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场里有宝物,皇帝的古玩都有什么?
清代的皇帝大多勤于政务。今天仅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就藏有四十余万件清代各种政务奏折文件。很多都留有皇帝亲自写下的批语。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之余皇帝也需要及时放松和休息。这个时候,随处可见多宝格成为皇帝的最爱。
在紫禁城的早年岁月里,宫殿里并没有多宝格的身影。它是自从清代才兴起,并逐渐流行的家具品种,在紫禁城的宫殿里多宝阁是最常见的陈设。多宝格在档案记载中,制作量也是很大的。
多宝格大多为常规尺寸,但也有可以覆盖一面墙壁的大型多宝格,还有可以摆放在桌案上或悬挂在墙壁上的袖珍型多宝格。
(木雕嵌骨书几式多宝格)
这些小型多宝格,也可以说是皇帝们的“玩具箱”。
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来看,收藏在宫廷中的珍玩会被分以等级,头等收于“多宝格”,次等或更次等则置于“百什件”和“万宝箱”中。
所以,收藏在多宝格中的件件都是名符其实的珍宝。
多宝格所涵内容之丰富,可谓“上下五千年,东西十万里”皆在其中。
皇帝对于多宝格兴趣浓厚,不仅是因为收藏其中的珍玩价值连城,更重要的是,多宝格的设计将一个“巧”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件“竹丝缠枝番莲多宝阁圆盒”利用机轴原理,将圆筒形盒分成四个扇形。180°展开可成为一字形小屏风,360°翻转後可成为一个正方形筒状。
工匠们通过精确计算体积,将每个多宝格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参差错落的一个个空间。
打开来看,不同的空间摆放着大小不同的珍玩,严丝合缝,不浪费一丝空间;一些开合的机关被藏在物件的下层,如同游戏一样,只有把东西拿起来,才能“破关”。
多宝格关闭时是一件再规矩不过的盒子,而当你打开的时候,它就像一个魔法盒,到处隐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紫檀多宝阁方匣)这件小巧的多宝格打开后有对称整齐又大小不同的抽屉11个,文物共计56件,这常常引发观者惊叹。
多宝格具有复杂的组合逻辑,必须耐心摸索,才能一探究竟,常有寻寻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
锁,夹层,暗屉,隔板,虚虚实实,趣味横生。往往一件多宝阁,箱盖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又有屉,隐隐约约,辗转曲折,有时一个转钮,便见门,门之后,另有一番天地。
据说,有些设计巧妙的多宝格,让人即使看到格中、抽屉里或隔板旁有宝物,也因找不到机关而拿不到。
且每一件器物都有固定的位置,皇帝要一件件拿出来鉴赏,再一一复归原位,前后都要花费不少时间。
虽然多宝格的诞生之初,只是为了取悦皇帝,但是在乾隆的推行和倡导下,藏品被分门别类,贴注标签,建立档案,这何尝不是开现代博物馆的先河。
在台北故宫专家将乾隆皇帝戏称为“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长”。
以当代的眼光来看,乾隆拥有多元而丰富的艺术品位,可以说是一位卓而不群的收藏家及鉴赏家。
乾隆多宝阁,犹如紫禁城这座巨大文物宝库的缩影,有着等同于小型博物馆的意义。
如果你喜欢文玩,可以点击右上角关注“无矩”,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有趣、有料的文玩知识!
为什么三星堆有集中的文物?
1986年,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了两个有着丰富宝藏的祭祀坑,这两个祭祀坑的发现,确认了这是古蜀王国的一个中心聚落,很可能是一个国都中心所在,它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三星堆出土很多文物,出土了最大的青铜器、最大的玉器、最重的金器,文物出土比较集中,所以初步判断,三星堆时期是古蜀文明的顶峰阶段。为什么国家宝藏还是挑了一件石鼓参加节目?
