品 点击流览量就高、点评留言好评的就多、点赞认可的就踊跃? 而为什么有的人发表的东西特别是所展示的那些个一窑一窑的所谓的官窑、元青花、八大名窑精品 就总遭人们冷落甚至喷击讽刺? 说穿了众人们心里都有杆秤,人家只不过是懒得去揭穿、去打击、去喷击、去斥责、去挖苦、去讥讽你罢了! 一句话,只要东西不假,何惧风吹浪打?! 反之亦然,你若买假卖假、就指望着拿赝品仿品去骗人 蒙人 唬人 坑人的话,甭说三年了,你再有三辈子也发不了财,今非昔比 世上没有永远的傻子………………今日的收藏市场已经 远不是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的那般胡乱不理性了!

所以,过去人们常说的古玩行业 "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 这句话,从理论概念与实际运作上来研判,本身没有过时,但它已经赋予了新的理念与内涵 : 即 诚信经营早晚赚钱,售假欺诈破烂一片……………… 所以,我倒觉得 这次收藏市场的大洗牌非常之有必要,只有经历一番比较彻底的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最后才能剩下真正搞老货、玩真品的商家。再说句不太中听的话 : 不是随随便便 来一个人 就可以当古玩店老板的,想滥竽充数可以,但你始终不会挣着大钱。要说简单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