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古玩市场,有什么其他的地方推荐?

如果不赌钱,澳门有什么好玩的? 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去澳门,是跟着大人去的,当时最大感受就只是:赌场我进不去,购物又很无聊,大三巴好多人。所以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个特别行政区的感觉并不好,觉得挺无趣的。 后来在珠海读过两年大学,学校毗邻拱北口岸,也多了不少深度游澳门的机会。窃以为,澳门这个地方只有在抛除赌博、抛除购物、抛除大众景点的条件下,才能慢慢挖掘出她的美。因此本文避开一切赌场,也避开大三巴、新马路、渔人码头、旅游塔等等众所周知的地标,来谈一下相对不算太多人流、个人亦觉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不以堂区的划分方法,单以原始的一个半岛、两个离岛的地域概念而论,澳门分为本岛、氹仔、路环三个地方。而经过连年填海,路氹已几近浑然一体,称为路氹城,威尼斯人酒店、澳门科技大学都位于这个地理范畴上。

澳门古玩市场

一、本岛 本岛的官方称呼为澳门半岛,而一个形容地少路窄的民间称呼为澳门街。澳门半岛北接珠海拱北,南与氹仔隔海相望,东与香港大屿山隔着珠江入海口,西与珠海湾仔隔海湾对望。作为澳门历史城区,这里拥有众多老街,这里我将略去赌场聚集区及大三巴一带的街道,单以本岛西部的一些地域来介绍。

1 妈阁庙澳门外文名之起源,源于澳门半岛西南角的妈阁庙。当年葡萄牙人登陆澳门时于此地问路,本地人答曰“妈阁”,因此音译得名“Macau”或“Macao”,更发展到后来粤语音译的“马交”。妈阁庙供奉妈祖,从明朝建庙至今已有五百余年,乃澳门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此处既是往昔沿海人民寻求平安、庇佑的信仰寄托之地,也是澳门接触外面世界的最早的窗口。旁边有澳门海事博物馆,而眺望到大陆的对岸则是珠海市香洲区的湾仔,上一次去的时候看到那边在不停地建高楼。

2 妈阁斜巷沿着妈祖阁旁边的上坡路走,那里便是妈阁斜巷。值得一提的是,据说此处为当年澳门古城墙(已拆毁)的一段,因此这段半山上的斜巷又命名为“万里长城”,甚至连路牌上也保留了这个称呼(如下图),因此显得相当有趣。

而在斜巷边上亦有因“万里长城”而得名的公寓“长城大厦”。如同澳门众多道路一样,妈阁斜巷比较狭窄,是单行道,一旦遇上等红灯,就会出现下图中车从山脚排到半山腰一动不动、连“万里长城”都塞车的景象。

沿着妈阁斜坡向高处走,沿途会经过港务局大楼、亚婆井前地及郑家大屋。值得一提的是,郑家大屋是祖籍香山县的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故居,其代表作《盛世危言》正是在事业受挫后隐居澳门,在郑家大屋中完成的。

3 西望洋及主教府东西望洋是澳门这个临海小地方的两座山峰,无数人因东望洋灯塔和澳门格林披治而熟知东望洋山(我尚未踏足,已列入日后必去名单),而沿着妈阁斜巷上去便是西望洋山,西望洋的山顶,便是主教府,因此西望洋山亦称主教山。 在主教府前,可以眺望到澳门旅游塔以及连接本岛与氹仔的三座修长的大桥,也能看到新旧葡京一带的赌场聚集区及许多老街。幸运的话,还能看到不少天主教徒在此处聚会。

4 民国街凶宅在妈阁庙不远处的西湾湖畔,有一个叫半边橙的地方。名字改得很随便的感觉,据说是因为那儿的形状像半边橙。

上次跟同学走到半边橙那一带,碰到了一个上半山的入口。出于好奇,我们就顺着入口走进去了。

走上去一段路后,发现了那里好几间都是空无一人、破破落落的旧别墅。

墙体斑斑驳驳,有一幢别墅的外墙还渗透出血红色。我吓唬我的同学说你信不信这是鬼屋。

这条人去楼空的道路叫民国街。虽然我比较大胆,但在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后也跟同学离开这里了。 后来同学的男朋友(澳门本地人)说,那几幢废弃的还真是有名的凶宅。据说那个上山后曾经封过,但现在没封路是因为屋主说要经那条路回家。然后同学还问我一句:“你看看你的照片里有没有拍到什么东西?”