唐朝贞观年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一牧羊人发现了10面奇怪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心微凸,容貌独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铲除后,居然显露出很多无人能识的奥秘文字。所以,许多人称其为天赐神物。 石鼓本来应是供奉祖庙之地的丰碑,不知何时被遗弃荒郊,饱尝风雨腐蚀。唐初今后才被迁人凤翔孔庙。五代战乱中,石鼓再度流失。 及后北宋王朝统一全国,宋仁宗时期,当他查阅前朝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故事,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宋仁宗令全国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石鼓的下落。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池通过几番曲折,使消失百年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丢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影。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才使石鼓残断的前史得以连续。可叹的是已被农民改作为臼物运用,可喜的是石上的诗字还未被过度损害。 石鼓文的诗,往往三旬或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反映出秦国前期的文学水平已不差劲于东方各国了。前期秦人同游牧戎狄杂处,养成刚烈狂放之性情。在与农耕周人交往后,视野也随之高远,部族上下积极进取,承受周人的礼制及文明生活方式。郭沫若对石鼓文曾有高度评价:“两千六七百年前,古人所写所刻的诗留传到现在,这样的比如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它在诗的形式上每句是四言,遣辞用韵,情调风格,都和《诗经》中先后年代的诗相吻合。”直接印证了古典文献《诗经》的真实性。 石鼓为花岗石质,其形底大顶小,顶微圆,似鼓形,故称石鼓。 十石鼓大小不一,每鼓分别刻四言诗一首,每首诗十八、九句不等。上刻的文字笔势苍劲挺立,结体方正,淳厚天然。唐人最初查阅了一切的书本、档案,均未找到相似的字体,便称“石鼓文”了。难怪唐代诗人、大文学家韩愈)面临枯涩难解的石鼓文,居然激动得涕泪双流,写下闻名的《石鼓歌》,宣布“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的感叹。把文字刻在石头上,本属原始先民摩崖描写的一种。石鼓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刻石,有“碑文之祖”的美称。石鼓文其实是上承金文,下启小篆的大篆,这些字历经学者考订之后大体可读。 1126年“靖康之变”时,这些“金疙瘩”被金兵运往燕京(今北京),待剔去石鼓文里的黄金后,石鼓又被丢掉。尔后,石鼓又阅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更好地维护原鼓,乾隆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 当年文物从北京故宫南迁,石鼓包裹装箱,和故宫文物一同南运。这批石鼓自从北平装箱运出,一直到运回南京,因为石鼓太沉,没能带去台湾留在了大陆,这批出自陕西的、有“国运石”之称的十件国宝,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安下了家。
世界上文物和宝物最多的国家?
我国文物最多这是众所周知的,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物的流失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在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仅已知的我国文物就高达147万件,这个数目相信很多人看后都会觉得震惊,中在竟有那么多文物流落出去。
大家要知道,这只是博物馆里能统计的,还有不少不能统计的,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以后,流出国门的文物远远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也记录了我国曾经的耻辱和弱小,毕竟你打不过别人,别人来抢你能怎么样。而这些掠夺中国文物的国家里,尤其以这几个国家最为过分。
第一个国家法国,想必大家都知道,法国曾经联合英国一起来抢劫圆明园吧!曾经的圆明园何其辉煌,里面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英法两个国家联合在一起就把圆明园抢了。
里面能带走的文物全部带走,而那些不能带走的也被他们烧毁的差不多。现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里就有不少中国文物,先不说其他的,光是敦煌文物就有一万多件。
第二个国家便是日本,日本和我国是邻居,中国变弱了第一个有野心的便是他们。日本正仓院收藏了不少中国宝贝,这些不是他们抢的,在大唐之时中日两国关系很好,这里面九千多件宝贝也是那个时候流传到日本的。
可后来两国发生战争,我国实力不敌日本,日本就开始在我国抢文物了。根据他们自己统计的,我国被抢文物高达360万件。
第三个国家德国,在德国的中国文物是在八国联军侵略之时抢夺的,还有一些是这个国家打着考古的旗帜来中国盗挖的。根据统计,我国流落到德国的文物高达30万件,不过这些文物在二战期间大部分都被毁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第四个国家俄国,这个国家的中国文物也很多,他们国家博物馆里不仅有我国的瓷器,还有不少从圆明园故宫抢的文物,珍贵的敦煌遗书竟有1.2万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国的敦煌遗书都只有2万件,俄国竟然就有这么多,而且他们收藏的大部分是珍品,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俄国对我国侵略不小。
各国归还圆明园的宝物?
德国率先归还圆明园文物。而前苏联也将63册《永乐大典》归还。而2013年,法国向中国归还了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这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