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古玩城,有人说古玉的精妙有时是让你无法想象到的?
首先说这个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很多对古玉不是很了解的人,想象中的古玉,在雕琢工艺上一定是很粗糙拙劣的,无论是雕琢还是打磨抛光都不会很到位,都不如用电动工具和现代工艺做的好。其实是恰恰相反。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雕玉的水凳到了唐代才出现,只有到了唐代以后,雕琢一件玉器的工作,才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在此之前,一件玉器的雕琢是在两、三个人一起工作下才能完成的。这就让一件玉器的创作过程同时融入了三个人的智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起码它可以让玉器的雕琢过程中不会出现低级的错误。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细节都不会很随意。
第二.过去在没有电动工具出现之前,想在玉石上刻画出来每一个细小的线条,一个小的细节,都要反反复复来来回回铊很多次才能雕琢出来,不像高速电动工具那样一铊下去就出来一道沟,一个坑,因为转速太快很不好控制,容易跳刀、跑刀,还容易稍不留神就发生不可挽回的错误,越是细节之处越不好拿捏把控。即便是用电脑雕刻铣磨,仍然不会很精细,甚至还会显得很机械呆板。
第三,过去那些养在皇家宫廷和王公贵族府邸里的玉工,在玉器雕琢的技艺上可以说各个都能称得上国家级大师。没有一个是混饭吃的。那个时候没有高超技能的玉工也很难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
第四.在古代,特别是神玉时代和王玉时代,玉料矿产资源的发现、开采、运输和开料能力都很有限,真可以说惜玉如金,不可能把玉料让一个不熟练的玉工随意胡乱的练习雕琢去挥霍掉。而现在那些市场上的仿古玉,要不就是学徒工练习雕玉时的习作,要不就是学艺不精的玉雕师混饭吃雕出来的商品行活。而且大多数用的都是地方玉。(因为和田玉成本太高,去雕仿古玉不如雕新玉卖钱赚的多。但在古玉中绝大部分的玉器是用和田玉雕的)如果玉雕师真的技艺很好,按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高古玉不如明清玉值钱,明清玉不如新玉值钱,也不会从事雕仿古玉的工作,去雕新玉远比雕仿古玉赚得钱多。
第五.古玉上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特定的图案样式,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审美标准,很多制式性的东西就像京剧脸谱一样是一种定式,这些东西对于古代的玉工可以说是烂熟于心,而对于当代的玉雕师可以说都是一头雾水,古代的玉工在玉器上雕这些图案元素时可说是心中有谱,信手拈来。当代玉雕师照葫芦画瓢雕那些仿古玉看上去就手忙脚乱,在线条和造型的把控上怎么也不会像古玉那么流畅娴熟。更别说把古玉的那种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第六.慢工出细活,古人雕琢一件玉器,从开料到完工,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雕一件玉器出来可以不计工本。只要能把一件玉器雕琢完美,时间对玉工和玉器的拥有者都不是问题,但是一旦玉器雕琢的不好、出现了问题,那玉工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没有玉工敢糊弄那些王公贵族、皇帝老子,那可真是不想活了,而且,那时候的玉工不是按件计酬的,用不着抢工期。现在的玉雕师不行,工作没有效率就会被饿跑了,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出来的东西多谁赚的钱就多,想做精细活也要算计时间成本能不能和赚的钱成正比。
总之,如果古玉不是精美绝伦,那么漂亮,如果像现在那些仿古玉做的那么粗糙那么丑,几千年来怎么会让那些帝王将相为它痴迷、爱不释手、趋之若鹜呢?早就没有人玩儿了。那些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可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审美上绝对不会有问题。
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时代,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考古学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成立了考古文物相关管理部门,并且制定了保护文物的相关法律,在大学设立了考古专业,培养考古人才。
周口店和殷墟两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曾因战争而中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恢复了发掘,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大量历史遗迹开始了发掘工作,考古热一时间席卷大江南北。
提到新中国的考古工作,就有一个绕不开的人,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古文字学家和古代史研究专家,在考古学上的造诣很深。
建国前后,郭沫若因为在甲骨文研究上的巨大贡献,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由于对历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建国后积极投身于考古热的运动中。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遗址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莫过于皇陵,其中埋藏了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因此,皇陵的发掘成为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古代兴厚葬之风,皇帝作为全国最富有的一个人,他的陵墓中自然埋葬着无数奇珍异宝,价值连城。
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看,皇陵中埋葬的文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历史上的许多谜团,都必须要到皇陵中去寻求答案。
多年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发掘技术又十分落后,国家一直没有开展对皇陵的发掘工作。
1955年,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了两年,国内外局势趋于稳定,国家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而近几年各个高校又培养出一大批考古人才,郭沫若认为,考古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是明史专家,他连同郭沫若以历史探索研究、古为今用教育意义等理由,向中央提出申请,要求发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景泰帝朱祁钰死后被朱祁镇废去帝号,除了这三位以外,其他十三位皇帝全部葬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麓,被称作明十三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座,即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规模最大,被称作十三陵中的祖陵。
郭沫若等人一上来就要挖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可见是踌躇满志,他的主要目的是认为朱棣的陵墓中藏有《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被称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朱棣在位期间的一项重要成就。