二、氹仔 古称“潭仔”,其外文名Taipa据说得名于闽南话中的“氹仔”。位置处于本岛以南,路环以北,恰好是澳门地理位置上的中间地带。氹仔自身本是一个离岛,以嘉乐庇总督大桥(俗称澳氹大桥,如今一般情况下仅限巴士和行人通行)、友谊大桥(又称新大桥,澳氹大桥与之相对为“旧大桥”)以及西湾大桥这三条大桥与本岛相接;南端本来与路环隔海相望,但如上文所述,经过不断填海,两个岛屿的间隙已然成为陆地。

1 龙环葡韵“龙环”是氹仔岛上一个古老地名“龙头环”的别称,“葡韵”指葡萄牙式的建筑风格。而整个龙环葡韵景区,以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为主体,还包括嘉模教堂(氹仔行政区划即为嘉模堂区)、氹仔图书馆(用途已改作婚姻注册处)、氹仔市政花园和十字花园在内。作为主体的那五栋翠绿色葡式住宅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包括土生葡人之家、海岛之家等,展示着澳门及土生葡人的过去。

而在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的前面,是一片湖,名曰望德圣母湾——如同名字一样,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湾,在数十年的填海后,这里变成了一片红树林湿地。随着路氹城填海工程的日渐扩张,这里的红树林经已枯毁,只能偶尔看到少数珍稀鸟类在湖的周遭出没。

2 官也街官也街的具体情况其他答案也有提及,这里不赘述了,就说一下官也街一带的氹仔老城区的街道上也有一些不错的觅食好地方,比较接地气的有大利来记餐厅,招牌是限量供应的猪扒包;还有蛋糕店 UTAMA,那里的彩虹蛋糕出品很不错;此外还有一些葡国菜馆,比较知名的有小飞象葡国餐厅。

咸鱼白菜各有所爱,其余好吃的可以自己多去发掘。

3 高校氹仔算是整个澳门里面高校人文氛围最集中的地方,在澳门排名前列的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都属于氹仔的地域。澳大我尚未涉足,眺望时看到是处于毗邻海岸的一处山顶。而由于有几位同学在澳科大就读,因此去参观了这所被不少娱乐城(赌场、购物、酒店于一体)环绕的高校。澳科大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这里仿佛是一个内地大学设在澳门的分校区,因为学校基本全是面对内地招生,因此校园里很多都是普通话交流,包括饭堂阿姨、校内商店的售货员也是讲着国语,国语使用率像极了内地的高校。澳科大留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校内的足球场,第一眼看就直觉得硬件配置很赞。同学一说才知道,原来这是东亚运动会足球赛事的举办地。

值得一提的是,澳门大学在地广人稀的珠海横琴兴建了几倍于老校面积的新校区,目前已投入使用。我曾经沿着澳大新校区的外围走过,看到学校的外墙上还加设有一道铁丝网墙围绕,更有一个两三层楼高的岗亭,上有哨兵把守,似乎是想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严格分隔开。这片处于中国大陆地界的新校区的网络不受 GFW 限制,据说现在已经相当于划分给澳门氹仔了。

在氹仔部分的尾巴奉上一张玩票的照片,从银河娱乐城开往关闸的穿梭巴士停在这个位置时刚想拍张照,结果,车突然开了……我拍到了一片真正的银河系。

三、路环 其外文名为Coloane,译自路环岛古称“过路湾”的粤语谐音。路环处于澳门最南端,同氹仔一样,在大面积填海之前也是一个离岛,面向着汪洋的南中国海。(我在另一个回答国内有哪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景点值得一去? - 黎梓杰的回答当中侧重介绍路环)

