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巨鹿县古玩市场,李太后为什么没有出面干预?

我是@我是历史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河北巨鹿县古玩市场

首先,题主的问题很好。李太后即慈圣太后,乃万历皇帝的生母。如果当时李太后反对抄家,我相信万历皇帝会妥协的。

但实际上,可能正是慈圣太后推动了对张居正的抄家清算!至于原因,待我与大家细说分明。

极尽尊荣的张居正

张居正其实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帮助万历爷在即位之初从嚣张跋扈的原首辅高拱处夺得大权,然后辅佐万历从冲龄至亲政,堪为万历皇帝的“教父”,深得万历及李太后倚重,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享尽尊荣。到底有多尊荣?说几件事大家自己体会一下:

万历皇帝和慈圣太后都尊称张居正为“张先生”;张居正偶感腹痛,万历爷会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张居正回籍葬父后,其母赵氏随张居正经大运河返京,被两位太后宣召进宫会见,加恩面行国礼而行家人之礼张居正是有明一朝唯一在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但就是这么一个炙手可热、深得圣眷的人,在死后即被清算,被剥夺了太师的封号,所有依附他的官员都被打压或治罪,1584年被抄家,其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地充军。

那么,为什么说慈圣太后其实是支持抄家的呢?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一切,都是张居正咎由自取!于公于私,慈圣太后都会支持抄张居正的家!

以慈圣太后与张居正的私怨而言,她不会反对抄家的

张居正得罪慈圣太后,始于其对太后之父违法之事的处置,这事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根据明朝祖制,为防外戚干政,其后妃多选自良家,且一般不选名门望族。慈圣太后其父名叫李伟,家境贫寒,由于女儿被封为皇妃而得了一个伯爵的封号。这只是一个名誉封号,并无特权,且俸禄极低,甚至不敷家用。于是李伟开始用自己的身份“寻租”。

当时明朝的宫廷用度不是来自皇家庄园,而是从全国税收中划出一部分实物,如木材啊、布料啊、食物啊等充实到皇家仓库。这些上交给皇家的实物税收,必须经过校验,质量过关、合乎标准才能收进仓库。但这个验收标准并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凭验收人随心所欲的决定。所以解送实物的人为了验收过关,就要给验收人或中间人一定的款项。只要钱到位,东西的品质倒在其次。而李伟就做起了揽收实物并帮助送进仓库的经纪(即中介),由他出面将货物送进宫中的仓库以通过。当然,好处费是不能少的。

既然使了钱,货物的品质就不重要了,因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最受伤的就是京军,因为他们的服装就是由皇家仓库提供的,以次充好使得他们的军服质量极为低劣,因此受到了无数的怨言和指责。万历皇帝接到臣僚们对此事的控告,亲手拿了一匹劣质棉布呈于慈圣太后面前。慈圣太后又羞又怒,表示一定按国法惩治。此事最后由张居正调解,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慈圣太后之父李伟无需向法庭报到,其所受惩罚为叫到宫门外申饬一顿,保证日后不得再犯。

此事的处理,看似保全了太后家的脸面。但张居正所率臣僚将如此丑事揭发于朝堂之上而不是消弭于无形之中,已然损了太后的面子,也为其埋下了恶因。此其一。

其二,张居正在掌权期间,也屡次以公正和社稷的名义,违逆慈圣太后的意愿。试举几例:

慈圣太后是个虔诚信佛的人,一次想动用自己的私钱修筑涿州娘娘庙,但在张居正的干预下,这笔钱后来用于修祝北京城外的桥梁;万历皇帝曾出疹子,痊愈后慈圣太后打算在宫内设坛拜谢菩萨保佑,后因张居正反对而作罢;太后几次想在秋决前举行大赦,但张居正坚决反对

上述种种,虽然张居正打的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的大义名分,但如此违逆太后,又置皇家脸面、太后威严于何处?万历年幼时,宫中的孤儿寡母必须仰仗张居正才能坐稳江山;当万历羽翼渐丰、朝政走上正轨时,张居正死了。一个死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而之前的辱父之仇、忤逆之举,就是慈圣太后清算他的原因!

