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锭古玩店收多少钱,请大家帮我鉴定一下这些钱币和银锭是不是真品?
文物、古董的鉴定,全世界至今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能百分百断定真伪。这是因为真伪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里有着诸多可变因素,材质、做工、史料记载、同时代同品类物品的比照等等,任何一项的缺失都极可能误判。故而现实中无论级别威望多高的专家、或多么先进的科学设备,都不能做到精准无误,打眼的故事可谓数不胜数。在鉴定文物、古董方面,能够肯定的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然,任何事物都非绝对,有的古董因其传承有序,特别是时代并非太久远,老辈人从经历哪个朝代使用过的、如同我们现在存钱般保留下来的;
这里举个自己的经历:84年山西九十多岁外公仙去时,把他经手存下的银、铜币等传给我,退休后的我翻出这些币上传华夏私人博物馆意欲归类保存,可有人评议为一眼假。
我又发图给北京博物馆钱币老师,回复是标准的大清机制银币,点、面、文字、暗记等等都与当代样币吻合,如此真币极少的…
这是我退休后,想起84年带回的古币,从杂物间翻出时拍的照片,看着是否与上面刚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所以,判定古物,不考虑其综合因素,仅从一张照片下决论未免太武断。
网友、专家谁对谁错?其实我心中有数,若非祖传,两者我都不敢信。
在如,同时从山西带回的一瓷瓶
去年到上海,有近十家拍卖行老师鉴定为:宋代龙泉窖暗刻梅花玉壶春瓶,可从估为天价上推断,我的确对其鉴定存疑。瓷器造假年代久远,虽此瓶也与古币同时带回,但先祖很难确定是从何来,拍卖行现在为收前期费用,你随便检块石头他们都会鉴定为每克价值千斤,并但这非个例,是当今常态。
故而,古物真假,首先自己要下功夫去伪存真,这也是收藏的真正意义和乐趣,开口问值多少钱,那不是藏友,也毫无意义。此物若系祖传,自己生的孩子一定不是机器人,就是有十个当代专家断为赝品,自己心中也知专家才是假的。现今伪专家多得很喔!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告诉你的是:若此物系祖传,那真品的可能性很大的。
必须要确定的是,它是否是真银,老银?,这是现在很容易鉴定的。
如果来路曲折,可在明确真银、老银的基础上,翻阅史料对照其铸工细节确认;不过,史料无记载或至今没面世的可能也有,哪就恭喜你,或许你手持的至今还是孤品。
从图来看,有老物件的苍桑感,物件端庄工整,很规整,有官铸的风格,此类仿品不少,(现今是造假猖獗的时代)真银仿古价值翻几番,若非祖传,还须先否定而后求真,别找什么专家有偿鉴定,那是别的主子养的狗,对谁谄媚对谁狂吠,全听主子的,狗专家是不分好人坏人的,而真有学识的专家,现大多“采菊东篱下”了,很难找的。
我猜想,找市面里专做银饰的匠人聊聊,或许会有很大的收获。
单从图片讲,我认为是开门老物件。
谢谢邀请!
无现金支付?