路环算是整个澳门里面我比较钟爱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用脚步去沿着海岸线走大半天,因此这里我不再分点叙述,直接按照旅途的时间空间迁移。倘若打算当天往返游路环和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德鲁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直以来都窝在低矮旧屋里的总店却没有作出任何的扩建或腾出别的什么地方,顾客来买了蛋挞后也只能打包带走吃。因为店面不大,也没有设置给顾客的枱凳,排队人多的时候甚至狭窄得连转个身都会感到空间匮乏。 而我有次在安德鲁的威尼斯人分店连吃了几个葡挞后,却发现怎么也吃不出在总店所感受到的那种味道。

沿着海岸线走,首先能够望到对岸的横琴客运码头,而屋宇聚集的地方就是横琴镇区了。在路环这边的埠头上有一块刻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小石碑,估计这里曾因为海难而失去过不少生命。

再走过一点,就到了路环另一个地标圣方济各堂,教堂的建筑风格颇有特色。顺带提一下,按照澳门的堂区划分,路环岛所处的行政区划即是圣方济各堂区。 那天路过的时候并没有开馆,只看到图书馆门前凳子上的被褥正在慵懒地晒着太阳。

而穿过去看到造船分会的这条小巷,名曰美女巷。不知道往前这里是不是许多美女穿街过巷,如今来到此地却只能见到比较多的老婆婆,也许是因为美女们都老了吧。

在横街窄巷里面继续走,就可以看到一些很奇幻的房子,譬如外墙是一片红通通的,

又譬如墙体上被植物包围的,so fantastic!

再走一段路,路环的两座古庙——天后庙与谭公庙依次映入眼帘。天后庙性质类似于前文提到的妈阁庙,都是供奉妈祖,这里不赘述,来谈一谈相对少人知道的谭公庙。

天后庙转出去走一段路,沿谭公庙前地来到海边,便能看到谭公庙。谭公,原名谭仙,乃元朝人,童年时在广东惠东地区做过牧童,十二岁时得道,成年后在惠州九龙山修行,死后曾多次化身为小孩显灵,帮助渔家,被视为渔家保护神,受其香火供奉。比起大名鼎鼎的妈祖林默,他的名字鲜为人知。

走过谭公庙,便能看到依旧与西边横琴相隔的一片海。而你所身处的这条临海的道路,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十月初五马路。延伸一下,在本岛西部有一条十月初五日街,如果从小看 TVB 长大的,就会不禁想起薛家燕、张智霖、佘诗曼主演的那部《十月初五的月光》。

走过坟场后,便是一片郊野林荫道路。漫步于其间,感受着植被的环绕、动物的鸣叫,你会感觉自己置身于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境地,骤然忘了这里是赌城澳门的地界。

顺着一片让你感到远离喧嚣的景致中行走,午后的阳光从树冠的间隙处洒下来,有点情怀也有点热。走着走着,踏进乡村马路,你便从路环岛的西海岸走到了南面,而你面前望不到边际的那一片汪洋,正是南中国海。

我们走下山坡 ,走到阶梯尽头的一块岩石坐下。海风迎面吹来,心生快意,与方才行走于山林之间又是不同的一番滋味。 当我们坐在澳门境内的最南端,面朝大海,脚下是一片海浪拍打着的礁石,耳畔是沁人心脾的风声,很容易让失恋的被催结婚生子的找不到工作的被上司压住的 deadline 缠身却跑去玩的人在那么一个瞬间忘却了所有的烦忧。

对着海边的半山上是一幢幢的别墅,地段极赞,估价不菲。外墙看上去有点老旧了,但明显比西湾湖畔民国街的凶宅有人气多了。其中一幢别墅还养了许多狗,一直在吠,但并不妨碍周遭的风光有多么的美好。 我们一路走到了竹湾,走下山去踩在沙滩上,看到晒着日光浴的外国人,戏着水的父女,还有捡着不知道什么贝类的老太婆。我们还想继续徒步去东海岸的黑沙滩,但毕竟奔波了大半天太累了,只想找个地方好好坐下来,什么都不想。

这一刻风和日丽,好像脑海中所有不顺心的事情都会被忘掉,或者说都会被禁止进入到路环这一片乐土当中。所以我深爱着这里。

家是什么?

