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山西文征明古玩字画,文征明学书经历?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后更名为征仲,号停云,因为先世是衡山人,所以也号衡山居士,世人也称之为“文衡山”,长洲人。文徵明是明代的画家、书法家也是文学家、鉴藏家,诗文书画全都精通,人称“四绝”。在绘画方面,他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方面,他是“吴门书派”的领导者之一,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在文学方面,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影视剧里经常提到的“江南四大才子”。
这样一个颇有成就的艺术大师,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别人眼中的“笨孩子”。反观吴中四才子的其他三位,祝允明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五岁能写大字,九岁就能作诗;唐寅年仅十六岁参加“童生试”就高中第一名案首;徐祯卿在家中没有什么藏书的情况下,16岁就著有《新倩集》,知名于吴中。相较之下,文徵明八岁时还不会说话,甚至有人怀疑他是的智商有问题,直到十一岁才能将话说清楚。好在出身在书香门第的文徵明有一个很好的父亲,父亲文林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他没有轻易放弃,一直很看重文徵明。当然文徵明也没有令父亲失望,跟着当时的状元郎吴宽学习经史子集,跟着李应桢学习书法,跟着沈周学习绘画,后来终于“大器晚成”,各方面都十分精通。
文徵明的仕途之路也颇为坎坷,十六岁的他在父亲病逝后,哪也没有去,一心就想着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他总共参加过九次科考,九次都没中。直到五十四岁,他以岁贡生的身份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侍诏的职位,这才算正式入仕了。然而官场的生活黑暗又腐败,同僚之间还会相互打压排挤,这与他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待了三年后就辞官回乡了。之后就一直在家中以文墨自娱,不在过问世事,这也让他进入了艺术创作上的高光时刻。
其实吴门四大家中,最受命运眷顾的应该就是文徵明了。四大家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最早离开了人世;唐寅的仕途不顺,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郁郁而终;祝允明也是在不服中黯然离世。而文徵明辞官后一直潜心与创作,诗、文、书、画俱佳,一直活到了九十岁,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高龄了,或许,他才是人生赢家吧。
东北四大才子?
1、 唐寅
唐寅字伯虎,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19岁时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
2、祝枝山
祝枝山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人。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
3、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人。
4、徐祯卿
这段时间不上班你在家写字画画了吗?
画
明代写的是什么字?
明朝一般用的书法字体是行楷。
明朝书法介绍: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扩展资料:
明代书法的代表书家介绍:
1、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出生在“二沈”的家乡,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
神采风韵似赵孟頫。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品题书画虽片语只字,也被收藏家视为珍宝。
2、文征明
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 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卯、 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
3、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
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
小楷可以有多漂亮?
小楷可以有多漂亮,可以这么说,好的小楷美的摄人心魄。
接下来雅集君列举书法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些小楷作品一一说明:
譬如这一个,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仅存十三行,所以这个碑帖在书法界就被称为《十三行》,虚和简静,灵秀流美。被称为是小楷极则,小楷书法中的一个经典。
钟绍京《灵飞经》,唐朝佛教道教都比较昌盛,印刷术需要大量的佛经,于是抄经体书法应运而生,然而抄经体书法里良莠不齐,这个灵飞经就是抄经体书法的代表作,清朝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形容《灵飞经》之美“如新莺歌白啭之声”。
《转轮圣王经》,唐朝的抄经体书法代表作,洋洋洒洒成千上万字,始终如一,不失行次,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能感受到作者始终如一的平静安宁。
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米芾唯一传世小楷,被称为是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
赵孟頫《汲黯传》,赵孟頫作为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小楷法度和格调都很好,此作起笔敦重典雅,清新俊逸。
文徵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此作是文徵明68岁时的作品,醇厚典雅。
姜夔 《跋王献之保母帖》,对就是宋词写的一级棒那个姜白石,他的书法也非常好,小楷尤其漂亮,可惜传世作品不多,他的这个跋王献之保母帖,用笔精到,清新俊润。
张即之《佛遗教经》,张即之被称为是宋朝的书法殿军,他的大字榜书尤其漂亮,小楷温柔敦厚。
王文治小楷,王文治为乾隆三十五年探花,书法学米芾、董其昌,后学王羲之,因为喜欢用淡墨,后人称“淡墨探花”,与喜欢用浓墨的“浓墨宰相”刘墉齐名,他的小楷严谨整饬。
祝允明东坡记游卷,祝枝山是与唐伯虎、文徵明齐名的吴中四大才子,《明史》记载,祝允明能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的书法出入晋唐,解衣磅礴,小楷法锺太傅而用笔遒劲伟丽。
林则徐《佛说无量寿经》,没错就是虎门销烟那个林则徐,他的书法成就并不比他政治上的成就小。林则徐留下的对联比较多,小楷作品比较少见。这卷小楷抄经,取法柳公权、欧阳询,工整严谨,无一笔懈怠,章法上纵成列横成行,犹如沙场点兵。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