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最大古玩市场在哪里,保定满城汉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一、汉墓的发现
1968年5月初,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原名凤凰山),解放军某部正在这里进行一项施工工程。这天中午,一群士兵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了一个炮眼。当所有的士兵都撤到安全距离后,一位班长按下了引爆纽。
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只有很少的石头飞到空中。
看到这个景象,班长和一个战士一前一后走向爆破点,炮眼处有一些乱糟糟的碎石,浓烟弥漫,看不太清楚里面的样子。班长走在前面,他示意战土卧倒,自己慢慢走进爆破点。战士看着班长一步步前行,突然间,班长的双腿一软,半截身子沉入地面,瞬间班长的身体就随着碎石渣消失不见。
战士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只见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战士大喊班长,下面没有回音。在外围等候消息的官兵看到出现异常情况,全都飞奔到洞口。施工部队的团长也急忙从附近的工地跑过来,他下达了命令:“救人要紧,立刻派人下去看看。”救人的绳索很快固定好,两个士兵顺着绳子先后滑到洞底,他们找到了已经昏迷的班长,将他用绳子拴好,送回地面。
不久,一个土兵在洞底向团长大声报告,说是在里面发现一座古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听说后,立刻赶赴现场。果然看到因解放军爆破而被发现的古墓的北耳室。
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起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犹如一个古”字。
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的,而古墓中出土的铜盆上的文字接近汉隶;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郑绍宗等人确定这座墓室西汉时期的中山,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考古工作者终于发现了能证明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字样的青铜酒器出现在专家们的面前。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算。“卅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数。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42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关于它的发现让人震惊。
二、墓地的发掘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在“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国防施工,陵山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战士们之前和附近守陵村里的人聊天,得知他们的祖先是看“王子坟”的。他们还说,他们种王爷家的地,看王爷家的坟,世代在这里守陵山,每年当大雪覆盖整座陵山时,总有两块地方,雪化得特别快,但是也没有人说出真正的原因。
1968年6月18日晚,周恩来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趁着宴会短暂歇息的空间,周恩来总理把满城汉墓的事委托给郭沫若,多次嘱咐他:
“这件事十分重大,由你们负责办理。”陵山发现古墓的消息被传开,有些盗墓贼也蠢蠢欲动,还有一些疯狂人物要上山进墓“破四旧”。据工程兵战士们回忆,晚上几百人举着火把,大嚎大叫要上陵山,连里急忙增设了4道岗哨,还派指战员对这些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说服劝导,才使古墓躲过了一劫。
非常时期,考古队有军队护送,并在物质上大力支持。总理批示财政部拨款作为发掘古墓的经费。从驻地到陵山考古队每天乘军车上下班。24小时有军队站岗放哨。国防建设工程全部停止,发现古墓的部队执行两个任务:参与考古和严密防护。
(陵山考古队)
当时正值夏天,外面热浪滚滚,墓穴内寒气刺骨。工作人员们出去穿短袖,进墓穿厚棉衣。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等闻名世界的稀世文物一件件成功出土。
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
其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各种动物活灵活现: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灵巧的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还有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用时将香料放在炉,内点燃,缕缕香烟通过盖上的镂孔飘散四方,馨香扑鼻仙雾缭绕。
7月12日,清理工作进展到墓穴的后室。后室一般是墓主人棺椁的所在地,发掘出金镂玉衣。
“玉衣”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又称为“玉匣”或者“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使用的殓服。满城汉墓刘胜墓出土的这套玉衣,解开了汉代以后困惑了人们多年的玉衣之谜。这是第一次,人们看到的如此真实、完整的一套金缕玉衣。
三、王后墓考古队虽已确认古墓为靖王的陵寝,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疑问:王后的陵寝在哪里?按照汉代王室殡葬的普遍规律,国王王后虽不同葬,但是两座陵墓应该紧紧挨着,最起码不会距离太远,这就是历史上的“同坟异葬”。
根据陵山上发现的多处陪葬墓,专家卢兆荫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王后墓一定也在陵山上。
“那条路并没有在刘胜墓的入口终结,而是一直向北延展,在这条古道的尽头,我们发现此处山体石灰层有曾经被人工扰动的痕迹。”发掘负责人卢兆荫说。8月19日,他们果真在那处被扰乱的石灰层附近,找到了王后墓墓门的封门砖。专家们震惊之余层层发掘,又有了巨大惊喜——一件完整的女士金缕玉衣。
接着长信宫灯出土:
出土于2号墓的长信宫灯,印灯上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
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通体鎏金,宫女跪坐执灯状,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但是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它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随意调节光亮的大小和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连声惊叹:
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有环保意识,中国了不起随后又有大量精美文物出土仅次于一号墓。满城汉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满城汉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5月3日,这座千年汉墓正式对外开放。
关注我@诗词百晓生,了解更多真实历史,历史路上你我共同进步!