释 “家”

“家”是什么?

小篆

楷体

《说文解字》:家,居也。

许慎认为“家”的本义就是人的住所。但“家”字从宀从豕,该如何解释?段玉裁作注时说: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

段玉裁认为“家”本来指的是猪的家。因为猪产子多,每一个猪的种群(此“种群”段玉裁指的是人类饲养的家猪种群,即“豢豕”,不是野猪种群)都有很多头猪,它们群居一处。由此引申到人类,人类也是群居生活,每个族群聚于一处,与猪相似,便借用了“家”字。

后世之人对“家”的解读大多类此,“家”是养猪的地方,猪圈是也,然后引申指人类的居所——家。

许慎总结古人造字规律,得出“六书“之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他认为“家”从宀,豭省声,是个形声字。段玉裁又认为“家”有现今之义乃是假借而来。一个形声,一个假借,就把“家”的来龙去脉敷衍过去了。

“家”字博大精深的内涵就这样被掩盖数千年,今天我将试着拨开迷雾,为大家释读“家”的真正含义。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甲骨文

这是“家”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其字形有繁有简,但大体是一样的,上部为屋顶,楷化为“宀”;下部为猪的象形,楷化为“豕”。

看这些字形,不就告诉我们这是个猪圈吗,还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当然有。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点想象力,想象一下我们的先祖当时的生活情形。人类的先祖不断进化,逐渐从丛林中走出来,到平地上过起了定居生活,学会了盖房子,学会了用火,学会了种植庄稼,生存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自古以来,人类生存繁衍最重要的资源还是食物,即“民以食为天”。最初人类的食物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古诗源》卷一有《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便是对古人捕猎情景的描写。随着古人捕猎工具、捕猎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人们可以捕猎到更多的野物,有时多到吃不完。那怎么办呢?杀掉可能会腐烂,那就圈养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圈养比到野外捕捉更稳定、更高效,这一做法便普及开来。这便是人类畜牧业的开端。

所以“家”的本义是指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圈养、驯化过程。经过人类圈养、驯化的动物便是家的,没有被圈养、驯化的便是野的。现在我们一般省去了家字,只有和野生动物相对时才会加上一个“家”字,如野猪——家猪,野牛——家牛,野兔——家兔,野鸡——家鸡,甚至扩展到植物,如“家花没有野花香”。

那又有人会问:古人驯化的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家”字下面是一只猪的样子,不是其它动物呢?这便古人造字的高明之处,我将其归纳为造字的“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原则”就是在同类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参与造字。

假如此时你穿越到那个人类刚刚圈养动物的时代,森林里有着各种野生动物,如老虎、豹子、狼、野牛、野猪、野羊、野鸡、野鹿……,你会选择圈养谁?

此时你可能会考虑这样几个问题:谁最容易捕捉?谁最容易驯化?谁圈养后的价值最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野猪是最佳选择。猪比较笨,现在我们骂人笨,就会说“你笨得跟猪一样”;猪的视力也差,看不清远处,因此捕捉、圈养、驯化都相对容易。并且猪贪吃,身上肉多,长得快,繁殖也快,可以为古人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可以说“猪”是人类最早大规模圈养的动物。

因此自然选择“猪”作为代表,参与了造字。有些“家”的甲骨文字形下面突出了猪的雄性生殖器,还是在强调其繁殖能力,为的是下出更多的猪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食物。

靠饲养动物提供的肉食毕竟是有限的,中国自古以来还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那最初的农业种植从哪儿开始的呢?

