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上的獠牙代表什么,三星堆青铜面具是根据外星人造型做的么?

中国历史上,青铜时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时代,而其中最为神秘的就是在四川广阳的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文化遗址当中,出土过一大批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乍一看犹如外星人,实际上却是无价之宝。接下来,就带大家却看一看这些三星堆文化的遗址里出土的青铜面具。

古玩上的獠牙代表什么

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面具有突出的眼睛和硕大的鼻子,在中国其他青铜时代的文物上及其罕见。这是一个平面的面积,巨大的眼睛非常明显。除了突出的眼珠和巨大的鼻子之外,尖尖的招风耳也是三星堆文化的标志。这个三星堆文化的遗址出土的面具似乎是在沉思,和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很相似。除了青铜面具之外,还有很多黄金面具,直到现在考古学家也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下面这几张图只是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面具中的很少一部分,它们的特点非常地明显,造型异常奇特,看上去就像是从外太空来的外星人。而由于缺少文字记载,直到今天,三星堆文化仍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朱元璋将南京(元称集庆路)改称应天府,采纳了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终于拥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但广袤的北方仍是残元的天下,南方则强敌环伺,对应天虎视眈眈:福建、浙西、两广以及云南仍有元朝的宗王与官吏盘踞,且随时伺机发起反扑;浙东方国珍,吴地(江苏)张士诚,四川明玉珍,都割据一方,各有图谋;而其中实力最雄厚、最强大、最具威胁的则是占据长江中上游湖北、湖南、江西的陈友谅。这些敌对势力,都使后起之秀朱元璋如芒刺在背,日夜担忧。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沔阳人;他是元末群雄之一。陈九四本是渔家出身,自幼习武,膂力过人,生性强悍。元末无道,天下大乱,红巾蜂起,徐寿辉扯旗造反,建立了天完政权,陈友谅扔掉渔网,加入到了天完大将倪文俊的麾下。

陈友谅粗通文墨,为人狡黠、凶悍,戾狠强梁,且野心勃勃。徐寿辉建天完政权后自称皇帝,封友谅为将军,后攫升为元帅。1357年9月,他一举袭杀其老上级倪文俊,毫不客气的兼并了他的军队,实力大增。那倪文俊也不是啥好东西,他谋杀天完帝徐寿辉不成,这才逃出来投靠老部下陈友谅的,不料却如以肉饲虎,有来无回。

诛杀倪文俊后,友谅自称宣慰使,后又称勤王,他虽然行事霸道,心狠手辣,但却很有军事才能,吞了倪文俊的部队后,立即起兵连克江西、福建、安徽等地,锋芒毕露,声势大振。

1359年,他杀害天完大将“双刀”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第二年,他率军攻克鸠州(今安徽芜湖),随即唆使部将用铁棒将天完帝徐寿辉打的肝脑涂地,独自控制了军权,不久自己登基称帝,该国号汉,改元大义,拜张必先为丞相。

他视朱元璋为劲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不断挥兵向长江下游发起进攻。

公元1360年,陈友谅派使者赴平江(今苏州)邀约“吴王”张士诚,共同出兵攻打朱元璋。张士诚这人胸无大志,胆怯多疑,平时又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画,收藏古董,沉溺于风、花、雪、月的骄奢生活中,遇事却犹犹豫豫,没有决断。见陈友谅约其联手攻朱,他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决定先观望再做决定,遂长期按兵不动。

见张士诚犹豫不决,骄横跋扈、桀骜不驯的陈友谅等不及了,便独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江州(今九江)浩浩荡荡东进,后驻兵采石矶,恶狠狠地向应天府扑来。

陈友谅这次是倾巢而出,其兵马号称60万,沿长江东下,完全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统大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元璋侄儿朱文正率洪都军民浴血守城,汉军久攻不克。七月,元璋率兵救洪都,大军抵达湖口(今江西鄱阳湖口)时,朱元璋先分兵一部埋伏于泾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断友谅大军的退路,又命信州(今江西上饶)军马扼守住武阳渡。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前来解洪都之围,于是主动将围攻洪都的的兵马撤出,准备集中全力和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尤其厉害,船坚炮利,为数众多,他下令将巨舰用铁索联起来组成船阵,连绵数十里,风帆桅杆高达十余丈,旌旗蔽日,干戈铿锵,远远望去,犹如山峦起伏,气势骇人。

两军先交战于康郎山(鄱阳湖畔)。朱元璋将兵马分为11队抵御陈友谅的进攻,命悍将徐达率部攻击陈部前锋,另一将俞通海则架起火砲,击沉并焚毁汉军战船数十艘,第一场恶战,双方将士死伤以及损失战船数大体相当。