《永乐大典》的副本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有传言称,正本藏在朱棣的长陵中,也有人说藏在朱厚熜的永陵中。
郭沫若和吴晗的发掘申请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反对,其中包括文化局局长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鼎。他们认为,当下的发掘手段不够成熟,一旦贸然打开长陵,很可能给陵墓中的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时中央认为,皇陵的发掘对于考古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发掘历史遗址的成功经验,最终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的申请。
很快,吴晗和郭沫若等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一系列准备,开始了对明长陵的勘察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由于明长陵地势复杂,墓道难寻,工作小组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竟然没有找到地宫入口。
无奈之下,工作组又将目光放到了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上,献陵规模较小,可以先积累一点皇陵发掘的经验。
工作组围着献陵又转了大半个月,却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突破口,他们毕竟不是孙殿英,不能直接拿着炸药蛮干。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工作组在一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发现了一个塌陷的洞口,经过调查,发现这竟然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入口。
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十三陵中,他的定陵规模仅次于长陵,因此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既然误打误撞找到了定陵入口,发掘委员会的领导拍板,干脆就发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明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由于工作量太大,发掘委员会从附近农村雇佣了几十名村民,一同参与发掘。
经过长达一年的辛苦工作,他们才成功挖通了定陵地宫。
地宫中放着三口棺椁,分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三人尸体均已腐烂,但骨架保存完好,头发依然保持着柔软。
定陵出土文物多达3000余件,其中包括各种金银珠宝、金丝玉帛、书法绘画等珍品,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其中有600多件明代丝织物,工艺精美,价值极高。
同许多人之前担忧的一样,定陵发掘后对文物的保存和修复工作存在重大失误。
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上当时雇佣的农民工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竟然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直接裸手将文物逐一取出。
由于仓促打开地宫宫门,一些名贵字画和丝织品接触到新鲜空气以后,迅速氧化发黑,甚至碳化成粉末,包括其中最珍贵的万历龙袍。
在发掘以后,由于安置文物的仓库过于简陋,不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许多文物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这些损失都是无可挽回的,许多珍贵文物就此彻底消失在世人眼前。
消息传回中央,许多历史考古学家痛心不已,郭沫若不可避免地背上了骂名。
定陵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事件,作为发掘工作的主导者,郭沫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定陵的发掘成为一场悲剧,但郭沫若却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想要推动对皇陵的发掘工作,他很快又盯上了唐朝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陵墓中必然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据说其中就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
郭沫若向中央提出发掘乾陵的申请,这一次遭到了更加强烈的反对。
党中央通过定陵的悲剧事件,意识到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地保护皇陵中的文物,于是下达了一个全国性的通知,禁止国家所有部门和个人挖掘破坏帝王陵墓。
据说,周总理曾亲口拒绝郭沫若的申请,并提出十年不开皇陵的决定。
郭沫若的愿望落空,他到乾陵考察以后,还留下了一句诗: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
从诗句可以看出,郭沫若对此并不甘心,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打开乾陵地宫。
如今,许多个十年已经过去,国家再也没有组织发掘过皇陵,因为定陵的悲剧实在太过沉痛,需要考古工作者们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
郭沫若因为挖掘了一座定陵,背负骂名至今。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郭沫若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皇陵考古呢?
其实,不只是郭沫若,所有考古学家都对皇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皇陵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里面获取的文物,对于揭开历史谜团有着重要的作用。
哪怕不是考古工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神秘的皇陵也充满好奇,想要一睹各种珍贵典籍的真容,一睹历朝历代皇帝的风采。
之所以这个骂名被郭沫若背下了,只是因为他身在其位,他是中科院院长,是历史研究所所长,是发掘委员会的负责人。
郭沫若是定陵悲剧的罪人,但他对新中国的考古事业也作出了许多不可抹杀的贡献,比如对甲骨文的研究,他在全国首屈一指。
郭沫若的许多研究著作,是我国文物研究学界的经典。
尽管造成了历史悲剧,但郭沫若对于考古的研究从未停止,后来,他又主持了河北满城汉墓、成都凤凰山明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的发掘工作。
有了上一次的沉痛教训,郭沫若年过八旬,依然每一次亲临现场,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这些方面,他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当然,再大的贡献也无法抹去定陵发掘的历史悲剧,时至今日,如何正确发掘并保护历史文物,依旧是考古工作者难以攻克的难题。
同时,哪怕是技术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妥善保护各种珍贵文物,那就要主动挖开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吗?这一样是一个拷问着人们内心的问题!
为什么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都出土于陕西?