方法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将野生的禾苗移栽到人类整理过的田地里,这一过程便是“稼”。

甲骨文

甲骨文

小篆

楷体

“稼”的甲骨文字形下为农田,上为禾苗,会种植禾苗之义。但到了小篆时却改为从禾从家,便是取“家”的驯化之义。

《说文解字》: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从禾家声。一曰稼,家事也。一曰在野曰稼。

许慎认为禾苗结出的果实为“稼”,又说家事为“稼”,又说禾在野为“稼”。这都是“稼”的引申义,不是本义。

《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的“稼”为种植之义,“穑”为收获之义。

那最初的种植活动其种苗从何而来呢?还是和圈养动物一样,从野外获得。我们熟知的育种专家袁隆平也是靠几株野生稻才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种植的初始阶段要从野外获得种苗,后来人们会留下种子,到了时节直接播种就可以了,所以“稼”后来也就只剩下“种植”的意思了。

种植庄稼为“稼”,引申出庄稼结出的果实也称为“稼”,这便是许慎所说的“禾之秀实为稼”。估计那时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便是种庄稼,所以又有“稼,家事也”之义。

人类要繁衍,自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小篆

楷体

《说文解字》:嫁,女适人也。

女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就要嫁人,从娘家到了婆家。女人生于娘家,但归宿在婆家,即“夫家”。现在妇女地位提高了,娶回来的媳妇都得小心伺候着。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以及近现代社会,女人的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嫁到婆家的新媳妇都是要被约束、被调教的,调教新媳妇的任务通常是由婆婆来完成的。这与将野猪从野外捉回来在家中圈养,将禾苗从野外移栽到田里人工种植,道理是相通的。

“豕”被驯化为“家”,禾苗被驯化为“稼”,女人被驯化为“嫁”。

现在人们将“嫁”解为“有了女人就有了家”,那是对历史不够了解。知道了古代社会广大妇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惨命运,便会明白“嫁”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再说“家”现在的常用义,即“家庭”之义。现在我们所说的“家”不仅仅是指房屋,而是包括住所、家中物品、家里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的综合体。

那家里有这么多东西,有这么丰富的内涵,能用什么来代表“家”呢?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家,一个说“我们家有一辆宝马”,一个说“我们家有一栋别墅”,另一个说“我爸爸是博士”。

这里又用到了“典型性原则”,“家”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但人们总会选取最重要的一样作为代表。

回到造字之初的古代,想一想那时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别墅,住的是简陋的草屋;没有贵重的家用器具,有的是简陋的农具和狩猎工具;没有巨额存款,能存下的或许是一点食物。在那个生存艰难的年代,食物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眼中,最最重要的便是家里养的那群猪。

看这个金文字形,那是一头多么肥硕的猪!

再看这个甲骨文字形,下面关着两头猪。也许最初还会有下面关着三头猪的字形,不知今后会不会从出土甲骨中发现,因为通常用三个表示众多之义,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字形简化,才只用一个作为代表。

所以此时“家”下面的“豕”是家中最重要的东西。用最重要的东西代表家,是人们的惯常思维,也符合造字的“典型性原则”。

社会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在一些国祚较长的封建王朝,都会出现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盛世”,宋代的“仁宗盛治”“乾淳之治”等等。

盛世之下,生活富足,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操太多心,便逐渐意识到“家人”才是家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于是又造了一个字“傢”。“傢”字《说文解字》上没有,初见于宋代字书,便可说明它是“家”的后起分化字。

建国后推行简化字,1977年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即二简字),“家”字就简化为“宀”下“人”,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后来遭到一部分人反对,1986年6月,国务院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

现在人们在写“家具”一词时有写作“傢具”,当是与造字本意南辕北辙,建议还是写成“家具”为好。

最后祝大家家和万事兴!

有人说广东广府人才辈出?

谢谢提问。作为一个广东人,我之前也有了解过一些岭南文化的总结性资料,也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针对“广府人出现许多社会精英”这个问题的核心,个人建议最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广东籍的华侨华人散布在全球每一个角落,是中国华人走出去最早最多的一批。地球上只要有生活用水的、能生活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广东人;只要有广东人的地方就会有粤菜馆、就有其它许许多多岭南文化、传统习俗传承的表现仪式。

中国华侨华人之中,属于从广东走出去的人数最多,超过3000万人。其中中国最大的侨乡在广东江门-即俗称的五邑地区(含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

两百多年前开始,从这里走出去的广东人足迹遍及全世界,这样说话一点也不夸张 。晚清政府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时期里,得西方风气之先的广东人,站在改革的潮头,坚决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人民谋利益。以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廖仲恺、叶剑英、彭湃、叶挺……等等为代表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又继往开来。最终为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奉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