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张定边直扑朱元璋指挥船,急迫间朱的坐舰为湖中淤泥所困,搁浅了,无法脱逃,情势万分危急。在另一艘船上的骁将常遇春见状,忙张弓搭箭,箭如流星,一下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又驾船前来支援,并用缆绳将受困坐舰拖出泥潭,只见船底涌起一股股泥浪,朱元璋的指挥舰这才得以从淤泥中脱困并逃逸。

第二日,陈友谅命全部巨舰出战,朱元璋的水军舰船吨位小,吃水浅,进攻不利,几度受挫,将士心中恐惧,皆有退缩之心。

朱元璋见状忙亲自上前督战,众人心存畏惧,不愿拼死向前,元璋连斩十几个后退士卒,众将士这才拼命向前攻杀。战至傍晚,东北风呼呼大作,朱元璋急派敢死虎贲带7艘快艇,每艘皆满载芦苇火药,然后在黑魆魆的夜色掩护下划舟突入友谅船阵,再纵火猛烧。火借风势,烈焰冲天,吞噬一切,湖水、天际皆被映红,陈友谅的大船被铁锁链着,无法挣脱,一时间,秩序大乱,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乘势率军遮杀过去,斩杀汉军2000多人,湖面上浮尸如麻,被烧死、淹死、打死者难记其数,其状惨不忍睹,陈友谅军战损严重,士气大丧。

次日再战,陈友谅军再次失利,伤亡惨重,战船亦被击沉、烧毁不少,从此将剩下的舰船收拢在一起,只想结阵自守,再不敢轻易出战。

双方相持、对峙了3日,陈友谅遭遇接连失败,将一手好牌彻底打烂,部下情绪沮丧,怨声载道,军心涣散,再无斗志。

陈友谅退兵守渚矶,朱元璋则分兵控住左蠡,截断其退路。陈友谅的部将左右二金吾将军率部归降元璋,形势愈加不利,他的处境愈发危殆,他被失望与愤怒冲昏了头脑,竟下令将被俘的朱军将士全部处决。朱元璋则展开了心理攻势,他将汉军俘虏全部释放,身上有伤的均得到了救治,并摆上香案,奉上祭品,祭奠双方阵亡将士。

相持到8月,陈友谅军中粮食吃尽,被迫退到南湖嘴,遭到朱元璋伏兵的阻击,于是想从湖口突围到长江中,朱元璋乘势猛追,顺江作战,陈友谅船队逃到泾江口,又遭遇朱军伏兵的截击,慌乱中,陈友谅身中流矢,伤重而亡,悍将张定边拼死保护友谅子陈理突出重围,用船载着友谅尸首逃往武昌。

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并设置百官。2月,他亲率大军进攻武昌,陈理投降,张定边不愿降,杀出条血路冲出城去,从此淡出江湖,归隐民间......汉亡。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尽归元璋所有。3月,他率大军班师回应天。

鄱阳湖血战,陈友谅败死,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对他来说,此仗只能胜不能败。如果失败,前功尽弃,天下将为陈友谅所得。因此,他没有退路,只能舍死向前,直进不退。多年后,回忆起鄱阳湖之战,他仍然心有余悸,有些后怕。

此战元璋虽然取得全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单单是(1363年)7月21日这场恶战,就伤亡了6万余人,骁将陈兆先、宋贵、韩成、丁普郎、张志雄等相继战死。《明太祖实录》载,击毙陈友谅后的第二天,朱元璋焚香祭天,犒赏将士,许诺将来天下统一,将和大家一起共享富贵,同做大官。事后他和刘基(字伯温)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直捣应天,我便进无所成,退无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应天,反而去围洪都,洪都苦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去集中兵力,友谅出此下策,不亡何待?可是,此仗虽然大胜,但也是够险的啊” !朱元璋虽然大获全胜,但事后仍感后怕,答案即在于此。如果陈友谅是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之人,必趁朱元璋大军出征之际出兵直捣防守空虚的应天府,而不是去争夺一个战略地位并不重要的南昌,则后来有没有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还不一定呢!幸运的是,历史老人最终抛弃了陈友谅,选择了朱元璋。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如果俄国对北方四岛开价5千亿美金?