前几年移动支付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在街边门店买单都会问一句:「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宝吗?」现在基本不需要了,反而会看到一些商家贴出「本店不收现金」的提示。
根据 Forrester Research 的数据,早在 2016 年,中国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就达到 9 万亿美元,成为移动支付最为发达的国家,无现金的浪潮也在席卷全球。
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正在抛弃钱包,从吃饭、购物、看电影、菜市场买菜到坐飞机住酒店,很多消费场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已经变成了扫码支付。
不过科技往往也是把双刃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甚至还有一些群体成为了被无现金社会抛弃的人。
比如在英国,数字化支付的比例已经达到近 70%,这看起来不是什么坏事,但却影响到了一大批穷人、老人和无家可归的露宿者等弱势群体的生计。
▲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过去这个群体的一大收入来源就是来自售卖报纸杂志,以 1.25 英镑的价格进货,再以 2.50 英镑出售,英国杂志 The Big Issue 表示自 1991 有超过 92000 人参与到这种杂志零售中,带来的收入达到 1.15 亿英镑(约 1000 亿 RMB)。
不过无现金支付的普及让街边售卖报纸杂志的收入下降,59 岁的 Paul Logan 表示目前杂志销售收入很不稳定,有可能一天卖不出一份。虽然 Paul Logan 的熟客习惯了用现金支付,但如果只接受现金会让他损失不少新顾客。
而且国内在菜市场都随处可见的收款码在英国基本还看不到,因此很多小商贩都无法便利地接受数字支付。
以致于一些杂志甚至要自己为这些销售者开发用于移动支付的设备,而 PayPal 旗下的支付金融科技公司 iZettle 也在开发类似的项目并开始试点,但显然距离普及还有一段距离。
▲杂志 The Big Issue 为销售者提供便捷式刷卡器
如果不做生意就不会收到影响了吗?并不是,此前英国一份研究报告表达了对无现金化发展太快的担忧,认为对于 2500 万英国人来说现金仍让是「经济必需品」,尤其对于 130 万没有银行账户的人。
该报告指出无现金化会让包括老年人、农村人口以及部分穷人面临被商家排斥的风险。报告中有一半受访者认为无现金社会会造成很多问题,其中有 14% 的人表示无法应对无现金社会。
图自:Quartz
英国金融监察专员服务部前首席执行官 Natalie Ceeney 指出,大部分慈善捐赠仍然是通过现金完成,这对露宿者者和接头表演者而言不是好消息,目前英国有超过 30 万无家露宿者。牛津大学还为此推出了一个社会创新计划——Greater Change,利用技术手段 让露宿者可以接收非现金的捐款。
面临类似的问题不止是英国,还有无现金化程度极高的瑞典,法国巴黎银行的数据显示,瑞典只有 2% 的交易是以现金形式进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预计瑞典到 2023 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现金国家。
瑞典是是欧洲第一个发行纸币的国家,不过现在瑞典 1600 多家商业银行中已有 900 多家不再提供现金服务,连农村地区也不再保留自动取款机,越来越多的商家明确表示不再接受现金支付。
但无现金化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担忧和反对,瑞典国家养老金领取者组织主席 Christina Tallberg 表示,瑞典 1000 万人口中至少 100 万人没有做好迎接数字支付的准备,其中 60 万是老年人,其他包括残疾人和难民。
我们并不反对数字化,只是认为它的速度有点太快了。
此外还有不少反对无现金社会的担忧支付过度数字化带来的安全问题,比如有诈骗犯通过系统漏洞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金,以及国家的数字系统被入侵后无力应对紧急情况,瑞典央行行长去年也发出警告称「瑞典很快面临支付方式被所有私人银行掌控」的情况。
有趣的是,去年 4 月一份民调显示,在这个无现金化最发达国家,只有 25% 民众想要完全实现无现金社会,近七成受访者希望能继续保留使用现金的选项。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并非不存在,尽管去年中国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 8 亿,且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8.3%,但这也意味着有 6 亿人还没用上移动支付,正在被无快速的现金化抛弃。
移动支付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给商家带来的商机已不需多言,只是当一二线城市居民已经快忘记上一次用现金消费是什么时候,也不能忽略那些被无现金社会抛弃的人。
有问题,找爱范儿,更多科技新鲜资讯+深度评测,请关注爱范儿头条号
闲鱼上拍卖的银圆和银锭是真的吗?
大多数是真的。
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对银元和银锭的了解程度。如果自己对这些古玩的一些特定的特点很了解,那买到假货的可能性就小。
闲鱼上也有一小部分卖家用赝品 混水摸鱼 的,对于新手玩家还是建议去查看下大家对这家网店的留言,选择口碑好的网店购买,这样不容易买到假货。
历史上的和珅是什么样的?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才学,很有权谋。当然无论怎么说和珅,有一点他是摆脱不掉的,就是大奸臣,准确说是大贪污犯。
为什么说和珅是大贪污犯?他贪了多少钱呢?