记得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看了一部纪录片《青铜王朝》,于是乎在当年国庆节的时候,就跑到了陕西去。
不得不说,国庆节的陕西,真的是人挤人的存在,在兵马俑挤了一天,人挤人的感觉太难受了,就去了我国的青铜器之乡——宝鸡!宝鸡有一个我国最大,也是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里面展示的都是出土于宝鸡一带的青铜器,数量之多,器型种类之丰富,令人惊叹!
过了好几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包括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等禁止出境文物,都是出土于宝鸡境内,且都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出,至于展出的是不是真品就不知道了。
而问题中所提到的毛公鼎等四件国宝,也都出土于青铜器之乡——宝鸡!那么为何宝鸡会有如此之多的青铜器出土呢?其主要原因原因就在于,宝鸡不但历史悠久,更是周秦王朝共同的发祥地!
史籍中所记载的周原,就在今天的宝鸡市岐山县一带,周原是周人的发源地,周王朝的故都就位于这里!
周原是为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虽然,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迁都丰、镐,但周原并没有被遗弃,这一带仍是周王朝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且在武王伐纣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宝鸡一带也分封建立了众多诸侯国,如虢、散、夨,鱼,陈,邰,申等国,因此宝鸡一带先秦时期的墓葬及相关遗址十分丰富!
同时,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东迁的周平王将岐山以西之地分封给秦人,由此,秦人由甘肃礼县一带迁入宝鸡,秦国的故都“陈仓”,“平阳”,“雍”,都在宝鸡境内,此处也成为秦国发源与崛起之地!因此,宝鸡,本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周人和秦人都将这里作为生息之地,所以宝鸡先秦时期的历史遗迹十分丰富,不少地方的人们锄地都能挖出青铜器。
我个人只去过一次宝鸡,也是匆匆忙忙的那种,但宝鸡给我的感觉要比西安好多了,不知为啥,第一眼的感觉,我就觉得宝鸡有一种不一样的风水气息!
好地方,有机会再去好好转转!
考古是干嘛?
考古表示古代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年)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产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曾潜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郑州有哪些值得去的旅游景点?
郑州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到郑州一般来说,以下几个旅游景点必须去,也是首选。
1、中岳嵩山(少林寺、中岳庙等)
嵩山位于登封,是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位居天地之中,西周时期既定为中岳至今。嵩山是古都洛阳的屏障,山峦雄浑,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禅宗和道教圣地,也是宋明理学的中心,嵩阳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嵩山可谓是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全国仅见。
同时嵩山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嵩山景区多项历史建筑(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嵩山五乳峰下,始建于北魏,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名闻世界的少林武术发源于此。
少林寺现为国家5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岳庙:
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
中岳庙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共有7进11层建筑组成,庙中宫殿、楼阁林立,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嵩山其他主演景点还有:嵩阳书院、嵩岳寺、永泰寺、观星台等。
2、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又称河洛康家,位于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位居,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首。
康百万庄园集农商官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组成,占地240多亩。整个庄园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兼具南北园林特色,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康百万家族先后兴盛13代,因此康百万庄园也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
3、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出生和建都的地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遗产地。
黄帝故里主要有:中华姓氏广场、轩辕庙、拜祖广场、轩辕丘个黄帝纪念馆组成。
4、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一般称为宋陵,位于巩义市,是北宋帝后和皇亲贵胄以及明将勋臣墓的统称,是我国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
宋陵共葬有7个皇帝陵,22个皇后陵以及宋太祖父亲的永安陵,合称“七帝八陵”。围绕帝后陵寝还有皇家宗室墓和名将勋臣墓多达千座,其中包括包拯、寇准等名臣。宋陵总占地面积达156平方公里,是一座浩瀚的大宋历史博物馆。
其中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永昭陵已经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恢复地面建筑,整个永昭陵庭台、楼观高耸,松柏茂盛,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再现了大宋皇陵的威严和皇家风范。
4、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二七广场,是纪念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的纪念性建筑。
二七纪念塔是仿古双身并联式塔身,同高63米,14层,雄伟壮观,2006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俗语说“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来郑州”。
5、北魏石窟
北魏石窟位于巩义市,是北魏三大皇家石窟(云岗、龙门、巩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义石窟现存洞窟五个,摩崖造像3尊,佛像7743尊。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仅存,被称为海内孤品。“帝后礼佛图”以高浮雕的技法再现了北魏帝后参拜礼佛的宏大历史场景,历史文物价值级高,是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的罕见杰作。
巩义石窟的飞天,号称世界佛教雕刻史上最美的飞天,形态飘逸,婀娜多姿,在云纹的衬托下,恍若仙境。
6、黄河风景区
黄河风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北,南依岳山,北邻黄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在此可以欣赏黄河的博大、庄丽、宏伟和优美,市黄河游的龙头景区。
黄河游览区主要景点有:炎黄二帝巨型塑像、黄河母亲像、五龙峰、岳山寺等
郑州的景区实在太多,诸如河南博物院、青龙山慈云寺、长寿山、楚河汉界、伏羲大峡谷等等。但是无疑以上七个景点是最能代表郑州历史厚重、人文璀璨的景区个景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