谢邀。第一,北方四岛对于俄罗斯非常重要,即使俄罗斯再穷、再缺钱,也不会将北方四岛卖给日本;第二,即使俄罗斯愿意卖,以日本的经济实力,也难以在短期内拿出5000亿美元购买北方四岛,况且,日本人一直认为北方四岛是其固有领土,也不会愿意付出如此代价购回。

一、俄罗斯不会出卖北方四岛

北方四岛是日本的称呼,即国后岛、择捉岛、色丹岛、齿舞群岛,面积约5000多平方公里,俄罗斯方面称南千叶群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北方四岛属于日本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占领了北方四岛。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对北方四岛的主权。

对于苏联及俄罗斯来讲,北方四岛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四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提议将较小的色丹岛、齿舞群岛还给日本,但是被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拒绝。此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的问题上一直非常强硬。2010年,时任俄罗斯总统 梅德韦杰夫登上北方四岛,宣示主权。

以俄罗斯民族对土地的狂热,及北方四岛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不可能将北方四岛出卖给日本的。在民族情绪高涨的今天,不要说俄罗斯的综合实力高于日本,即使是弱国对强国也不会出卖土地。特别是在普京领导俄罗斯以后,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有间接控制了乌克兰东部与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地区,可谓是开疆拓土,怎么可能还要卖领土?

二、日本也不会出5000亿美元购回北方四岛

2017年,日本GDP总量为4.74万亿美元,税收收入也不过是580000亿日元,约合5160亿美元。按照日本的财政收支水平,每年都是略有赤字,怎么可能一下子拿出5000亿美元购买北方四岛?更何况,在日本人的眼里,北方四岛本应该属于日本的固有领土,为何要用5000亿巨款买回来?

在日本人的心里,有两种方式收回北方四岛。第一,通过不断投资俄罗斯,慢慢的影响俄罗斯,稳住俄罗斯,然后伺机收回北方四岛;第二,俄罗斯受到美国的围堵,国际环境不佳,不排除解体的可能性,日本自然抱有这样的期望,可以趁机收回北方四岛。

结论:对土地狂热的俄罗斯不会出卖北方四岛,精明的日本人也不会花5000亿美元巨款买北方四岛!

俄罗斯连续大规模空袭乌克兰?

必须要反击,这就是生存法则,如果一味地忍让只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软柿子,任何人都可以拿捏,时间久了不反抗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俄国必须要狠狠的给出还击,厚泽后面只会受到乌克兰和北约变本加厉的骚扰破坏。

同时,出动战略轰炸机,还有表达出来下面几点意味在里面:

第一:俄国的军事实力很强大,不是谁轻易就能惹得起的

俄国除了目前参与作战的陆军之外,就是空军了,还有强大的海军、核潜艇、核武器以及更大杀伤力的武器没有使用出来,通过现在的破坏程度,来用实力警告敌人不要再做错误的选择。

第二:彻底击垮乌方的反击心理,让其畏惧无力反击

相信此时此刻的乌方总统泽连老弟应该是坐立难安,睡不着觉的,没准哪一个时刻导弹就会飞到自己的住所或者办公地点,所以,这样的操作,在精神和心理上的打击作用会更强。

第三:气势上震慑住北约国家的支援心态

目前随着老美的信用度越发的降低,北约众国已经出现了意见不统一不和睦的情况,无论是老美高出以前5倍的价格出售能源,还是此时此刻俄国的武力实力震慑,德国和一些小国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对俄国的妥协。

所以,俄国这样的操作完全是明智的选择,也符合了俄国战斗民族不服就上的性格,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和老李一起交流。

日本历史上为何从未出现过改朝换代?

自传说中的神武天皇以后,日本的天皇一直由同一家族传承,从来没有发生过更替,号称“万世一系”。

无论在东西方,改朝换代都是常见的事情,为何唯独日本天皇能“万世一系”呢?

公元700年以前的历史仍需验证

八世纪以前的日本历史,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

而且,出于各种原因,历代日本政府均限制相关的“遗迹”考古工作,因此,对于八世纪以前的日本历史,基本上只能参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和720年成书的《日本书纪》,这两本都是日本天皇授意下编纂的,既有历史,也有神话的文学作品。

所以,最近几十年,有不少历史学家提出“王朝更替论”,认为古代天皇实际上是几个家族联姻结合成的天皇家系,只不过,朝廷编写的《古事纪》和《日本书纪》将本不是一系的几个家系合而为一而已,以塑造出“万世一系”的形象而已。

对此,各方历史学家尚有争议。

总之,用两部包含了开天辟地之类神话故事的文学作品来当史料确实过于儿戏,但因为没有资料就否定人家“一系”也不合适,所以,这段历史暂切不讨论,留待考古论证吧。

不过,即便从700年算起,菊花王朝也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这1300年间,天皇世系确实没有改过,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也不会更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精神领袖

还得回到奈良时期,也就是公元700年左右说起了。

当时的中国,正值盛唐,国力强盛,自然让日本羡慕不已,不断遣使来学,并引进古代中国的思想。

当时的学习,主要是官方行为,因此,日本朝廷也就以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引进”了。