嘉庆把和珅扳倒以后查他的家产,光白银就有8亿两,再加上其他珍稀古玩,得有10亿两往上。
这是什么概念呢?那个时候大清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也不过是白银7000万两,一查和珅的家产,这等于是大清国库15年的收入。2001年的时候,美国人跟着起哄,把和珅称作什么呢?叫“18世纪世界首富”,说他超越了同时期的梅耶·罗斯柴尔德。就是说在乾隆年间,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比和珅有钱。现在我们知道什么福布斯、胡润富豪榜,世界范围内的前十没有中国人,可那会儿世界首富是中国人。当然了,这说出来丢人——首富是大贪污犯,没什么好自豪的。
那么和珅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这条道儿的呢?
和珅出生于1750年,卒于1799年,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和珅出身是不错的,他出身于满族贵胄,可他小时候运气不是很好,三岁那年亲生母亲死了,九岁那年自己爹又没了。所以在家族里面,他受兄弟排挤,小和珅就咬牙切齿地说我将来要出人头地。他有那股劲头儿。后来他进入了一个官学,叫咸安宫官学,就是贵族学校。这个贵族学校在哪儿呢?就是在现在的故宫里。当时他学习的时候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样,贵族的孩子好多都不正经念书,和珅不是,非常认真地读书、研究学问。他不仅学问比较深,而且汉、满、蒙、回、藏族这些文字,基本上都熟练掌握了。要用现在话说,会五门语言,这算专业人才了。而且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还特别注意学什么呢?乾隆不是喜欢诗词歌赋吗,他就找乾隆写的这些诗,琢磨乾隆怎么想的。他想有朝一日我要是能接近皇上,这都是我晋升的台阶。
那个时候和珅就开始琢磨这些溜须拍马的事了,他在这事儿上很下工夫。
后来他被大学士英廉看上了,英廉有个孙女,他就把和珅招为他的孙女婿。借着这个关系,和珅在朝廷里一点点谋差事。开始他本来想走科举的老路,可是没考上。和珅想,他家算八旗贵族,可以世袭一个官职,于是在大学士英廉的活动下,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说白了,这就是部队的一个小官。当这个官和珅不满足,这得猴年马月才能够见到皇上啊。后来,宫里选侍卫,就是晚上在紫禁城里来回巡逻的,选这个。清朝的皇上不信任汉人,要求必须得是满族人。和珅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就把他选进去了。1772年,授三等侍卫。选进去以后,看他生得英俊,说你这么漂亮,到仪仗队去吧。和珅那时候长身玉立的,长得也精神,被称为“满洲第一俊男”。在仪仗队,说白了,就是皇上出行,在旁边给打打旗,挎个刀什么的。就这样,他挤进这里,终于有接近皇上的机会了。他是接近皇上了,可得让皇上注意他呀。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有学问。有一次他跟着乾隆爷出去,正好有大臣奏本,说有个地方仓库被盗了,这乾隆帝气得说,怎么这都看不好呢?就转了一句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什么叫“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呢?读过《论语》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虎就是老虎,兕是什么呢?犀牛。说这个猛兽从笼子里跑出来,挺好的古玩玉器放到匣里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啊?旁边仪仗队的这些人哪敢接话啊?再说这些侍卫们大都读书少,也不知道这句是《论语》里的。可是和珅不一样,他正经念过书,研究过《论语》,和珅就接了一句:“回万岁,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这句话也是《论语》里的,意思看守这些东西的人,是逃不脱这个责任的。乾隆一听,接得好,难得身边还有这么有学问的人啊。一问和珅的身世,是八旗贵族子弟,再一看和珅人长得也英俊,乾隆帝就喜欢。