而且,张居正在世时,李伟由于皇家仓库丑闻,一直谨言慎行,夹着尾巴做人;张居正死后3个月,李伟即由武清伯擢升为武清侯,估计慈圣太后心里也觉得自己的父亲受了委屈,故借以补偿。因此,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怨恨之心,肯定是有的!

所以,于私讲,李太后肯定是支持抄家张居正的!

张居正死后所获罪名也使得李太后支持抄家

张居正是能臣,更是一个权臣。由于其权势熏天,依附他的官员众多。在朝堂上,如果有官员企图对张不利,甚至都不需要张居正有所示意,其派系内或准备投靠他的官员们就会一哄而上,将欲对其不利之人参批的体无完肤。因此,张居正在整个朝廷或明或暗的树敌众多。

张居正去世后,所有之前被他压制或迫害的官员则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倒张势力。由于张居正得势时不拘小节,其私生活及平时言止多有失当之处,因此被罗列了诸多罪名,如如欺君毒民、卖官鬻爵、任用私人、纵奴行凶、接受贿赂等等,使张居正的形象满满变得虚伪和狠毒。

开始时,万历皇帝还是维护张居正的,毕竟后者在其心中是帝师,是教父般的形象。但随着一些之前被压制的事实满满揭开,万历对张居正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感觉他之前对张居正的信任就是一个错误,他是一个被权臣蒙蔽的天子!

比如,张居正要求皇帝例行节俭,并对万历严格要求。万历身为九五至尊,却被限制到没有钱赏赐宫女,以至于要打白条,声明有钱后会补上;他的外祖父,武清伯李伟,被限制到要靠做皇宫仓库的中介以寻钱,以致违法被当众申饬;但是,这位节俭的倡导者,张居正大学士呢?他平时生活极其讲究奢华和排场,如回籍葬父时,他坐的是32人扛抬的大轿,内分卧室与客厅,还要两名小童随侍在侧;他好美人,蓄养了很多绝色小妾;他好古玩字画,收集了大量稀世珍品。如此双标,让万历觉得这位张大学士就是一位伪君子!

随着对张居正揭发的深入,一些严重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曾被张居正拉下马的前内阁首辅高拱,在死后留下了一部《病榻遗言》的遗著。按其所言,张居正和冯保罗织罪名陷害自己,然后张居正上位,是不折不扣的欺君弄权之人;另有一桩,被张居正提拔重用的戚继光,曾派军中高手意欲刺驾,事败后被冯保毒去声带而不得揭发。

2.又有人揭发张居正生前有谋反篡位之心,戚继光之军兵即为其后盾,其证有二:一是应天府乡试的题目竟是“舜亦以命禹”,是说皇位属于有德者,应像舜、禹那样禅让——这不是为向张居正劝进做准备么?二是张居正的附庸者称赞其“有人主之风”,张居正居然捻须含笑不语!

3.最让万历感到不可原谅的是,有人奉承张居正为伊尹,他竟然也笑纳了!伊尹是辅佐昏君的贤臣。张居正是伊尹,那万历我岂不是无道昏君?

综上种种,也许上述罪名是张居正的政敌为打击报复他而编造出来的,但细细想来,又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万历对张居正家属的处理开始日趋严厉。毕竟张居正已死,无法为自己的罪名抗辩,其罪名即使不能坐实,也无法轻易推翻了。而作为万历生母的慈圣太后,自然与自己的儿子同气连枝。因此,当决议对张居正抄家时,李太后不可能回护张居正而反对抄家,按国法从严惩处才是应有之义。

总结

综上所述,当张居正被抄家时,于公于私,李太后都会暗中支持抄家,而不会出面干预。

毕竟,最是无情帝王家。

在张居正在世时,就已经注定了他身后的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即删除。部分史料来自《万历十五年》整理,特致谢)

你旅游的地方景色有多美?

