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场地摊文房,宣纸做的扇子容易保存吗?

成扇收藏者不多,存放不易是原因之一,存世珍品佳品数目太少亦是原因。

大多数团扇书画都被装裱成条幅册页等。所以一般说成扇即指折扇,说团扇即指团扇裱片。团扇书画裱片的收藏与折扇书画无异。无论是团扇折扇,裱成扇片之后,保养方法就与一般书画大同小异。

扇面册页镜片一经装裱,只要小心呵护,一般状况即能稳定,可以长久保存。条幅卷起时扇面状态仍会缓慢恶化,挂出时更易受损,但比成扇的保持容易多了。扇面亦珍重旧裱,特别是册页镜片。扇股的大骨外侧有划损或污渍,扇钉开裂缺损或重换,大骨弹性减退,收拢时夹持扇面力量不足,这些本来只是扇骨品相之小疵,但是,如果扇面以及其上书画完整如新,则此等小疵也如眼中之灰尘难以容忍。

尽管如此,大多数藏家还是不愿轻易替换扇骨,以保持可贵的“原装货”。特别是扇骨有工有款,其上款与扇面书画上款一致,则更加要珍惜其完整性。成扇比一般字画更重成品相。折扇打开收拢易于损伤扇面。疲软老熟的扇面,特别是扇面下口开裂,常使藏家不舍得拿出来观赏,失去了收藏的意义。

古玩市场地摊文房

中国哪里的文玩气息比较深厚?

文玩,顾名思义是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器玩。明清以来文房用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与”笔、墨、纸、砚“相配套的各种文具,主要有笔架、笔洗、墨床、砚滴、镇纸、印盒、印章等等。这些文具造型各异,雕琢精细,可用可赏,使之成为文房里、书案上陈设的工艺美术品,所以又被人们称作文玩。

提起文玩,要说不知道潘家园,会被笑掉大牙的。周末的潘家园是文玩爱好者们的乐园,不论严寒酷署都会按时到潘家园”点卯“。潘家园位于北京三环路的东南角,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也是国内著名的文玩市场。此外,还有位于北京西城区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古文化街“,这里是古玩字画、金石陶瓷、文房四宝、古籍碑帖、文物锦盒等等的工艺品的全国最大的集散地。

除此之处,德胜门真武庙钱币市场、报国寺文化市场、华威桥古玩城、劲松路古玩市场等,都是全国有名的古玩商城,古玩爱好者们的家园。

说到文玩气息,距北京不到2小时车程的天津文玩气息久负盛名;还有被誉为”花园城市“的苏州,以及上海、重庆等地文玩气息都是甚浓的地方。对文玩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的话,不妨也去转转。

本文参考了许多详细资料,望有兴趣的朋友喜欢,谢谢

请问老师们价值多少钱?

我是默默,我来回答。

感谢邀请

首先,您这个玉版是有出处的。这个可以很明确的跟您讲讲。如果您觉得很有用处,

请关注默默谈文房,咱们一起探讨收藏的知识

这块古玉板,其形制和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古玉版,一致。

那么,什么是凌家滩呢?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玉兔,新石器时代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遗址发现的红陶块是经过800—10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质地坚硬,至今我们仍很难将其砸碎。中国古建筑协会会长杨鸿勋先生认定:红陶块属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建筑材料,凌家滩的红陶块应是中国人类建筑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现今我们所用各类砖的祖先。

玉双连环,新石器时代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古井发现于红陶块遗迹中,该井井壁上半部系用红陶块圈成的,直径为1米、深3.8米。井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凌家滩的先民们此时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因为他们已知道饮用干净卫生井水了,但从井底仅有少数陶片的现象以及井的位置来看,它应不属于一般人都能使用的水井,而是最高权力者使用的,或有重要的祭祀活动时才使用的“圣水”井。该井使用人工建筑材料和垒建技术,为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实例。

玉璜, 新石器时代,

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

而其中最为让人震惊的正是一块古玉版

八卦图版,凌家滩遗址出土

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版,这是凌家滩出土玉器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是“始作八卦”者。《太平寰宇记》记载“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伏羲作八卦和龟有一定的关联。而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玉版则以实物印证了这种关联的存在。这件玉龟和玉牌是叠压一起同时出土的,说明这两件玉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应为占卜工具。更令人称道的是,此二器物在出土时,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和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元龟衔符”(《黄帝出军诀》)、“元龟负书出”(《尚书中侯》)、“大龟负图”(《龙龟河图》)如出一辙。

