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古玩有真的不,曾国藩到底有没有私吞太平天国的宝藏?
同是湖南人的谭嗣同在几十年后参观南京时说”子女玉帛扫数而入湘军,而金陵遂永穷耳,父老言之,犹深憾焉“,这表明曾氏兄弟在攻下金陵后”发大财“的传闻,即便在湖南老家也流传很广。
天京城是曾国荃攻下的,当时为刺激湘军冒死攻城,曾大肆渲染城中子女玉帛之盛以激励士气,但从目前比较可靠的史料看,入城后湘军缴获的文物、武器颇有一些(如天王和幼天王的两枚玉玺和一枚金玺),”子女“也为数不少(曾国藩家里就有从天京抢来的”长毛丫头“做婢女,民国时还健在),但金银似乎并不多。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用”贼中金银如山“刺激士气不纯为忽悠,而是看似很合理的推论:太平天国建都天京11年,江南富庶,又有圣库制度,城里自应有很多金银财宝。
但不仅二曾向皇帝的奏报中强调”金银无多“,而且保存下来的李秀成供词也能证明,他们的确收获有限:曾国藩闻听抓获李秀成,匆忙从安庆乘坐轮船赶到南京提审李秀成,因李说客家话他听不懂,就让李自己写,李意在留下太平天国信史长篇大论且东拉西扯,曾不耐烦,就让幕僚李鸿裔、庞际云和他笔谈,好提前问一些最要紧的话题,其中一题是”城中窖金可指出几处否“,李装没看见。这一问一答说明几点,首先,曾未找到什么宝藏,第二,他坚信的确有宝藏且李秀成一定知道,第三,他很想找到宝藏,第四,他失望了。
至于李秀成何以不答,是觉得堂堂大学士、钦差大臣问这样的问题太猥琐起了轻蔑之心,还是出于忠于幼主心理知道也不说?这些都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天京的确没什么”宝藏“或窖金。
天京是同治元年五月初三(1862年6月30日,太平天国壬子十二年四月十八日)被湘军围困,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初六日)破城的,被困时间长达两年多,最窘迫时十三个城门只有面对玄武湖的洪武、钟阜门未被合围,水面则只有长江中关几里长的江岸还在太平天国控制下,城中粮食、军需都靠走私(主要是高价从外国走私船和利令智昏的清朝绿营红单船水师处购买),城中数万军民,数千军队,无日不战,消耗巨大,便是金山银山也经不起如此折腾,曾国藩和彭玉麟等人奏报中都提到”外国奸商“和”广东奸民“(红单船都是广东人)靠走私发了横财,但他们囿于条约和体制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调走红单船,派人在上下游持重金把外国走私船上货物高价先行买空拉倒。由此可见,天京城里原本很充足的金银财宝,大多在漫长的围城中,向中外走私客换成了军火、物资和粮食。
那么曾国荃为何要放火?难道不是掩盖抢劫财富的痕迹?
我认为是掩盖,但掩盖的不是抢钱的痕迹,而是谎报战功的痕迹:曾氏奏报说天京城歼敌数十万,主要首脑无一漏网,但实际上城中军民老幼加起来不过两三万人,战兵才三五千,其中还有一千多人突围出去,曾曾汇报幼天王已死,实际幼天王未死,这个人们早已熟知,但曾还说湘军追击幼天王到湖熟镇,将突围太平军几乎一网打尽,幼西王萧友和、顺王李春发、巨王洪和元、章王林绍璋等著名太平军领袖都被杀死,长期以来史学界信以为真,但近年发现幼天王供词多份,其中介绍湖熟镇之战太平军伤亡无几,上述”被杀“领袖一个也没死于此役(萧有和和洪和元都随同幼天王平安到达安徽广德,后一个病死,一个因父亲洪仁发在突围中投水自杀吞大烟自尽,李春发根本不在突围队伍里,而是一个人装成哑巴突围成功,林绍璋根本就不在天京城内),可见军功谎报之滥。曾家靠这些浮夸上报的军功获得世袭罔替的一个侯爵、一个伯爵,如果这些被拆穿,不但封赏可能泡汤,一旦被朝敌攻讦,弄不好就是欺君掉脑袋的罪名,这可比抢不到金银财宝性质严重多了。
歙县的由来?
后晋开运二年(945)刘昫所纂《旧唐书》卷44《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
1、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古名歙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全县面积212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歙县辖15个镇、13个乡;总人口47.32万人。
2、歙县,前221年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境内的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
3、歙县有徽州古城、鲍家花园、新安江山水画廊、雄村、棠樾牌坊群、徽州国家森林公园、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谯楼、忠烈祠坊、渔梁坝、郑氏宗祠、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新安碑园、斗山街等景点。
4、2018年,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78.8亿元,增长7.2%。
慈禧有没有将石达开的儿子凌迟了九年?
