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店着火图片,额尔金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它历经康雍乾三代近150年创建和经营,以其宏大的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文化收藏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一切园林的典范”,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伟大建筑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化为灰烬,成为世界建筑史、艺术史上一次大劫难 。

1857年,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6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的门户被打开。1860年8月,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附近,与僧格林心率领一万多蒙古铁骑展开一场战斗,在洋枪大炮面前,蒙古铁骑的弯刀快马再也不能重现祖先的荣光,以悲壮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英法联军伤亡不足50人。北京的咸丰皇帝听闻八里桥失利,顿时如惊弓之鸟,以“狩猎”之名,带领慈安、慈禧以及皇子王公大臣仓皇逃离北京城,跑到热河避暑山庄躲难。

北京城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军队的指挥陷入瘫痪,稍作抵抗,便跑的无影无踪。英法联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陷北京城。这是有史以来,白人军队第一次占领中国的都城。

攻破北京之后,额尔金率领部下直接奔着圆明园,开始了“光明正大”的打砸抢。里面金银珠宝、古玩器皿被洗劫一空,能拿走的一个不留,拿不走、搬不动的全部砸毁。对于园中那些珍贵的古籍、字画,士兵根本不知道他们的价值价值,被扔的满地狼藉。最后,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堂而皇之开了一个分赃大会,这些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珍宝,成为英法联军的“战利品”,有的被拍卖,有的进献给英法两国帝王,有的则辗转流落到欧洲各大博物馆。

这些英法联军每个士兵,都在这次抢劫中发了一笔横财。据说 ,很多人退役后,仅凭在圆明园抢夺的宝物,就可以吃喝玩乐一辈子。为了掩盖强盗的罪行,为了给清政府一点颜色看看,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就这样一个雄伟的园林、连同珍藏在其中的古籍、字画。在熊熊火光中,化为灰烬。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烟雾中。

面对着圆明园冲天的火光,额尔金恬不知耻的叫嚣道:“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额尔金竟把这次对人类文明的犯罪,看作他炫耀战功的资本,真的不愧于他母校牛津大学的对他几年培养!回到国内后,额尔金还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嘉奖。

中国有句古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后来额尔金被派往印度担任总督。三年后,他的住的房子因遭雷劈燃起熊熊大火,最终额尔金被活活烧死。正所谓,人恶人怕天不怕。也许冥冥之中,上天看不惯的他的倒行逆施,才以这种残酷的方式,结束他罪恶的一生。

古玩店着火图片

地摊中的商品为什么感觉更受老百姓欢迎?

谢邀敬答《原创》

地摊是百姓最爱逛的地方,在那能买到心想要的东西,价格低实惠。地摊也是解决百姓经济困难的最佳方法,摊费低不欠帐见效快,只要自己勤快不怕吃苦,钱挣的还是不少呢?

地摊方便了群众,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上下班的百姓也爱逛、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爱不喜手的买上,那景情人气体现了生活的人间烟火和文化气息。

地摊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学历的约束,只要自己肯吃苦,挣零花钱是不成问题的。很多人想要的东西商店超市根本买不上,地摊上到能淘上,这也是百姓爱去的原因之一。

摆地摊的人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有。有从早上岗摘下来新鲜的蔬菜,带着泥土的芳香,没有任何激素秀色可口,经过的人都要买点。还有就是卖各种各样的老古东,真假难分,全凭自己的经验,懂行的能买到便宜货,反之就吃亏了,那讨价还价的景情看得人心情舒畅,现很少见了。

地摊经济不仅解决了许许多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就业难题,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方便了市民的生活需求。

摆摊就象人的神经未销渗透到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只要不影响出行和交通,随地摆都可以。

摆地摊的人大部分都是社会低层的普通百姓,即有生活困难的农村人,也有城市里的下岗工人。为了生活苦苦的寻找哪些赚钱的生计。现在很多城市没有全部放开,都在规定时间摆放,还收摊费。望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让地摊真正活起来吧!

