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古玩收购,传国玉玺为何传到乾隆就没了?
答
皇太极根本没有“传国玉玺”,他说自己找到了传国玉玺,不过是为了昭告天下,自己的称帝是上天神授。
乾隆皇帝多聪明啊!皇帝不能永远都是爱新觉罗的,后事要知道自己的祖先弄了一个假的石头做传国玉玺,还不让后人笑话。
为此,他直截了当的说,大清根本没有什么传国玉玺。当时,清的满族掌握大权。没有什么人敢提出异议。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在和氏璧镌刻李斯小篆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这是由由玉工孙寿雕刻在玉上的,为中国皇帝的证凭。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传国玉玺的名头太响了,许多人以为拿到了传国玉玺就可以当皇帝。
为此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就多如牛毛,比比皆是,后事本来就没有找到传国玉玺,为此造假的层出不穷。
谁也没有见过真的传国玉玺,都是根据书上的文字记载,为此出现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传国玉玺是什么时候丢失的?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刻出来的,这一点得到大家的公认。因此,在讲传国玉玺的流传过程时,先讲一下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它的别称很多: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由于玉质细润,无瑕疵,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一块美丽的石头,他认为石头里头是罕见的宝玉,于是兴冲冲的跑去,把它奉献给了厉王。
厉王一看有人来献宝,很高兴,当即让雕琢玉器的人来鉴别它,工匠鉴别之后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欺骗他,盛怒之下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后,一瘸一拐的卞和,又来到王宫,将玉璧献给武王。武王又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得到的回答和厉王的一样。
武王一看,这个卞和又在说谎,那好吧,依照前例吧,这回又砍去了卞和的右足。
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这时没有了双脚的卞和,他也不去献玉了,只是抱住玉璧在楚山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后,再后来留下的就是血了。
文王听到后,很奇怪,就派人问他这么痛哭流涕的原因:“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被刖而伤心,而是我拿着一块宝玉,但被人看成了石头,为世人不识货而感到悲哀。”
这次文王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这块玉璧,凿开之后一看,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几经辗转,最后落到秦始皇的手里,此时的和氏璧才真正派上用场。
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题字,李斯就用虫鸟篆字题写了8个字:“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玉工孙寿按照李斯的题字,雕锲在玉石上,并在印玺四周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代表大海)、双边(内边线较细、外边线较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含义非常丰富:既然我(皇帝)顺受天命,当了皇帝;那么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整个图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现双龙。
后来此玉玺成为代表皇帝是正统的信物。
刘邦带大兵攻入咸阳时,灭秦得天下后,子婴跪捧玉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孺子刘婴年幼,玉玺藏在王莽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的长乐宫内。
王莽派他的堂弟王舜来索要,遭到太后的怒骂,并把玉玺狠狠的摔到了地上,致使玉玺崩碎了一角。
王莽拿到玉玺后,令工匠以黄金把它修补好了,但已经不是完整的玉玺了,上面留下瑕痕。
王莽新朝很短暂,就遭遇了覆灭的命运。
公元23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跟随的有公卿大夫、宦官、随从千余人。
但最后也没有跑掉,王莽被起义军战士(商县人杜吴)所杀,杜吴把王莽首级和传国玺送给王宪,后来又来一拨绿林军,将领为李松,他们攻入长安后又杀了王宪,这样,玉玺又落到李松手里。
李松又将其送往南阳,献给更始帝的大司马谢禄,更始帝后被赤眉军所掳,传国玺落入刘盆子手中。
建武三年,刘盆子降于刘秀,传国玺遂再入汉室。
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与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出逃,后被杀,随着段珪的被杀,玉玺失踪了。
汉献帝时期,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
一日,兵士们看到城南甄宫有异象,原来是一枯井中不时有五彩云气喷出,这一奇异想象引起了孙坚的好奇,于是他命人到井中一探究竟,士兵下井后,见投井自尽宫女。她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匣子,捞上来打开一看,匣内装的竟然是失踪多年的传国玉玺!