定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开元寺塔
定州塔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原名开元寺塔,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从京广铁路乘坐火车,或从京石高速公路乘坐汽车,都可遥看它那高耸入云的雄姿。
据史料记载,定州是先有开元寺,后有定州塔。开元寺的前身最早是七帝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91年,隋朝开皇16年将七帝寺改为正解寺,到唐代天即公元904—907年正解寺改为开元寺。
河北民间将沧州铁狮子与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河北三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也有华北四宝之说指的是:“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定州开元寺塔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贡院
定州贡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东大街草场胡同。定州贡院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定州贡院,位于定州市区中山东路北200米,东距京深高速公路2公里。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
由州牧王大年创建定州贡院,汇集辖区内文武考生应试,为考取秀才、贡生之所。道光十二年(公元1822年),州牧王仲槐劝捐于民,展拓场地、重修、增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考场。之后历经修缮保留至今,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号舍、魁阁两组建筑组合而成。号舍以山面为正面。魁阁在号舍南面,正中攒尖顶,两侧依次降低,形成奇特外观,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魁阁中的二层阁楼,是供奉“魁星”的地方。大堂紧挨着号舍的北面,是考生交卷、考官封卷的地方。后楼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兼做住宿用。
定州文庙
定州文庙坐落在河北省定州市刀枪街,定州文庙又称“孔子庙”,始建于公元848年(唐大中二年),是河北省历史较久的州府文庙之一。占地1.2万多平方米,是河北省保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文庙建筑群。保存下来的东、西、中三个相邻的院落,建筑布局为中轴式。东院主要建筑
为崇圣祠与魁星阁;西院为明伦堂;中院为大成殿、戟门、棂星门。文庙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有东坡双槐、槐抱春、落星石等景点。后来又修复了大成殿、魁星阁、棂星门、崇圣祠等,并对多处即将倒塌的展室进行了翻修,修建了石刻碑廊,建设了文物精品展室。
1993年以后,在河北省文物局和定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对定州文庙诸建筑进行了修复:1988年维修南院节孝祠,1992年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形式恢复大成殿内塑像,1993年维修魁星阁,1995年按照清道光二十九年的格局复建棂星门,1998年维修东、西官厅,2001年维修西庑,2004年维修崇圣祠,2005年维修名宦祠、乡贤祠,2006年按清道光时期的格局恢复戟门,2007年维修东庑。至此,除明伦堂外,文庙保存建筑基本保持着清道光时的建筑格局。
北齐韩祖宫
韩祖宫位于定州市大鹿庄乡东北齐村,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2297平方米。是一处纪念真人韩祖的宫观,坐落于村中心十字街路东,始建于1610年。宫观布局雄伟、壮观,宫内有壁画、名人
题字及康熙年间碑记等。河北省道教协会、定州市民宗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相传明末年间,大旱无雨,五谷不能播种,一场透雨后,韩祖推一独轮车赊乔麦种子,声明秋后倍还。秋后喜得丰收,博野、蠡县等县百姓纷纷前来还种,查无此人,众人觉得是韩祖庙里的韩祖显灵,庇护众生,于是焚香祭拜,又为韩祖重塑金身。后来形成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十月二十一日的大规模祭拜活动。其时,方圆百里的信徒前来上香、还愿,参加道教祭祀仪式、韩祖宫外面有唱大戏的,测字算卦的,耍把戏卖药的,卖各种手工艺品、各式小吃的,还有各种农业产品无所不包。周围百姓也赶着车来上庙,庙会持续3天,兴盛时有10几万人参加。韩祖出生于贫困人家,稍长成,先参佛后学道,一生主要游历于民间,传播道法,扶助贫弱,问病送药,为百姓驱灾免祸,深得百姓爱戴,事迹一直在民间流传。北齐庙会从明代兴起,延续至今,除“文革”年代暂停外,一直香火旺盛,是一项道教文化与定州民俗相融合的文化活动。
2010年5月,定州北齐庙文化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城门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定州南城门,又称“迎泰门”,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当年,定州督都平安为了加强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展筑旧城,拆寺庙,修城墙,毁寺钟,筑兵器,修筑新城墙13公里,开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建瓮城、月城。城门之上各建重檐城楼作为观敌望、指挥作战之所。内门建筑雄伟,气势恢宏,城高12米,城楼高8米,城墙宽22米。后明万历、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间均有修葺。随着历史变迁现仅存部分城墙及三道城门。1999年定州市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对南城门进行加固维修并复原内门城楼一座,改变了旧城门残破不堪的现状,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旌旗招展、威风凛凛的雄关漫道,游人登城远眺,定州新貌尽收眼底。