我是狂风鸿雁请关注我,如有更深见解私下讨论,谢谢家人们。

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妥请删除。

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活佛济公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过这个电视剧。游本昌老师饰演的济公这个角色,给我们的印象是,带着个破帽,手拿一把破扇,穿着破鞋和满是污垢的破衣裳,和叫花子没什么区别。

在影视剧里面,济公他的行为有时像个正常人,有时却又像个疯子,非常嗜好喝酒吃肉,给许多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除此之外,济公还爱好打抱不平,除暴安良,救人于水火之中。当然这都是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济公。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济公这个人吗,他的为人与电视上描述的一样吗?

首先上结论,济公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是存在的。济公是南宋的一个高僧,出身官宦世家,俗家名叫李修缘,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可以说是名门望族——祖上有当过北宋驸马的,也有出仕为官的。

小时候的李修缘就十分的聪明,说是小神童也不为过,后来拜入了南宋高僧慧远禅师门下 成为了高僧座下弟子,济公在慧远禅师门下学到了十分高深的佛法,还领悟了玄妙的禅意。就连南宋皇帝见了他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一句佛法高深呢。

成为济公后的李修缘曾去过三个寺庙——国清寺,灵隐寺,净慈寺。济公的形象其实和电视剧里的是差不多的,都是穿的破破烂烂的。平时也不爱干净,也从不管佛教的清规戒律,喝酒吃肉那是一顿不少,平时放荡不羁,疯疯癫癫的。

但是看似疯癫,好似疯子一般,其实只是他的一种修行方式而已,他的这种疯癫会让他更加直观的去看清这世间的本质,去感受到那看不着摸不着的佛缘,在这种状态下,他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不必拘泥于任何的清规戒律,也不必去念经打坐,他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随着自己的本心慢慢的四处游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修行呢。

这种修行方式其实和释迦摩尼差不多,都是游历世间,随着本心做事,只是他的方法有些另类,身穿破衣,披着长发,吃最香的肉,喝最香的酒,他的修炼并不在身,而在于心,为什么他能成功,就是因为他这种大自在的心境,使得他对于佛法的见解远远的超过了所有人的认知。

有句话说的好,历练历练,出来历练就是要尝尽人生百态,若是连人世间的浮华都没有感受过,又何谈历练过呢,只有感受过,体会过,才会有看破红尘一说。

由于济公的文化水平十分的高超,对佛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在他后来自己编写的著作中,都包含着很多深奥的哲学和佛理。

不仅如此,他还会医术,而且水平还不低。经常免费帮贫苦百姓去看病,在当时也有很多达官显贵都会请他去看病。久而久之,大家都十分的尊重他,那些大户人家都会想尽方法与他交好。因此很多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赞扬有加,在百姓眼中,济公就是无所不能的,他就是一尊世间上活着的,可以看得到,触摸到的活佛。

济公有时候又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斗蛐蛐儿,玩泥巴之类的,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有时还会跟百姓要点酒,要点肉,甚至有时还会去偷点鸡鸭烤着吃,披头散发,疯言疯语的也被世人称作“济癫”。

总之,在济公心灵修行结束后,最后因为他佛学的高深、对佛法的勘破,他被佛门尊为了禅宗第五十世祖、禅宗七宗之一的杨岐宗第六祖,是一个确确实实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人。

俞敏洪又当如何留住董宇辉?

由于现在董宇辉能够在新东方用英语和其他语言销售货物,从教师转化为网红,确确实实对于商品的销售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作用,这样的一个新网红对于整个新东方来说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新东方的几万老师如果都从教师这个专业成功的转行为直播带货的销售人员的话,那么而且还擅长于用外语,做国际贸易,这么一来知识就转化为生产力了,肯定比过去间接的通过培训,间接的向学员收费。记效益就更加明显了,所以股价上涨了100%是不奇怪的。