就这样,和珅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平步青云。和珅26岁那年,乾隆提拔他户部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还担任总管内务府大臣,主掌内务府。用现在话来说就等于是副部级干部了,可以参与朝廷大政。那时候乾隆已经50多岁了,他俩差了有30岁左右。和珅这个平地青云跟别人还不一样,别人升了官了,那就不错了,和珅是升了官,原先那个位置还占着。就是说,乾隆帝无比信任他。你看他26岁入了军机处,并任户部侍郎,说白了就是财政部副部长;29岁担任御前大臣。30岁时任户部尚书,兼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就是财政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后来31岁的时候当了兵部尚书。到34岁那年,又当上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管户部,相当于现在组织部部长兼财政部部长。财政、军事、人事、外交,这些有权力的部门和珅几乎管遍了,一个人得有十几个头衔。因为管这么多地方,和珅的权力大得吓人,这为他后来的贪污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和珅能走到这一步,不光是他会溜须拍马,他确实有一些真才实学,偶尔接下皇上的话那不算能耐。后来他怎么当的办理理藩院尚书事,就是外交部部长的呢?当时赶上乾隆要过生日,就是乾隆70大寿的时候,西藏来了一匹快马,说代表六世班禅来给乾隆帝祝寿。来看上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都是藏文,谁也不懂。怎么办呢?我前面写了,藏、蒙、回、满、汉,这几族文字,和珅都通。和珅一看,说,六世班禅要带着随从进京来给您祝寿。乾隆帝一看,这要没有和珅,我这人丢大了。六世班禅非同小可,来了我们的仪式得隆重点儿。当即命和珅马上写一封回信,这算把大清的面子圆回来了。你想那乾隆帝还能不信任他?这和珅确实有真才实学,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好像什么能耐也没有,整天就知道贪污、弄权。就连乾隆皇帝也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赞扬和珅,说他“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所以说,大凡大奸大恶的人都有才华,没有一定的才华是惹不下那么大事的。
而且那个时候,和珅“溜须”乾隆有一些特殊办法。乾隆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和珅就琢磨着,乾隆是孝子,要给自己母亲过生日,可是这笔大操大办的钱从哪儿出?当时国库挺吃紧,和珅想了个办法叫“议罪银制度”。
和珅不是吏部尚书吗?他最清楚下面官吏谁犯过什么事,这人贪污,那人卖官,那人怎么回事,反正有过失的他都知道。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倡导并开始推行“议罪银制度”,也就是说,凡是犯事儿的官吏,把“罚银”交到内务府之后,可以有区别地进行从轻发落。这些当官的一看,赶紧缴罚款,不然我的官没了就坏了。这钱从哪儿来?民脂民膏,层层往下刮,结果最后刮上好多钱,直接塞进皇上腰包里,塞内务府来了。有人说,难道这不是入了国库了吗?不是,内务府相当于是皇上个人的钱包,跟国库没关系。这不,皇上给老妈过生日有钱了,下江南游玩也有钱了。你想这么乖巧的事,乾隆爷能不高兴吗?所以自那儿以后,乾隆更加宠幸和珅。就连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也在回忆录中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 可见和珅权势之大。