王灏庄园
王灏庄园位于定州市区兴华西路南侧。此庄园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坐东朝西式四合院建筑布局,现保留两处完整的院落,共有房200余间,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灏庄园是清代定州富豪王灏
的私家宅第,俗称西关王家大院,始建年代约在清代中期。整体略呈东西长方形,南北宽150米,东西长20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布局分两片。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青砖灰瓦,磨砖丝缝,明柱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外观封闭、内部俊秀的连环套四合院,或鼓磴石基、门柱挑梁;或檐枋椽架、隔扇窗棂;或山墙照壁、屋脊马头。雕琢的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不仅构思巧妙、工艺精当,而且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如蝙蝠象征着福,鹿预示着禄。
王灏字文泉,号坦圃。清咸丰年(公元1852年)中举,诰授中宪大夫,曾著有《括斋文集》、《畿辅文徵》等书。据《定州县志》记载,王灏“躯干魁梧,性英迈开敏,——尤笃嗜宋元明清儒者之书,以身体力行为主。——以宏济民生为己任,”乐善好施,侠肝义胆,被本地百姓当作长城。王氏家族显赫,资产巨富,厦宇森严,建筑恢宏。庄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青砖 灰瓦,雕琢彩饰,精工细作,堪称地方民居建筑之精华,是研究民居建筑艺术及拍摄古装影视作品的理想场地。
中山汉墓
中山汉墓位于定州城内市政府北约100米,今石刻馆院内,历来众说不一,曾一度误传为“靖王坟”“慕容陵”。1995年经发掘确认此墓为东汉晚期侯级墓。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墓室保存完好,南北长24米,东西宽10米,由前室,东西耳室、中室、后室组成,墓室由长方形砖和扇形砖修筑而成。现墓室内展出东汉随葬品,地上建有陈列室。此外,院内有中山王刘焉墓出土的汉代石刻、“关羽风雨竹碑”、“乾隆御碑”等历代较有价值的石碑刻群。
你看过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历史剧是哪个电视剧?
不是所有背景是古代的就是历史剧,比如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这种只能叫做“古装剧”, 同样封神榜西游记这种, 也只能叫做"神话剧"。而历史剧,那多少要跟正史扯上关系,不能要求说必须按照正史来拍,但是不能脱离历史主线太远,不能演义的太过分,更不用说不能篡改历史了。
下面,推荐8部真正尊重历史、根据史实拍摄、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口碑爆棚的中国古代历史剧。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讲述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堂之上惊心动魄的争斗的故事。该剧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刻画了嘉靖、海瑞、严嵩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新锐而独到的视角、鞭辟入里的时代精神,向观众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灵魂和情感的冲击。
《走向共和》
强烈安利张黎的《走向共和》,导演不满足于讲述历史,在镜头切换之间,表达着自己对历史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不趋炎附势,有独立的历史观和深沉的情怀。还有以王冰为首的老戏骨们,各个都是影帝的水平。看了这剧只能引用梁启超说的,“(李鸿章)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大秦帝国 系列》
《大秦帝国》是一部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三国演义》
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是魏、蜀、吴的兴亡史,共分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战》(65—77集)、《三分归一》(78—84集)五大部分。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老剧重温,豆瓣9.0, 斯琴高娃、陈道明、高兰村、茹萍、李建群主演。讲述了清王朝一段动荡的历史,顺治出家后,清王朝内忧外患,孝庄当机立断扶持年幼的玄烨上位。一代少年天子,意气风发,步步为营,铲除鳌拜,平定三藩,开启一代盛世。陈道明和斯琴高娃的演技可以用高超来形容了,剧中很多女性角色也是非常出色。
《汉武大帝》
《汉武大帝》2005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胡玫导演。讲述了中国汉代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到汉武帝即位再到汉武帝逝世数十年间的壮阔历史,展现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
《雍正王朝》
改编自二月河的《雍正王朝》讲述康熙皇帝驾崩,继位者四阿哥胤禛,在当政后出现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2006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讲述了中国唐朝自李世民随父亲起兵征战全国到即位治国到老年逝世数十年间的历史,再现了贞观盛世。
定州老城墙多长?