如何留住这么突出的人才呢?我认为当然需要给予一定的股份,同时还要给一定的职位,最重要的我认为可以让他来让董老师来担任培训经理,帮助更多的新东方的老师转型为销售产品的网红。让一个老母鸡能够带出一批小鸡来,这样整个新东方的经营效果就越来越明显,成就就越来越大了。如同孙悟空拔一根毛一吹就会出现很多个孙悟空。毕竟天下的货物非常多,光靠一个人卖的话来不及卖,所以要把整个新东方的老师全部都培训起来,利用新东方的品牌成为推广产品的一个最大的网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新东方转型搞促销的话,说不定能够向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一样成为一个很大的销售企业了。作者为高级#策划##经济师#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俄乌冲突##在头条看世界##我要上头条##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

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朱元璋将南京(元称集庆路)改称应天府,采纳了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终于拥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但广袤的北方仍是残元的天下,南方则强敌环伺,对应天虎视眈眈:福建、浙西、两广以及云南仍有元朝的宗王与官吏盘踞,且随时伺机发起反扑;浙东方国珍,吴地(江苏)张士诚,四川明玉珍,都割据一方,各有图谋;而其中实力最雄厚、最强大、最具威胁的则是占据长江中上游湖北、湖南、江西的陈友谅。这些敌对势力,都使后起之秀朱元璋如芒刺在背,日夜担忧。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他是元末群雄之一。陈九四本是渔家出身,自幼习武,膂力过人,生性强悍。元末无道,天下大乱,红巾蜂起,徐寿辉扯旗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权,陈友谅扔掉渔网,加入到了天完大将倪文俊的麾下。

陈友谅粗通文墨,为人狡黠、凶悍,戾狠强梁,且野心勃勃。徐寿辉建天完政权后自称皇帝,封友谅为将军,后攫升为元帅。1357年9月,他一举袭杀其老上级倪文俊,毫不客气的兼并了他的军队,实力大增。那倪文俊也不是啥好东西,他谋杀天完帝徐寿辉不成,这才逃出来投靠老部下陈友谅的,不料却如以肉饲虎,有来无回。

诛杀倪文俊后,友谅自称宣慰使,后又称勤王,他虽然行事霸道,心狠手辣,但却很有军事才能,吞了倪文俊的部队后,立即起兵连克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锋芒毕露,声势大振。

1359年,他杀害天完大将“双刀”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第二年,他率军攻克鸠州(今安徽芜湖),随即唆使部将用铁棒将天完帝徐寿辉打的肝脑涂地,独自控制了军权,不久自己登基称帝,该国号汉,改元大义,拜张必先为丞相。

他视朱元璋为劲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不断挥兵向长江下游发起进攻。

公元1360年,陈友谅派使者赴平江(今苏州)邀约“吴王”张士诚,共同出兵攻打朱元璋。张士诚这人胸无大志,胆怯多疑,平时又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画,收藏古董,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骄奢生活中,遇事却犹犹豫豫,没有决断。见陈友谅约其联手攻朱,他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决定先观望再做决定,遂长期按兵不动。

见张士诚犹豫不决,骄横跋扈、桀骜不驯的陈友谅等不及了,便独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九江)浩浩荡荡东进,后驻兵采石矶,恶狠狠地向应天府扑来。

陈友谅这次是倾巢而出,其兵马号称60万,沿长江东下,完全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统大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元璋侄儿朱文正率洪都军民浴血守城,汉军久攻不克。七月,元璋率兵救洪都,大军抵达湖口(今江西鄱阳湖口)时,朱元璋先分兵一部埋伏于泾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断友谅大军的退路,又命信州(今江西上饶)军马扼守住武阳渡。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解洪都之围,于是主动将围攻洪都的的兵马撤出,准备集中全力和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尤其厉害,船坚炮利,为数众多,他下令将巨舰用铁索联起来组成船阵,连绵数十里,风帆桅杆高达十余丈,旌旗蔽日,干戈铿锵,远远望去,犹如山峦起伏,气势骇人。

两军先交战于康郎山(鄱阳湖畔)。朱元璋将兵马分为11队抵御陈友谅的进攻,命悍将徐达率部攻击陈部前锋,另一将俞通海则架起火砲,击沉并焚毁汉军战船数十艘,第一场恶战,双方将士死伤以及损失战船数大体相当。