秋天叶子游天下五一小长假期间,去游览西拉木伦公园。这里景色宜人,在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这里游客爆满。40于艘游船不到一个小时,变销售一空。游客排着队购票等候,好不热闹呀。

西拉木伦公园东门

荷花亭

游客挤满湖边座无虚席玩垂钓

游船码头忙的不亦乐乎

游客排队等待登船

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来玩游船

古典马车

西拉木伦公园桃花正艳

西拉木伦公园五彩缤纷

西拉木伦公园花中艺术造型

西拉木伦公园丁香花开

西拉木伦公园标志性建筑马头琴

西拉木伦公园悠闲放风筝

西拉木伦公园儿童游乐场人气大增

西拉木伦公园碰碰车忙个不停

西拉木伦公园儿童部分游乐场

西拉木伦公园部分游乐场热闹非凡

西拉木伦公园惊险刺激的海盗船

西拉木伦公园瀑布

西拉木伦公园梨花盛开时节

项羽坑杀20万秦军是真的吗?

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河南三门峡下辖义马市附近挖掘出累累白骨。据说这就是2000多年前项羽坑杀20万秦军的地方——“楚坑”又叫“义马万人坑”。

如今陇海铁路穿坑而过,这个“楚坑遗址”早已原貌不在。

在河南文物分布图上,也没有对这个遗址的官方记载。那么在两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真的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

事件背景

公元前207年,秦王朝早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原各地诸侯纷纷崛起,农民起义陆续爆发,这给秦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秦国大将章邯在巨鹿之战失利的情况下,派长史司马欣回秦国请示,司马欣却被秦二世(实则是赵高)拒于司马门外,不予接见。此时秦朝廷已经不相信章邯甚至想杀了他以推卸战争失利的责任。

章邯与司马欣现在是前有猛虎,后无靠山。几次与项羽和谈被拒之后,权衡利弊,无奈之下只好率领20万秦军投降项羽。

司马欣劝章邯投降【楚汉传奇】

项羽对于投降之事欣然接受,并封章邯为雍王,让他率领降军作为进攻咸阳的先锋部队。公元前206年,项羽大军经过洛阳,在新安城南驻扎。

地点十分模糊 仅为方便读者观看理解

项羽为何杀降

项羽既已接受秦军投降,为何还要坑杀他们呢?

这就要分别站在双方角度去思考。项羽军队的士兵多年饱受残暴秦军的压迫和折磨,对秦军恨之入骨。趁秦军投降之际,他们迫不及待的虐待这些秦军降卒,方解心头之恨。

不堪项军欺负 秦降卒研究起事 【楚汉传奇】

反观秦军,为了保命只好忍辱负重,但难免心情复杂,当队伍来到函谷关前时,更是百感交集,《史记》中是这么描述的

秦吏卒多窃言曰:“将军(章邯)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意思是说,章邯哄骗我们投降项羽,如果我们能成功攻进函谷关推翻秦朝,那是最好,如果不能,项羽肯定将我们带回楚地,到时候我们留在秦国的亲人肯定在劫难逃,被秦国杀害。

此时秦国的降卒是可怜的,事实上他们也只是普通的百姓,谁又愿意战战栗栗的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呢?何况现在寄人篱下,受尽侮辱,更是担心分隔两地的亲人们。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议论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让项羽感到事态严重。

项羽问各将军如何处置秦降卒 【楚汉传奇】

他想,现在接受了20万的秦军降卒,他们现在产生这种想法,如果入关后他们不服从指挥,甚至临阵倒戈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还不如趁早解决这帮心腹大患,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就这样,20万秦军一夜之间消失了。

是真是假,客观分析

关于项羽坑杀秦军,我认为是真的。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洛阳市大事记》:“公元前206年十一月,楚项羽杀秦降卒20万于新安。”

并且秦卒既然降了,那么项羽就要养活他们就需要粮食,加上自己十几万的军队,粮食肯定是不够的,再加上上述史书的说法,秦军降卒被杀是确凿的事实。

但20万这个数字便显得夸张:

1、项羽作为一个统帅,怎能凭自己情绪、喜好来随意处置所有降卒,那只会背负不仁不义的骂名,也破坏了自己军队的编制。所以被杀的是可能降卒的一部分,便是投降后又想反叛的秦军士兵。这种士兵是项羽断然不能容忍的。