定州城墙民国初期,城墙有过修整,后因战乱而成断壁残垣。解放后,碍于规划建设,经人民政府批准,相继拆除了东、西、北三个城门。城墙被当地群众取土渐趋夷平。今存明代南城门门洞三座,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一、城东南方向有一处城墙,在王快干渠北侧32米处,东西走向,全长321米,厚度最宽处可达18米,高10米,夯土层厚度约为20公分,内含瓦片、碎砖、陶片等,城墙南侧在原墙基础之上建有民房,北侧为基地,墙中间有10米宽的道路通向菜地,破坏了城墙的连续性。
二、在自来佛街东侧的城墙南北走向,全长330米,中间断开有路,最高处可达10米,厚度1--10米不等,夯土层在20--40公分之间,城墙东侧为菜地,西侧为民居,城墙成为各户的院落。
三、城东北角为城墙拐弯处,城墙由南北走向改为东西向,南北长88米,东西长68米,全长156米,最高处可达13米,厚度达16米。城墙东侧为养鸡厂,西侧为一废弃砖窑,北侧为苹果园。
四、在北门东城墙小区有一段城墙,东西长693米,南北长52米,为原城西北角,此段城墙保存较好,高12米,宽3-5米,南北段为住户院墙,破坏严重,只有1-2.5米高。
除上述四处之外,在南门西侧还残留有原城墙,西南角城墙;在东门街也残留多处城墙,断断续续,长达150多米。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里面可能有秘密的佛塔——渗金多宝佛铜塔;
现收藏于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无量寿佛殿内的渗金多宝佛铜塔,是北京地区一件罕见的佛教艺术精品;
这个塔里面可能有藏有佛家至宝,但是目前无法破坏这座塔,这里面有个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故事。
这个塔是铜的,据明代晚期历史文献记载,多宝佛铜塔最初供于长椿寺中。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当时那座庙为什么修建史书上记载很清楚,但是这座塔就语焉不详。
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在读研究生罗炤去北京石径山考察,当时没有修建景区,山下有座庙,云居寺,这座山是北方的佛家圣地,有九个藏经洞。
云居寺在半山腰有个茶亭,当时残破不堪,现在修缮了。是个小院子;
当时在杂草中有座破石碑,罗炤于是就琢磨起这石碑,把模糊不清的字辨别清楚;
结果对石碑上刻的事大吃一惊:
石碑上的记载:
石碑上记载的是400年前,一起不可思议的事件。
明万历二十年,达观大师去到石经山上九个藏经洞之一的雷音洞,里面供奉的石板坍塌,搬开石板后竟然发现一个洞口。
洞中有一个石盒
石盒上的字赫然写着「大隋大业十二年……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主持永劫。」
隋代,将三颗佛骨舍利供奉与此,达观大师打开后发现一小金瓶,里面有三颗舍利,米粒大的。
大师报告了大明朝廷,当时朝廷的太后,下令,将舍利迎到皇宫供奉几天。
当时的太后姓李,万历生母,就是大名鼎鼎和张居正传绯闻的那位太后。
这李太后,平时信佛,她要这舍利,达观大师不敢违背,只能送出去。太后使者叫陈儒;
没想到,这李太后,言而有信,两个月后,竟然将舍利送回来,达观大师很高兴,就将舍利重新放入雷音洞;
舍利现世:
罗炤读到碑文后,突然心生一念,莫非如今这舍利还放在雷音洞?
这事在正史上从未记载,400年过去了,这石碑,肯定也有人读过····
于是当即来到雷音洞
它原本是个天然石洞,隋朝大业年间,当时佛门的静琬大师率弟子将其开辟出来,将刻下的 100 多块石刻佛经镶嵌在洞内,距今已有 1400 余年的历史。
他发现雷音洞一块特别的石板,里面有泥土,下面有个大石板,纹丝不动,莫非舍利还在?