凌迟处死是古代最为严酷的一种刑罚,也是对犯人或者敌人的最残忍的处罚。统治者用这样的刑罚处罚犯人,多少也是给人看的,表明与自己作对的下场,是很惨的。
具体来说,凌迟处死就是我们俗称的“千刀万剐”,在我国古代社会,就是把犯人绑在一个木桩上,然后一刀一刀地割去其身上的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能割到犯人的血管,割到血管就会很快流血过多而死,便达不到效果了。要让犯人不断地感受到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地多割几刀,当然这也是个技术活了。据说最好的刽子手能在犯人身上割下三千多刀才最终让犯人死亡。
这个过程会比较长,通常会持续三天左右,这个刑罚是最为恐怖的,比起直接砍头之类的来说,砍头算是快的了,能够一下子结束痛苦,而这种刑罚是持续性的,以至于一听到这种刑罚就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石达开之死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之一,也是太平天国前期的一位战神级的人物,他曾经多次击败曾国藩,也曾一度逼得曾国藩跳江自杀。在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带领部分军队离开了南京,之后在全国到处流动作战。
公元1863年5月的时候石达开的部队来到了大渡河的紫打地,准备从这里沿江北上进入四川腹地。其实当时石达开的战略就是在四川打下一块地盘,然后慢慢发展。刚来到紫打地的时候,石达开大约有3万人马,他先派了部分部队抢渡大渡河,这部分部队成功地过了河,如果事情照着这样情况发展,石达开也绝不至于兵败大渡河。
问题在于这天他的一个王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石达开一高兴就在这里逗留了三天,先前抢渡的部队因为怕被对方围攻也撤了回来。
从当地的卫星图我们也能看到,大渡河地区地势非常险要,只能沿着江边的山路行进,在路上也容易遭到埋伏。
就在石达开庆祝了三天后,河水开始暴涨,石达开组织了几次抢渡都没成功,反而损兵折将不少。连续数日,石达开在这里又发起了多次抢渡行动,但每次都遭遇了失败,最终部队全部耗在了这里。
最终石达开为保全剩余的6000部下,向四川总督骆秉章提出了投降的要求,即以他一人换取6000人的生还。不过最终清军还是背信弃义,在俘虏了石达开后杀了他的6000多名部下。
石达开儿子的下落石达开被俘后,英勇不屈,在1863年6月27日被凌迟处死。根据相关记载,在整个行刑过程中石达开始终正气凛然,未发出一声,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石达开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石定忠,是题目中所说的疑似被凌迟处死的石达开的儿子,在此暂且不表。
二儿子胡永活,是石达开在打回广西老家贵县的时候,将其留在了姑妈家中,由其姑妈抚养长大的。石达开离开了广西后,其姑妈给孩子改了姓名,名为胡永活,并尽心抚养,并一直活了下来,为石达开留下了一条血脉。如今这一脉石达开后人大多生活在广西贵港的平治村。
三儿子叫石定基,就是石达开过大渡河的时候由其小妾所生的儿子,为此石达开在大渡河地区逗留了三日。石达开死后,其小妾乔装打扮带着石定基逃亡后,便不知所踪。也有说清军抓到了他们并将其处死,也有说法是逃到了海安,幸存了下来。
至于题目所说的石定忠,其实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石达开兵败之后,石定忠为清军俘获,知道父亲惨死,母亲跳河后,石定忠终日嚎啕大哭,清军嫌他太吵,便用石灰捂死了石定忠。
另一种说法是骆秉章在俘虏了石定忠后,将其情况上报了慈禧,按律法来说石定忠会被凌迟处死,但骆秉章见其年幼,便上报慈禧说其年龄太小,凌迟太过于残忍,请求换一种刑罚。而慈禧则严厉训斥了骆秉章,并表明如果再替石定忠求情就要以同罪论处。
在给石定忠行刑的时候,由于是六岁的孩童,刽子手也不忍下手,刚下去第二刀石定忠便晕死了过去。这个事情也就上报了慈禧,慈禧听闻之后便下令将石定忠好生养起来再慢慢割,这一割就是九年的时间,直到石定忠十五岁的时候才割满了整整三千刀。
不过我个人来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确切地说我认为事实与第一种说法类似,也就是石定忠是死在了石达开兵败的乱军之中,或是被俘后很快就被杀了。
至于第二种说法,多是民间传说的味道,其实是想体现慈禧和清政府的残忍,但就故事本身来说也经不起推敲。如果割了整整九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石定忠又如何成长的呢?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去,应该也割不了九年,况且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刑罚基本是经受不住的,恐怕还没割多少刀就已经死去了。
因此我认为慈禧应该没有将石达开的孩子凌迟处死了九年。
安徽科技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安徽科技馆镇馆之宝是---楚大鼎。
楚大鼎又叫铸客大鼎,1933年寿县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馆。当时该墓葬是被老百姓盗挖时发现的,起先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后来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出土,才引起国民政府的关注,但此时很多文物已经流失到上海、天津一带。为了追回这些文物,国民政府下令收缴这批文物,一同收缴回来的除了楚大鼎还有其他数百件青铜器。这些文物一并被送到时在安庆的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宿松县介绍?
宿松县,安徽省直管县,位于中国华东、安徽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水域面积广阔,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辖9个镇、13个乡,总面积2394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62.4万人。[1]
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和八百里皖江之首,105国道、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63千米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均200千米左右;拥有国家3A级景区“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优质石灰石储量居安徽省前列。[2]2019年3月,宿松县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