项羽“亚父”范增不同意杀降卒 【楚汉传奇】

2、至于史书为什么记载20万这个数字,想必是因为古代评判功绩的重要指标就是杀敌的数量。比如谈起著名的杀神白起,总会提到他斩杀别国士兵达百万之多的战绩。所以,20万可能是项羽军队对外宣传的数字,为了彰显项羽及军队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3、即使坑杀秦卒的没有20万,肯定也不在少数。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木头,他们会自己跳进坑中?如果是项羽逼他们入坑,他们手中有兵器难道不会反抗吗?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项羽找出某种理由,驱使秦卒集体挖坑。此时的秦卒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被胜利之军一直欺辱而逆来顺受的秦卒忍气吞声的执行着项羽的命令。没成想,他们辛苦挖掘的就是自己的葬身之地。

当挖到他们爬不上来的深度之时,监督他们的项羽军队或拿起锋利的长矛,或拉开强劲的冷弓疯狂的射杀。一场充满血腥、哀嚎、怒骂的坑杀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坑杀降卒终害己

杀人如麻的项羽,骨子里始终燃烧着征服的欲望,面对不服气的降卒,他想到的只是让他们彻底消失。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20万降卒”的消失成了他争夺天下的转折点。

坑杀事件发生后,暴戾的项羽因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项羽及项军遭到了秦地子民无限的仇恨,此后再难踏进函谷关半步。反而被刘邦抢占了先机。

历史就是这样,棋着一步错,满盘皆落索。

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楚汉之争发展到激烈时刻,楚军的进攻日益猛烈,项羽率领地楚军对刘邦率领地汉军使用了最擅长的断甬道战术,骚扰汉军补给,致使汉军缺少军需粮草,陷入危难之中,刘邦顿时大急。

深陷困境中的刘邦,问计郦食其,郦食其为刘邦设下一策,深得刘邦欢喜,令刘邦大为宽慰,立时愁容尽散,胃口大开。

郦食其之谋,乃是令刘邦“复立六国之后”,重新立诸侯曾经的旧贵,使他们感恩戴德,归附刘邦,共图项羽。

对于此计,刘邦的态度非常积极,他当下便表示赞同,并且命令郦食其立刻开始准备,妥当之后立刻付诸行动。

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资治通鉴》

本来此事君臣已经商议停当,却因为一人的到来,出现变数。此人正是后来汉朝的“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张良来时,刘邦正在用餐,见到张良到来十分开心,并且急不可耐地将自己刚刚得到的计谋告知张良,本来刘邦是想与张良分享喜悦,却没想到,张良听完刘邦的计谋之后,非但没有喜色,反而是勃然大怒,急问道:“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刘邦自然大惊,怎么自己觉得非常不错的计策,却被张良说成是下策,并且已经严重到可以让大汉覆灭的情况?

张良随后向刘邦列出一系列论据,以支持他的论点,对郦食其的谋略,进行全方位的反驳,并且对提出谋略者进行人身攻击,“谁为陛下画此计者?”从此言可以看出,张良的矛头不仅对事,而且还对人。

郦食其之策,其实是遵循古代已有案例,“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都是善待旧贵的先例。

郦食其或许谋略上不比张良高远,但是其计策也不至于蠢到会导致刘邦灭亡。张良则准确地抓住郦食其之策的弊端,称古之案例不可效仿,因为刘邦没有周武王之德,并且加之分析利害,进而全盘否定了郦食其。

刘邦听罢张良之言,如同醍醐灌顶,大醉方醒,甚至大骂道:“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郦食其的策略,就这样被刘邦给否了,在笔者看来,张良否决郦食其之策确实有一定道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古人之策不能不顾环境变化而挪而己用。

楚汉之争正当激烈时刻,此时立六国诸侯旧贵为主,共抗项羽,看似谋略非常,却过于一厢情愿,毕竟楚汉之争胜负未定,六国复立,未必就会全部倾向刘邦。

有人认为刘邦的君王魅力极强,会吸引诸侯来依附,即便是英布那样的匪盗之徒,也愿意投奔刘邦。其实不然,当年项羽伐秦时,各诸侯纷纷观望,并未与项羽共同攻秦,直到楚国胜势已显,方才配合攻击。