从出土的玉器看,凌家滩玉器的选料、设计、磨制、钻孔、雕刻、抛光等工艺技术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其中有不少玉器经过测试,其硬度都达到或超过7°,有的孔眼直径只有0.15毫米,而且所有的钻孔的磨擦痕都十分规整、平行,而不是交错的乱痕。显然,考古界从前普遍认为竹管钻或骨头钻孔,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在50倍的显微镜下,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管钻时的玉芯至今尚留在孔内,经测量,该玉芯的直径只有0.15毫米,由此推断:当时钻这个玉芯的管钻直径加水和琢玉砂在一起,最大直径不超过0.17毫米,比人的头发还细。

据上古传说,《周易》和《洪范》来源于河图、洛书。传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夏禹时,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玉版图形中的四方和八方,正与以上四象和八卦的概念相合。四象和八卦,在季节概念上,就相当于农历的四时八节。玉版图形表现的有可能是远古的洛书和最早的八卦。

玉版上的圆形就是一个例证。玉版上的大圆和小圆,特别是小圆的左边弧度很不规整。古凌家滩人为什么不把它画圆呢?按照古凌家滩人琢玉的技术,琢一个圆很容易。带着这个问题我观察了凌家滩的日出日落,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凌家滩,春夏秋冬,日出时太阳都显得很圆,日落的时候,刚开始,太阳也显得非常圆,但逐渐往下落,太阳就像玉版上的小圆一样不那么规整了。多次观察证明玉版上的大圆小圆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太阳一天的运行。

除了玉版上复杂的纹饰,一同出土的玉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件玉龟为什么会分为上下龟甲,这其中应该还有一些我们所认识不到的问题在里头。除了1987年我们发掘的编号为4的大墓,2007年发掘的编号为23的大墓中,还出土了三件玉龟,更重要的是,与玉龟一起出土的还有“玉签”。玉签上还有两道刻痕。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发现玉签上面有刻画符号的标志,应是作为占卜使用的。

好了,说回您的这块古玉,如果它为真,那就很麻烦了,因为这是国家的一级文物,而其出土的方式也只能是以盗墓的形式出现在世间。不论,您以什么方法收藏了他,国家一级文物的头衔,将使它很难流通。建议和当地的文物部门以及博物馆联系了。

但是更大的可能他是一个赝品,不论是从材质还是雕工,都和那个时代的工艺相去甚远。所以,可以放心的收藏、

好了再次感谢朋友们的聆听、

我是默默谈文房。关注收藏,关注传统文化。

鸡距笔和普通毛笔有何区别?

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显然,以鸡距名笔乃是形容其笔锋粗短犀利。相对于汉魏的制笔,鸡距笔的确为一种进步。那么,鸡距笔制作方法及特点如何?在毛笔发展史上,鸡距笔处于何种阶段?鸡距笔的来龙去脉如何?

一、“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由于毛笔不易保存,唐宋的毛笔实物极少。幸运的是,在日本的正仓院还珍藏有唐笔十七枝及天平笔数枝。十七枝唐笔中可能有些是日本仿制的,但大体可以观察到鸡距笔的形制与特点。天平笔的制作原理大体与唐笔相仿。据民国学者傅芸子的亲身考察记载:

先观中棚,所陈多文房用具,笔凡十七枝,不似今制,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前于西陲发见的居延笔亦异,毛颖短促,有残存者有不存者,其形余意即白香山所称之“鸡距笔”,盖其锋亦恰短如鸡距也。毫内近根处裹以麻纸,尤见古制,马叔平君曾谓天平笔之制法即本于《笔经》,固以引人注意,惜未言及此十七枝唐式笔也。……此十七枝唐笔,来源莫明,就中当亦有日本仿造者。以外尚有“天平宝物笔”则纯为日本制品,斑竹管,甚长,长至五十六厘六,有节无节,上有刻识“文治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开眼法皇用之天平笔”。【2】

据上文的描述可知,鸡距笔的形制短促如鸡距,与汉代的居延笔简单形制明显有别。制作时先以麻纸裹笔柱,再加披毛,然后深深地纳入管中,管外的笔头很短。再看天平笔。天平为日本年号,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至天宝八年。天平时期为我国文化输入日本极盛之时,因此毛笔多为唐制。正仓院所藏天平宝物笔,其一,笔头直径一点一厘米左右,出锋一点五厘米左右。其二,笔头直径一点六厘米左右,出锋二点八厘米左右,外缠麻纸。相比较而言,战国及秦代出土的毛笔直径多为零点五厘米左右,笔径要小得多。据马衡记载:

天平时代为我国文物输入日本繁盛之时。正仓院所藏古物,多为唐制,故天平笔之制作,与王羲之《笔经》所记类多相合。……此天平笔被毫已脱,惟存其柱,根柱有物裹之,约占笔头之长五分之三,疑即麻纸也。【3】

马衡的记载与正仓院的实物相一致。天平笔主要模仿鸡距笔制法,与《笔经》所载相合。笔柱被麻纸缠了五分之三,使得锋尖与根部反差极大,锋尖硬挺而锐利,笔根粗壮而短促,类似于鸡距。为了容纳笔柱,笔管直径更加粗壮。又从吐鲁番古墓出土的毛笔看,笔杆粗,笔头尖,呈短锋型,其笔头形制与鸡距笔极为相似。

二、“以麻纸裹柱根,欲其体实,得水不胀”

在毛笔发展史上,为了便捷与实用的需要,人们常常不断地改善毛笔的形制。鸡距笔所用的缠纸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缠纸法指用纸或绢裹笔柱的制笔法,目的在于固定笔根,塑造笔形及更换笔头。缠纸法究竟创制于什么时候?一九九三年六月,江苏省江宁县下坊村的一座东晋砖室墓中发现了一件毛笔。据考古人员描述,墓主为上层文职人员,此笔仅见笔头。两端均见笔锋,中以宽二点五厘米丝帛束紧,长十点二厘米、中宽一点四厘米。【7】此笔头以宽二点五厘米丝帛束紧笔柱,直至根部,这便是缠纸法的实物证据。据笔者观察,未被裹住的笔锋部分约二厘米,中间被丝绢缠住的部分近五厘米,剩余部分由于图片模糊,待考。故可知,缠纸法出现应该不晚于东晋。丝帛块缠绕的作用主要在于固根塑形,并且控制墨量防止笔尖臃肿而影响用笔。考古人员称两端均见笔锋,这种形制令人难于理解。或可以推测理解为,宋以前毛笔尚未大规模生产,加之原料耐用及使用频率等问题,更换笔头的现象很普遍。中间束帛主要作用在于方便更换,一笔两用之功,一如行囊笔。其构造不过用帛连接捆扎两个笔头而已,在当时应当比较常见。如前所述,正仓院藏的唐笔笔柱都裹以麻纸。【8】日本天平笔以麻纸裹根柱的五分之三,【9】露出的锋尖短而利。根据以上晋唐毛笔实物,我们可以判定缠纸法应该为唐代的主要制笔法。现今奈良尚有仿制天平笔遗法的笔坊,柱根裹麻纸数十重,纸的体积几倍于柱毫。可补一证据。

东晋砖室墓发现的毛笔头(15)作为旁证的文献资料不少。如《笔经》【10】称以麻纸裹柱根,然后用优质的紫毫薄薄披盖在柱上,完全覆盖笔柱,然后纳入笔杆。李阳冰《笔法诀》称: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心、散卓等即各从人所好。用作之法,匠须良哲,物料精详。【11】纸绢心即缠纸法,它与散卓法并举,表明均为两种重要的制笔法。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来唐,两年后带回了一批唐朝的毛笔及制作技术。据空海献给日本皇帝的《狸毛笔表》称:狸毛笔四管……昨日进止,且教笔生坂井名清川造得奉进。空海于海西所听见如此,其中大小、长短、强柔、齐尖者,随字势粗细,总取舍而已。简毛之法,缠纸之要,深墨藏用,并家传授。讫空海自家试看新作者,不减唐家。【12】唐人传授给空海的毛笔技术主要包括挑选毛料以及缠纸法。据空海所载,文中未提及散卓法等其他方法,可见,缠纸法当为唐代制笔最普通的方法。