孙坚一见如获至宝,将其秘密的藏到妻子吴氏那里,他以为此事做得是神不知鬼不觉,但没想到袁术立即听说了此事,他马上派人扣押了吴氏,夺得玉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带着玉玺来到许昌。当时汉献帝在曹操之手,他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得到传国玺,还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刻七个隶书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晋朝篡夺曹魏政权,玉玺自然落于西晋之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后赵石勒灭前赵,又抢得玉玺,别出心裁的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后来又落到魏王冉闵手中,冉闵死后,其大将军蒋干向东晋求援,传国玺被东晋的濮阳太守戴施骗走,交给安西将军谢尚,护送到建康,这是晋穆帝永和八年的事。
后历经宋、齐、梁三代,侯景之乱时被侯氏夺走。
侯景死前,给平原太守赵思贤交待道:“我死后,将这个玉玺沉入江中,不要让吴国的小儿们得到”。
但赵思齐并没有遵照侯景的交待去办,他携带着这个宝贝走到京口(镇江)时,偶遇强盗,匆忙中将玉玺丢入路边的草丛中,过江之后把此事告知了侯景的党羽郭元建。
郭元建派人过江仔细找寻,找到后将此宝物又献给了北齐的高氏,后来又传给了北周。
到隋统一全国后,玉玺留在隋文帝手中,隋亡前,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贞观四年(630年)萧后返归中原,并将玺献给唐太宗。
到了五代的时候时,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温灭掉唐,建国后梁,玉玺就到了朱温的手里,后来后梁又被李存勖所灭,建立了后唐,玉玺又转至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攻破洛阳,后唐李从珂抱着最后的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玺”在历史上消失。
由于上面的文字叙述太过繁琐,我们画一个简单的玉玺传续简图,就更加一目了然了:
和氏璧→楚国→赵国→秦国
传国玉玺(和氏璧)路线图→秦朝→西汉→新朝(王莽)→东汉→失踪→孙坚→袁术→曹魏→晋(加工)→南朝→隋朝→突厥→唐朝→后梁→后唐→失踪……
后来玉玺又出现过,但是不是原来的玉玺,此时已经是真假难辨了。
传说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自焚的废墟中,找到了这个玉玺,于是就献给了朝廷。
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徽钦二帝当了金国的俘虏,传国玉玺也一同流落到大金国,金国灭亡后,又到了元朝手里,明朝建立时,元顺帝北逃,此宝物被带至北元,再后来就没有下落了。
明朝建立后,由于没有传国玺,朱元璋命人另刻一皇帝玉玺。
在清朝建国的时候,传说又被找了回来。这个找回来的过程也是个充满曲折的故事。
据说是有个牧民在放羊,发现地上的草非常鲜美,但是羊群却不吃,他就想着地下肯定有什么东西,于是就把这事报告给了多尔衮,多尔衮赶紧下令让人挖掘,就找到一个盒子,盒子里放着的就是那块传国玉玺,多尔衮自然将它交给了皇太极。
这个玉玺经过康熙、雍正,最后到了乾隆手里。
乾隆是一个文雅人士,吟诗作对很在行,对于鉴定古董,也有专家级的水平。乾隆在手里把玩来把玩去,最后发现了破绽,原来李斯当年在玉玺上刻了8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根本不是“皇帝之玺”四个字,首先字不对;另外这个印玺非常的完善,一点缺口也没有。由此他断定这是个赝品。
后来琢磨来琢磨去,终于理解了老祖宗当年的用意,原来真正的传国玉玺,其实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都是皇太极为了登基,编造出来的谎言,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乾隆就赶紧命人把玉玺给封存起来,不让别人看到。
就这样,连传说中的这一块传国玉玺,也失踪不见了。
参考资料:
《韩非子》
《三国志》西晋·陈寿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和氏璧,一块价值连城的绝世美玉,一方英雄豪杰垂涎三尺的无价之宝,一段流芳百世的不朽传说。它虽然只是一方小小的玉石,但它却和腥风血雨的历史连在一起,甚至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它还能左右历史的发展。
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在人们中流传,历史的几度沉浮,使之时而出现时而隐匿,神秘的行踪让人们惊讶不已。从古至今,很多关于它的故事与传说层出不穷,到了今天,人们依然不能揭开这个谜底。关于和氏璧的诞生,有一段凄惨动人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一天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了一块大青石,当时正有一只凤凰栖息在上面。凤凰不栖无宝之地,所以他认定这是一个宝物,便把石头弄回来,献给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昏庸暴虐的楚厉王认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说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便砍掉了他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承王位,卞和又带着大青石去见楚武王,但不识货的楚武王又以同样的理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待楚文王即位后,失去双足的卞和,抱着青石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双眼流血。楚文王知道这件事情后大为惊奇,派人接他入宫,问清他痛哭的原因,深为感动,便命人将这块石头剖开,果然发现一块晶莹无比的宝玉。于是楚文王命工匠将这块美玉雕成一块玉璧,同时为了纪念卞和献玉有功,将这块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因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增添了一番神秘的色彩,这预示了在人类的历史上,和氏璧有着神秘莫测的命运和独一无二的价值。