刘邦联合诸侯56万大军,看似诸侯归附,却被项羽三万人杀得四散奔逃,由此可见,诸侯国依附刘邦,并非是因为刘邦多么有魅力,而是趋利避害选择的结果。

昔日,张良与刘邦第一次相遇,都是在人生落魄之时,虽然互有寒暄,且表达了互相“倾慕”之意,然而张良并未将刘邦放在眼里,而是志在复国,一直任职韩国,毕竟韩国才是他的心血。

最终张良投奔刘邦,也是在韩王成被项羽杀死,走投无路的张良才选择最终加入到刘邦阵营中来。

至于韩信,更是在遇不到赏识,得不到项羽的认可,最终被迫来到刘邦这里,在得到刘邦和萧何的重视后,才成为一代名将。

再说陈平,又何尝不是先投项羽,最后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为求活命,才来到刘邦的帐下。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刘邦帐下多少英雄豪杰,最初不是在项羽阵营?来到刘邦阵营,又有几人是因为刘邦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因为项羽逼迫太紧,被迫之举?

说到看好刘邦之人,还真有,他就是郦食其。

昔日楚地反秦,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便纠集数千人起义,郦食其身为陈留人士,潜伏乱世,待机而出,恰逢“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欣然前往,见刘邦之时,受到刘邦慢待,甚至出言不逊,一句“竖儒”如同利刃而出。

郦食其却并未因此看不起刘邦,只是淡淡回了一句,“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自知有错,便又以礼相待。

郦食其加入刘邦阵营,便献上陈留作为见面礼,使得刘邦取得“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并且获得许多粮草,为刘邦日后争霸天下奠定基础。

随着郦食其的加入,郦商也带着队伍加入刘邦阵营,送钱、送粮、送队伍,郦食其对未成气候的刘邦便认可至此,赌上自己的全部身家,为其谋天下。

郦食其跟随刘邦,就是因为看好刘邦,认定刘邦将会成为未来最后的赢家,就这份赤诚之心,远不是张良、陈平、韩信等人可比。

郦食其跟随刘邦距峣关,说秦将,占荥阳,夺敖仓,居功至伟,也深得刘邦器重,加之郦商在刘邦手下为将,文物组合,成为刘邦争夺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郦食其的“出身”固然是好,却在不知不觉当中,成为一些后来的有才能之人发展的阻碍,张良、陈平、韩信,无论如何努力,却终究要在“出身”这一块儿与郦食其有差距。

张良想要上位,郦食其显然是最大的阻碍。当年在峣关之时,张良曾献计刘邦,秦军此时仍有强大战斗力,不可强攻,需要派“使郦食其、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

刘邦对张良这位贵族十分钦佩,言听计从,只是在郦食其成功说服秦将时,张良又改了口风:

“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郦食其冒着生命危险说服秦将投降,这天大的功劳却被张良几句话轻松化为泡影,刘邦随后率军攻关,使得张良居功,却没有注意此举将郦食其置于何地。

郦食其在刘邦困顿之时,又为刘邦出计,使心烦意乱的刘邦心情大好,或许他的计策有缺陷,但是郦食其却是真心实意为刘邦谋划,只是这份苦心却又被张良说成是会导致汉亡的馊主意,最终只换来刘邦的一阵咒骂。

郦食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难过,年事已高的他,仍为刘邦马不停蹄地奔走,并在游说齐国之时,立下盖世之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举劝降齐国。

郦食其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功劳,却成为他丧命的根源,韩信因为利欲熏心,听信蒯通之言,因一句“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居然为了争功全然不顾郦食其的生死,趁齐国全无防备之下,发起偷袭,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杀。

陈平、张良为韩信成为齐王没少出力,或许这也是他们成为既得利益者之间的默契吧。

刘邦失去郦食其,却依然重用郦商,郦商一度在朝中为右丞相,因此使得田横投降刘邦以后,深觉羞愧,说出一番悲情却又不失气概的话语:

“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最终,田横因为羞于与郦商共事,选择自尽而亡,未扫齐人颜面!田横之举,虽然不足称道,但在笔者看来,却要比张良、韩信之辈,在性情层面看来,更似真英雄!