就毛笔本身的制作工艺而言,毛笔的形制及技术经历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而晋唐则为发展的一个成长阶段。缠纸法可以固定笔根,主要在于塑形。【13】正如(传)王羲之《笔经》所云:“以麻纸裹柱根,欲其体实,得水不胀。”【14】在无心散卓法创制以前,由于原料限制及工具简单,为了合理塑造出毛笔的圆锥形体,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在的手段来弥补笔根的厚度。于是,缠纸法应运而生。客观的需求也是促使缠纸法产生的重要条件。唐代雕版印刷术尚不发达,书籍主要依靠抄写来传播。加之,唐代科举制度将书法列为考试科目,对楷法要求颇高。这些实用的需要自然对毛笔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其一,由于抄写量巨大,笔锋容易磨损,毛笔的更换频率很高。为了节约成本,人们自然选择了换笔头不换笔管的“退笔法”。【15】换笔头则要求笔头易拔易插,因此不能用漆等黏性物固定笔根。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不用黏性物的条件下固定笔根?于是,人们选择了用麻纸或丝绢裹住笔根深深地插入笔管以便固定笔头。其二,为了省力与快捷。唐代尚无高桌椅,人们多席地而坐。抄书时,手往往完全处于悬空状况,为了对付超常的工作量,迫切要求笔头硬劲而有弹力以便省力。因此,麻纸通常把笔柱的大部分裹住,而仅仅保留很少的笔尖部分书写。而且,与以前的制笔法相比,被数十重麻纸裹住后,毛笔的蓄墨量有所增加,书写的时间增长,书写效率有所提高。其三,笔头硬劲还在于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有力的楷书,以便书写的精美与工整。《笔经》称裹麻纸目的在于“欲其体实,得水不胀”。【16】意即便于笔头牢牢固定在笔管里,并且利用麻纸或丝帛较强的吸附功能吸收笔端多余的水分,既控制了墨水的快速下洩,又防止了毛笔的臃胀而失去弹性,更利于书写。【17】

三、“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由于有心笔采用缠纸绢的制作方法,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笔心缠纸导致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不灵便。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18】因此,唐以前的书风多具有有心笔的痕迹与影响,而这是唐以后散卓笔无法表现出来的。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熙宁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19】可见,有心笔逐渐被无心笔代替的现象。从晋唐书法墨迹的分析,可以推知有心笔短而硬的特点。结合正仓院的有心笔实物分析,由于缠纸裹得紧,尽管吸墨量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与宋以后的散卓笔有差距。据此,可以推知,有心笔是一种吸墨不多,转侧不太灵便的劲毫笔,其优点在于解决了硬挺的兔毫原料偏锋及腰软问题。晋人王珣《伯远帖》可能为这种毛笔所书。徐邦达认为《伯远帖》的笔触特点为“后世书中所没有见过的,是最为特异的了”【20】,尤其是他认为“折笔处往往提起再下”【21】的动作分析很是妥帖。从隋智永的《真草千文》的墨迹分析,楷书部分有些捺画以及钩画顿笔处有贼毫冒出;草书部分墨少行笔时常常出现笔画开叉的现象,也是由于短锋缠纸硬毫形制特点所造成。“唐代《祭侄文稿》、《张好好诗》、怀素《苦笋帖》等,大都是使用一种坚硬而看来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22】《祭侄文稿》最为典型,尤其在重顿收笔处多有破锋开叉的现象,在后文将有分析。《张好好诗》用制作精细的熟麻纸,笔法厚重而硬劲,颇多叉笔,枯笔收锋时多为散锋,当为硬毫短锋笔所书。这是唐代用笔以及用纸的时代共性特点。有心笔在使用到其缠纸处时,即达到物理极限,其墨迹与现代笔用到笔根的效果差不多,原因在于笔根处勉强靠动物毛表面在纸张上摩擦出笔体内墨液,所形成墨迹效果往往开叉、枯涩。“唐人万岁通天摹《王氏一门法书》中好多粗肥的字,还表现出开叉的笔划,就是因为诸王书原迹用硬笔又吸水不多的缘故,如果用无心软笔,定然不致如此(其中晋与唐也还有一些不同处)。这显然和宋中叶以来米芾等人写得丰满、肥润、圆熟的书法,如米芾书《复官帖》所用的较软的笔是大不一样的。”【23】徐邦达还依照有心笔的特点断定《大道》、《中秋》等墨迹应为后人的临摹本,而不是晋代短锋硬毫笔的笔法特点。这两件墨迹笔柔润、婉转,笔头吸墨较多,毛笔重按书写时不开叉,应该为米芾的临本。由此可见,工具的特点以及性能对于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影响。由晋唐墨迹有心笔笔触的分析对于我们鉴定书法的断代以及理解临摹晋唐时期的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哪些古玩藏品值得收藏?

国外叫中国就是瓷器,所以最值得收藏的当然是瓷器了,主要明清精品和官窑最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