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指挥船,急迫间朱的坐舰为湖中淤泥所困,搁浅了,无法脱逃,情势万分危急。在另一艘船上的骁将常遇春见状,忙张弓搭箭,箭如流星,一下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又驾船前来支援,并用缆绳将受困坐舰拖出泥潭,只见船底涌起一股股泥浪,朱元璋的指挥舰这才得以从淤泥中脱困并逃逸。

第二日,陈友谅命全部巨舰出战,朱元璋的水军舰船吨位小,吃水浅,进攻不利,几度受挫,将士心中恐惧,皆有退缩之心。

朱元璋见状忙亲自上前督战,众人心存畏惧,不愿拼死向前,元璋连斩十几个后退士卒,众将士这才拼命向前攻杀。战至傍晚,东北风呼呼大作,朱元璋急派敢死虎贲带7艘快艇,每艘皆满载芦苇火药,然后在黑魆魆的夜色掩护下划舟突入友谅船阵,再纵火猛烧。火借风势,烈焰冲天,吞噬一切,湖水、天际皆被映红,陈友谅的大船被铁锁链着,无法挣脱,一时间,秩序大乱,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乘势率军遮杀过去,斩杀汉军2000多人,湖面上浮尸如麻,被烧死、淹死、打死者难记其数,其状惨不忍睹,陈友谅军战损严重,士气大丧。

次日再战,陈友谅军再次失利,伤亡惨重,战船亦被击沉、烧毁不少,从此将剩下的舰船收拢在一起,只想结阵自守,再不敢轻易出战。

双方相持、对峙了3日,陈友谅遭遇接连失败,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部下情绪沮丧,怨声载道,军心涣散,再无斗志。

陈友谅退兵守渚矶,朱元璋则分兵控住左蠡,截断其退路。陈友谅的部将左右二金吾将军率部归降元璋,形势愈加不利,他的处境愈发危殆,他被失望与愤怒冲昏了头脑,竟下令将被俘的朱军将士全部处决。朱元璋则展开了心理攻势,他将汉军俘虏全部释放,身上有伤的均得到了救治,并摆上香案,奉上祭品,祭奠双方阵亡将士。

相持到8月,陈友谅军中粮食吃尽,被迫退到南湖嘴,遭到朱元璋伏兵的阻击,于是想从湖口突围到长江中,朱元璋乘势猛追,顺江作战,陈友谅船队逃到泾江口,又遭遇朱军伏兵的截击,慌乱中,陈友谅身中流矢,伤重而亡,悍将张定边拼死保护友谅子陈理突出重围,用船载着友谅尸首逃往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并设置百官。2月,他亲率大军进攻武昌,陈理投降,张定边不愿降,杀出条血路冲出城去,从此淡出江湖,归隐民间......汉亡。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尽归元璋所有。3月,他率大军班师回应天。

鄱阳湖血战,陈友谅败死,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对他来说,此仗只能胜不能败。如果失败,前功尽弃,天下将为陈友谅所得。因此,他没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直进不退。多年后,回忆起鄱阳湖之战,他仍然心有余悸,有些后怕。

此战元璋虽然取得全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单单是(1363年)7月21日这场恶战,就伤亡了6万余人,骁将陈兆先、宋贵、韩成、丁普郎、张志雄等相继战死。《明太祖实录》载,击毙陈友谅后的第二天,朱元璋焚香祭天,犒赏将士,许诺将来天下统一,将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贵,同做大官。事后他和刘基(字伯温)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直捣应天,我便进无所成,退无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应天,反而去围洪都,洪都苦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去集中兵力,友谅出此下策,不亡何待?可是,此仗虽然大胜,但也是够险的啊” !朱元璋虽然大获全胜,但事后仍感后怕,答案即在于此。如果陈友谅是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之人,必趁朱元璋大军出征之际出兵直捣防守空虚的应天府,而不是去争夺一个战略地位并不重要的南昌,则后来有没有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还不一定呢!幸运的是,历史老人最终抛弃了陈友谅,选择了朱元璋。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