和珅执掌朝政二十多年,也确实贪污受贿,干了不少坏事。乾隆心里有没有数呢?有数,就是觉得身边离不开和珅。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和珅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忠臣难免一死,奸臣难逃一死,我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我做弄臣,逗皇上开心就得了。”这还真是和珅犯下那么大的事,却在乾隆边上始终不倒的原因。
我们说和珅造了不少孽,但确实能耐也挺大。后来他怎么就倒了呢?其实,和珅的靠山是乾隆,乾隆去世之日,就是和珅的末日。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皇帝宣布和珅的20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8亿两,时人称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死的时候才50岁,严格说岁数真不大。你看乾隆一去世,嘉庆立刻处死了和珅,可见嘉庆皇帝对和珅的厌恶。
当然也有人说,乾隆爷不糊涂,把和珅留给自己的儿子嘉庆,嘉庆上台通过扳倒和珅来获取民心,让满朝大臣都服他;同时和珅有钱,扳倒之后用和珅的钱充盈嘉庆年间的国库,给儿子解决了财政问题。有人说这是乾隆埋的伏笔。不管怎么说,和珅风光了二十多年,“当朝第一大贪官”、“第一大奸臣”是他摆脱不掉的帽子。也正是因为和珅没干多少好事,所以这民间就把他作为忠臣的对立面,把不少脏水都泼他身上了,说他这不行那不行。
而且有一些故事设计得很巧妙。这个故事您可能看过,很有意思。
和珅当年不是当过宫里的侍卫吗?巡夜都是从半夜开始,提着个灯笼,在灯笼里放一根蜡,然后在故宫里溜达,溜达到五更天天亮,把蜡吹灭,提着灯笼回去,这一晚上算上班结束了。总是一根蜡进去,等到天亮的时候吹灭,就剩蜡头了。时间长了,身边的朋友就笑和珅,给和珅起外号,说就叫你“蜡头”吧,就这么叫开了。从和珅20多岁一直到50岁,都有人叫他“蜡头”,和珅心里很不高兴。眼看快到50大寿了,有些同僚还是这么叫他。和珅心里不满意,有一天就把这想法说出来,正好宰相刘罗锅在旁边。刘罗锅坏呀,给他出主意,说和大人,你嫌这号不好听,我给你起个号,保准你爱听。你这不马上50大寿了吗,有句话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送你四个字,你就叫“海山居士”怎么样?而且这说明你忠于皇上,这叫“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好不好听?和珅一听乐坏了,还是刘大人有学问。
回去之后,不是要祝寿吗,就在自己家里盖了一个寿堂,然后买这个喜烛。我们知道这寿烛挺粗,蜡烛上都刻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和珅就管这个寿堂叫“海山堂”,两边用刘墉那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然后,这一天来了不少大臣祝寿,和珅一高兴跟大伙说,各位,我可跟你们说明白了,今后谁要再敢叫我“蜡头”,别怪和某人翻脸。今日我有名号了,刘墉刘大人赐我的四个字“海山居士”。大家看见我身后没有,“海山堂”,“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今后我就叫“海山居士”。大伙听好没有?底下有人偷着乐了,说这挺好挺好。
中午吃喝完了,下午在一块儿喝茶。傍晚的时分,这些客人都走了。和珅站起来送这些大臣,送完了之后转身回到“海山堂”,抬头一看,寿烛点一天了,也烧得差不多了,两边就剩下一截蜡头了。本来上边刻着“福如东海”和“寿比南山”几个字的,现在这个“福如东”、“寿比南”都烧掉了,这边剩下海,这边剩个山。他一看,“海山”,这不还是蜡头儿吗?