他们引入了中国的“德政”、“天命”、“祭祀帝皇祖宗”等概念,加以学习。

同时,中国的“易姓革命”观念,则因不被天皇接受而不被引进。

这种情况下,奈良时期的日本朝廷“塑造历史”,将之前所有的日本天皇都视为同一家族的成员,并带入“三件神器”作为其历史留下的“神迹”,以此神化天皇。

如此,后世如果有“易姓革命”,也因为没有先例可循而没有合法性了。

同时,日本天皇也开始结合各种思想,开始严格的“神格化”。

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本土的“神道”发生了冲突,彼此之间竞争激烈。

这种情况下,天皇组织了对改造。

由此,在神道教中,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取得了宗教身份。

在日本佛教中,日本天皇成了佛教的圣王,也拥有了宗教身份。

随着神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日本是神国,日本天皇是神的观念,被日本贵族、平民普遍接受。

虽然古代统治者大多宣称自己“受命于天”,但没有人能像日本天皇这样,以影响深远、系统化极强、被普遍接受的两大思想为自己“神化”。

博弈

事实上,作为统治者,天皇的实际统治时间并不长。

从10世纪后期开始,天皇的大权就已落入摄政、关白之手,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得以恢复。

其间,经历了几代幕府时期,乱成一锅的战国时代等时期,权臣以关白、幕府等方式(包括一些“挟幕府将军以令诸侯”的家伙)把持实权。

那么,为什么这些掌握实权的强力人物不“再进一步”呢?

这是博弈的结果。

日本的封建时代,是名副其实的“封建时代”,贵族、武士受封,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

而这些贵族、武士,及他们的下属,都普遍信仰天皇是神,不容更替。

要再进一步,是挑战所有人根深蒂固的信仰,与全日本为敌。

因此,关白、幕府将军,尽管拥有强大的实力,把持朝政,但仍然不具备与全日本地方势力为敌的实力,仍然要忌惮各路拥有地方实权的贵族、武士。

如此,天皇、强臣(关白或幕府将军)、地方势力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博弈关系。

在任天皇需要强臣的支持,才能确保自己的天皇地位。(天皇“行为不当”时,幕府有责任从天皇一系中另立天皇)

强臣也需要天皇的地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以领导、压制拥有地方势力。

这一微妙关系,直到倒幕战争时期,“大政奉还”、“王政复古”才结束。

“统而不治”下的“免责”

由此,天皇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没有实际统治权。

天皇“统而不治”,也就成了日本历史的常态。

虽然不如大权在握来得爽,但这也意味着,天皇对现实问题可以“免责”。

在中国,出现各类社会问题时,人们会说“天下苦秦久矣”、“李氏不爱汝曹”等,矛头直指天子,而在日本,出现各类社会问题时,责任是幕府或某位领主的。

因此,当出现危机时,日本会出现动乱、内战,但参战各方莫不打着“尊王”旗号。

这种情况下,出现社会问题,天皇不但不会受到追究,反而可能从中获取实际权力,如倒幕运动时期的明治天皇。

长时间受到的外在影响小

历史上,东西方许多王朝并非灭亡于内部的改朝换代,而是因为外部进攻。

亚欧大陆上的游

牧民族,时刻威胁着中国、中东、欧洲的帝国。

这带来了两种恶劣后果。

1、直接摧毁。

西周、西晋、两宋、明,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拔斯王朝等,无不直接为其所摧毁,人们被迫接受游牧民族的统治或者被迫在废墟上重建新秩序。

2、直接削弱帝王神权地位。

即使游牧民族的进攻不能直接摧毁帝国,也会给天子带来统治危机。

既然皇帝是上天派来的,那么,为何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呢?是上天已经抛弃你了还是你在糊弄人呢?

这两种威胁,都直接威胁着皇帝本人的地位。

然而,日本历史上,则幸运地避过了这样的危险。

日本与亚欧大陆远隔重洋,历史上很少受到大规模的外部进攻。

元朝时,忽必烈曾组织了两次进攻,但都因当时航海条件的限制、恶劣天气的影响而失败。

结果,蒙古征日本的失败,反而使日本认为得“神风”相助,更加相信自己是“神国”,天皇是“神”了。

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是由日本古代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地理位置及统治者对遗迹“刻意保护”等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虽然罕见,但并非“神奇”。

当年,一些日本侵略者以此作为日本是“神国”的重要依据,自我膨胀,结果,给亚洲各国,包括日本自己带来了沉痛的苦难。

今天,仍有不少人以此为日本“优越”的说辞,这无疑也是错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