这些广东人的精英之中,就包含了“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岭南文化最核心最精华的文化组成部分,出自这三个族群。其它还包括桂系文化和琼海文化。岭南文化一脉,只是泱泱中华的其中一部分,广府人就是这一部分之中更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放在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这个角度,广府人这个称呼便显得狭隘、不够大气。所以,个人更喜欢称呼这些精英为“广东人”的领头羊。

之所以不建议把这些社会精英所在的圈子只定义为“广府人”,是不希望因为地域争议而让外面不了解真相的人,觉得我们广东人不团结……这些社会精英大部分都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之中,他们很难在某个地区有稳定的生活,都属于那个年代的“流动人口”,以“广府人”命名他们,太过狭隘了,体现不到他们的民族大义和他们对推动中国社会制度改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因此,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下来就是:广府人为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和许许多多的前辈们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为建设一个和平、幸福、先进的社会环境,而奋不顾身。我们会永远牢记在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谢谢提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你能用几张照片来描述你曾经旅游过的景点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这世界未必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去了西藏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进藏路上,总能看到一路风尘仆仆,磕着长头来朝拜的信徒,那种震撼,是你隔着屏幕永远也无法体会的。

去了云南才知道,神秘的女儿国真的存在

在云南泸沽湖,生活着一群摩梭人,他们仍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而独特的走婚习俗也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去了新疆才知道,秋天的喀纳斯才最美

秋风吹过山间,喀纳斯也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湖水依旧碧绿,草场变成了迷人的金黄,金黄火红的树林就这么顺着山脊蔓延而去,高调而热烈。

去了青海才知道,浩瀚缥缈竟是这般模样

7月,青海湖畔千亩的金黄色油菜花,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肆意绽放,那三三两两穿着红裙子的姑娘,成了比花海更美的风景。

去了无锡才知道,赏樱哪用去日本

阳春三月,鼋头渚满园樱花盛开,雪白的樱花,微波的太湖,古朴的长桥,还有那缓缓落下的夕阳,丝毫不输日本。

去了婺源才知道,秋天还能晒一晒

每到金秋,婺源篁岭古村房的顶晒架上,家家户户晾出晒秋盘,晒满辣椒、夏菊、玉米、稻谷等作物,充满着绚烂的色彩。

去了恩施才知道,玻璃海在国内也玩得到

屏山峡谷的水不仅空明清澈,两侧更是刀削斧劈之势的陡峭崖壁,苔痕披覆的嶙峋怪石,曲折幽晦的静谧山谷……唯美又壮观。

去了张掖才知道,山脉也能很花俏

张掖的七彩丹霞,就像上帝的颜料盘洒落在了这片山地丘陵上,从红到黄、由灰及白、紫蓝黄碧,“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去了茶卡盐湖才知道,什么是天空之境

到底是天空在湖面上还是湖面在天空上?它让你放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哪怕什么都不做在这发一天呆也是极好的。

去了华山才知道,长空栈道是如此的刺激

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找点刺激,看万仞绝壁就在脚下,是否能听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去了乌镇才知道,日子可以过的很柔软

临水而坐,泡一壶香茗,细啜慢抿,看路上行人悠然自得,看水中轻舟翩翩而过,仿佛连日子都变得柔软起来,让人内心充满无限温柔。

去了敦煌才知道,历史长河有多浩瀚

在丝绸之路上,看尽世事的变迁,与大漠共同谱写一首千年的风花雪月,它让你置身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看尽繁华与沧桑。

去了色达才知道,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

这里的人们每天似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朝圣,这里似乎可以给你忙碌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它让你安静,让你缓慢,让你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去了呼伦贝尔才知道,策马奔腾是如此惬意

骑在马儿身上的那一刻是不是想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来吧,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的骋驰,让烦恼散在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里。

去了三亚才知道,海边听涛到底有多浪漫

这里也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和温柔的海风,在海边躺椅上喝着椰汁,晒着太阳,听涛声给你唱歌,就让时间静止在此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