历史上有哪些开挂的人?

中华大地,自古人才辈出,有的人默默无闻、脚踏实地,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最后功成名就、名满天下,有的人的人生就像开了外挂一样,短时间内就平步青云,成为众人皆知的焦点。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下历史上那些来了挂的人生。

一,赵佗——寿命开挂

赵佗,可能大家没有什么印象。他是秦汉时期的皇帝。但最初他是秦朝的将领。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便命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暴虐,赵佗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后来,楚汉大战,刘邦取得最终胜利。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与赵佗交恶,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又设法派陆贾出使南越,再次成功劝服赵佗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没有——汉文帝死后,汉景帝继位,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继位。终于在汉武帝建元四年,南越王赵佗去世,活了103年。

纵观赵佗的一生,他可能没有如秦皇汉武般伟大的功绩,但他活的比任何一位皇帝都久。熬死了秦始皇、秦二世、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还有他所有的儿子......最终由他的孙子继位。

二,约瑟夫·拜尔勒——运气开挂。

说起拜尔勒,大多人可能都不认识,但是要说论运气,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自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年轻气盛的拜尔勒就弃文从军了,报名参军后,他无时无刻都梦想着手刃日本人,但是通过新兵训练后,他就被分配到了与英军协同作战的欧洲战场上。

在欧洲的作战之时,他主动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坐飞机空降到法国并将东西交给法国的地下游击队,而当时大半个欧洲都被德国人掌控在手中,飞机大炮昼夜不停的轰炸,任务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拜尔勒还是奇迹般的完成了任务,并且安全回归。

时间转眼间来到了1944年6月5日,当时拜尔勒加入了101空降师,准备空降到纳粹占领的法国,配合诺曼底登陆。了解诺曼底登陆战的小伙伴都知道,诺曼底登陆战意味着什么,所以当时情况也是非常紧急,那些空降兵降落之时,虽然有黑色的笼罩,但是还是成为了纳粹们的活靶子,在高射炮和重机枪暴雨般的扫射下,大多数空降兵都阵亡了而拜尔勒运气来了,他奇迹般的成功的降落到了地面,而且刚好降落到一座教堂上,奇迹般地躲过了纳粹的攻击。找不到队友的他索性打野起来,干掉了一些纳粹士兵后,他失手被德军俘虏了,并在战俘营当起了苦力。随后他被转移到了另外一座战俘营,在这里他遇见了两位美国老乡,高兴的不得了,最后他们筹划着越狱,在两个月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切断了铁丝网,成功越狱了,后来一行三人爬上了一辆火车,不幸的是这辆火车开往柏林,这不是送羊入虎口吗,最后三人又被德军抓了起来,再次被送进了战俘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有越狱了,但是不幸的是逃跑之时被德军发现了,最后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为了防止被德军发现,他一头插入了寒冷的河水中,硬着头皮向东游了几公里,上岸后已经快要冻死了,最后迷迷糊糊到了苏联营区,之后他在苏军阵营中遇见了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娜·萨姆科森,最后在拜尔勒的一通乱比划下,他们居然奇迹般的摧毁了德军的战俘营,并且救出了战俘。

随后他加入了苏联的军队中,跟着他们一起来到前线厮杀,继续使用他的外挂,但是不料被敌人“举报”,再一次战斗中,他英勇负伤了,被炸弹的冲击波给掀飞了。后来他的英勇事迹被上报给司令官,朱可夫元帅在医院中亲自慰问了他。最后拜尔勒以英雄的身份回到了美国,但是美国人觉得这事太扯了,认为他是德罗的间谍,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他洗脱的间谍的罪名,获得了一枚紫心英雄勋章,但搞笑的事,拜尔勒的家人在十个月前为他举行的葬礼,到家后自己和家人彻底蒙圈了。后来,拜尔勒还接见受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颁奖。拜尔勒这样狗血的剧情,估计导演也不敢这样演。

三,霍去病———武功开挂。

十七岁时当上了骠姚校尉,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十九岁两次率领军队出战河西,歼敌四万,二十二岁率兵五万,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将军头目众多。被封为汉冠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