于是赶紧将发现通告给房山文物局。
·····
经过仔细的挖掘,挖出了玉盒···
打开后,里面有第二层玉盒:
由于当年佛骨舍利的重要性,大家决定晚上打开盒子,因为明史有记载:子时,见舍利光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见过舍利,后来的法门寺舍利,已经是六年之后的事。
打开后里面有一个 金银函;
金银函里面有第五重羊脂白玉盒。
见到了传说中的舍利,只不过没有发光···
放大版,真实大小比米粒大不了多少问题是,无论记载还是文字,都有三颗,为什么只有两个?
这成了悬案;
由于舍利子的重要性,达观大师应该不会藏一个,这个东西接触的人不是太多。最后怀疑是不是李太后留下了一粒?那么放在哪里呢?
根据石盒文字,憨山徳清大师也见过舍利,四大神僧,两位都见过,不过最后结局都不太好,他隐私建寺庙,被万历流放,而达观大师,牵扯进“妖书案”受刑而死,当时李太后还在···
李太后痴迷佛教,两大神僧她都没有出手相救,有点奇怪。
查遍历史,发现,史书上对李太后也是语焉不详;
《明史》对于李太后,资料都是在她成为贵妃之后,她年轻的时候,特别是怎么进裕王府,少女时期一点记载没有,这非常不常见。
但是明史有一条非常有趣的记载:
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意思是这样的,万历没有册封长子为太子,即后来明光宗,李太后问他原因,万历倒也诚实,长子是普通宫女的孩子···,李太后大怒:你也是普通宫女的孩子,万历惶恐···
这证明李太后进裕王府时候只是普通宫女。
翻看史料,最后多亏朝鲜,因为朝鲜记载的历史没有避讳:
《李朝实录》:慈圣皇后李氏,少贫贱,其父卖与陈家,两后相与亲爱,作为兄妹;
讲的非常清楚,李太后就是当年陈家皇后,裕王正妻的陪嫁丫鬟;
的确是小户人家。
从丫鬟到太后,这李太后也是一牛人!至少站队站的好。
李太后的后半生,和张居正一起经营的“万历中兴”,史书上还是大大赞扬的。
只不过这李太后是非常痴迷念佛的,可以说是狂热的。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这么一件事:
慈宁宫重修,一日祥云聚集,池中瑞莲盛开,李太后高兴,认为这是祥瑞,然后告诉大家昨天梦中一位菩萨来点化她,传了她一册经文,曰《九莲经》,然后李太后便将经文背诵了出来。
这就是李太后是九莲菩萨转世的说法的由来。
这件事没有记录在正史,张居正后,申时行写的《瑞莲赋》和《后瑞莲赋》吹捧李太后。
另外张居正提出的所有意见中,只有劝解李太后别修庙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她在不少地方大造寺院,花费不少。
由此,可以怀疑,李太后在舍利上动了心思。
那么她能将舍利放那里呢?
虽然她权倾天下,但是也不能乱来,莫过于放在紫禁城里面某个位置供奉,或者在北京的某个寺院里面。
在紫禁城里面供奉,这么重要的东西,清王朝肯定能查到。佛门第一重宝呢。
在考据年份后,李太后得到舍利后,就修了一座庙:
万历二十年,李太后曾颁下懿旨在北京城里修了一座寺庙,即今日北京西城区的长春寺。
她极为重视,将自己九莲菩萨真身供奉与此。
从此,史料上再也找不到其他记载。
但是李太后去世后,万历又活了六年,临死前,长春寺多了一个东西——渗金多宝佛铜塔;
就是第一张图片的那个塔,5米高,数吨重。
这个塔的铸造原因是个谜,极有可能,那一颗舍利就藏在里面;
只是今天不能破坏塔来寻找。
可以推测,由于舍利的敏感性,以及李太后偷拿的这颗舍利不太光彩。所以万历铸造这么一座塔藏起来。
这几个舍利,几经周转,从隋代到今天1300多年。
虽然,今天我们对舍利本身已经了解如何形成的。
历史中的事,那些没有记载的事,肯定是有秘密的。
——知乎/随狂风去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