楚咸王当政时,正是它诞生400年之际,它被赠予了为楚国立了大功的相国昭阳,但是,由于昭阳在宴会上展示和氏璧,所以不幸遗失。50年后和氏璧才在赵国太监缪贤手中出现,但没多久就落到了赵惠王手中。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和氏璧成了各国垂涎三尺的无价之宝,名垂青史的“完璧归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大智大勇的蔺相如,运用自己无比的智慧和勇气与和氏璧一起青史留名,也为和氏璧的传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人手里,从此它的价值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便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宰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让巧匠把这八个字刻在和氏璧上。从此,和氏璧就成了皇帝专用的玉玺,秦始皇称之为“国玺”,梦想让这块玉玺代代相传,可事实并未如他所愿。秦末楚汉之争时,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称帝后,出于和秦始皇同样的想法,把和氏璧称为“汉传玉玺”,企图代代相传,但这一切也成为梦想。公元8年,西汉的政权被王莽觊觎,他向姑妈孝元皇太后索要玉玺。太后盛怒,一气之下将玉玺摔到了地上,摔掉了玉玺的一角。后来,所缺之一角被王莽命巧匠补上。当然,瑕不掩瑜,举世无双的和氏璧依然被世人仰,后来,汉光武帝刘秀手中又掌握了和氏璧,不过,东汉末年,战乱中的汉献又把和氏璧遗失了。
公元192年,长河太守孙坚讨伐祸乱朝廷的董卓,攻入了阳城,发现城南一水井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便派人打捞,结果打捞出脖子上挂一朱红小盒的女尸。打开小盒一看,里面所装的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传国之宝——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为孙坚所有。后来孙坚岘山战死,和氏璧落入军阀袁术手中。袁术死后,和氏璧被广陵太守徐所得,为了讨好曹操,便把它献给了曹操。后来司马氏统一天下,和氏璧理所当然到了晋朝宫中。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和氏璧不断易主,几经朝代变更,和氏璧又传到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手中。李渊把和氏璧改称为“宝”,想作为他们李氏家族的传家宝代代流传,但同样这也只是一个梦想。到了五代十国,和氏璧彻底失踪了。
和氏璧后来又出现了几次,不过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有人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得到过一块玉石,他当成了和氏璧献给皇上,几十名学士与大臣考证该玉石的确是传国之玉玺和氏璧。不过,人们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又有人在明朝的弘治年间发现了一块玉璧,当做和氏璧再度献给皇上,但是,孝宗皇帝觉得是假的,并未采用。清初,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存有三十九块御印,其中一块被认为是和氏璧,但经乾隆皇帝钦定,证明是假的。到清朝灭亡,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皇宫时,当时的警察总监还在追查玉玺的下落。直到今天,和氏璧的下落还是一个谜,也许它已在不断的易主时丢失,也许在频繁的战乱中被毁灭,也许静静地躺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你是怎么看呢?你拍到过哪些民俗民间活动?
这些年排除困难、外出采风,拍摄了不少民俗民间活动,大致拿图片简单分享如下:
1、陕西省蓝田县水陆庵庙会。每年从正月二十三开始,通往水陆庵的各条大道小径就人潮涌动。痷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塑玩具随处可见。
2、陕西省大荔县阿寿村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四社八堡上万名群众用当地传统的“花苫鼓”、“跑骡车”、“花馍”等形式迎接二月二药王孙思邈的祭祀。
3、陕西省合阳县的提线木偶。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是至今活跃着一个“起于汉而兴于唐”的稀有传统剧种,也叫合阳提线木偶。合阳线偶戏自成一家,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同时,配合合阳线戏的唱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4、陕西省华阴市的华阴老腔。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代表人物是张喜民。
5、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皮影。华州皮影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关中东部的华州一带,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期,在清末民初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
6、陕西省渭南的花馍节。2019年中国陕西渭南中国花馍艺术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为主题,紧贴时代特征,展览现场,来自全国各地参展的620件花馍作品各个形象逼真、美轮美奂、充满鲜明的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总之,随着国家和地方的不断的资金投入,我们的民间民俗活动日益受到重视和传承,许多年轻人渐渐加入了传承人的行列,这就是中华几千年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谢谢欣赏欢迎关注我的骊泉影像今日头条!
欢迎您在评论区讨论!
哪里有收购1986年硬币?
86年的硬币需少也不易所得,收购的地方倒也有几个,一是国家钱币研究所和国庫收藏,其外就社会古玩收藏和收藏家。另其无一收藏,就是有也只无其收获。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