这个故事说的是刘墉讽刺和珅,而和珅不知道,上了当了。据说后来和珅倒了之后,刘墉在那副对联上各加了一个字,本来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变成“君恩深似海也”,下联是“臣节重如山乎”。意思是,皇上待你恩重如山,而你和珅算什么玩意儿啊,他用这种疑问句来否定了和珅的一生。
当然,也有传说上面这副对联是讽刺明末叛将洪承畴的。不管怎么说,这也说明,在老百姓心目中,和珅和洪承畴是一路货色。
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退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起义,开启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快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于南京。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的许诺之后,决定逼迫宣统皇帝退位。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年二十五正是全国老百姓欢度春节的时间,但是清朝统治者却没有心情准备过年的相关事宜。正是在这一天,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退位。虽然清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但还是没有熬过辛亥年。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正式作古。
清朝灭亡之时,全国新军一共也就是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北洋新军的人数也就是10万。当年曾国藩手握雄兵30万,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袁世凯只凭借10万新军,就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退位。
隆裕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慈禧太后去世之前,一方面将权力交给载沣,另一方面将隆裕太后也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慈禧太后去世之后,摄政王载沣掌握实权;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成为清政府的第二个权力中心。隆裕太后和载沣实际上,掌握着清朝的大权。袁世凯凭借怎样的本领,让隆裕太后“心甘情愿”地退位呢?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逼迫隆裕太后退位,归根结底是因为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晚清时期,清政府编练了不少新军,主要分为南洋和北洋。武昌起义之后,各地新军纷纷起义,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依靠。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清政府也调动北洋新军镇压起义,但是荫昌等人根本指挥不动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只听袁世凯一个人的话,已经成为袁世凯的私人武装。
清政府万般无奈下,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出任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重新组阁,摄政王载沣被迫交出权力。袁世凯彻底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隆裕太后本来就没有什么手段,也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失去了载沣的支持,隆裕太后更是没有了主心骨。当时的袁世凯,已经完全控制了清政府。以袁世凯的手腕和权谋,对付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还不是手到擒来。袁世凯既然选择逼迫隆裕太后退位,就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隆裕太后帐下无将、手里无兵。只要袁世凯愿意,不仅可以推翻清政府,甚至可以将隆裕太后母子送上断头台。
一方面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大权,另一方面南方已经建立中华民国。南北会谈的结果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后由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本是清朝的旧臣,逼迫隆裕太后的时候,还需要有所顾忌,并不愿意背上“弑君”的恶名。但是,南方的革命党则没有这么多顾忌。如果南方革命党打来,可能就不是“逼宫”那么简单,而是“革命”。当时的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在外有革命党人,在内有袁世凯等人。
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政府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那种情况下,别说是隆裕太后,就是慈禧太后也难以回天。没有一个王朝心甘情愿地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面对当时的情况,隆裕太后选择退位只能说是“明智之选”。路易十六当年也不想失去权力,结果却在大冬天被推上了断头台。英国查理一世也是因为不想失去权力,而被送上断头台。明朝的崇祯皇帝在北京的煤山上“挂了腊肠”。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就摆在隆裕太后面前,她不得不为自己和宣统皇帝的身家性命着想。
一方面政府大权已经旁落,南方革命党有可能大兵压境;另一方面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完全失去了民心。本来清政府还有一些支持者,皇族内阁抛出之后,立宪派也非常失望,纷纷转向了革命。清政府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只要有人在外面推一下,整座大厦将会倾倒。
皇族内阁之后,汉族地主已经离心离德,完全抛弃了清政府。满洲贵族早就已经腐朽不堪,个个都成了纨绔子弟,根本无力挽救清朝。清政府内部已经完全腐烂掉,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成为必然。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王朝,还是近现代西方的王朝,末代皇帝的下场都不太好,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不错了。秦王子婴被杀、汉朝孺子婴被养成了白痴、隋炀帝被杀、唐哀宗被杀、崇祯皇帝自杀而亡、查理一世被杀、路易十六夫妇被杀、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杀。这些亡国之君能够保住性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更不用说还保有种种优待。
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退位之时,向清朝皇室提出了许多优待条件。《清室优待条例》中,满清皇室享有尊号不废等优待,每年享受400万元优待资金,皇帝可以居住在故宫,清朝的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皇族的私有财产仍然受到保护,皇族永免当兵纳税义务,皇族永保姓氏之自由权利。
袁世凯给隆裕太后开出的条件非常丰厚,亡国之君能够享受此等待遇非常难得。袁世凯给了隆裕太后台阶,隆裕太后自然知道就坡下驴。虽然下退位诏书非常困难,但是在玉石俱焚与全身而退之间,自然选择保住自己的小命。
其实隆裕太后并不是“心甘情愿”地退位,而是无奈情况下的自保选择。袁世凯之所以能够逼宫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南方的革命党人迫切想推翻清政府。隆裕太后退位不失为明智之举,最起码清朝皇室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