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古董古玩中心,中国有哪些古都?

中国十大古都 - 西安

南平古董古玩中心

西安,古名长安, 陕西省的省会,中国首批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都之首,与 罗马、雅典、 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位于陕西 关中平原的 渭河南岸。背依 秦岭,面向秦川。 西安,是著名的 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和终点。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也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西周(公元前1134年)时起,直到唐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亦有17朝之说),历经2000余年。在中国六大古都中,西安的历史最为悠久。1982年成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公元前202年, 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 汉城)建立西汉王朝。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 王莽正式称帝,改都城长安为“ 常安”。明 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代称之的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西安是历史古都,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从 周至唐,先后称之为周、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近1100年。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 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 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陕西、 四川行省、行中书省;后改为 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明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 众多著名的 历史人物和事件在这里活跃和发生, 秦皇汉武,隋文唐宗,白起王翦、 张良萧何、韩信班超、 卫青去病、擒虎万岁、 李靖仁贵;秦扫 六合、汉击匈奴、柱国执政、 玄武之变、贞观之治、 武曌女皇、开元盛世、 西安事变……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非常悠久,历史文化的沉积非常厚重,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概括为关中十大怪。源于 西安碑林中一块清代碑石的关中八景,又称 长安八景,纪录了八处 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

中国十大古都 - 南京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 长江不仅孕育了 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 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写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南京,别称 金陵、 江宁,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之一,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苏省省会。另依据中华民国的相关法律,南京至今仍为中华民国之正式首都, 台北为临时首都。 南京自古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 扬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业经济中心。南京是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有着丰富的 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东郊 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 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 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南京既被称为 六朝古都,又被称为十朝都会。

中国十大古都 - 北京

北京,中国西周时成为 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 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中国皇帝 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 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7余年的建都史。自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 军事和商业重镇, 名称先后称为 蓟城、 燕都、 燕京、 涿郡、 幽州、 南京、中都、 大都、 京师、 顺天府、 北平、北京等。

中国十大古都 - 洛阳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 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邙山古墓群与天子驾六震惊世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 神都”的城市。洛阳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以洛阳为中心的 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 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 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仅次于首都长安的大都市,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 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东方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 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 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 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 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 断代史《汉书》, 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 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 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南方文化的源头,海外华人子孙心目中的圣地。

中国十大古都 - 开封

开封,简称汴,现为 河南省省辖市,是我国 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 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 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 中原地区的重要 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 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 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 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城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

中国十大古都 - 杭州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 钱塘江下游北岸, 京杭大运河南端。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辖 上城、下城、拱墅、 江干、西湖、 滨江、萧山、 余杭8个区, 临安、富阳、 建德3个县级市,桐庐、 淳安2个县。以香樟为市树,桂花为市花。 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 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宋代大文豪 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拥有三面 云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自然风光情系天下众生。 有着2200年的悠久历史的杭州还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 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或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尤以 灵隐寺、六和塔、 飞来峰、岳王庙、西泠印社、 龙井、虎跑泉等最为著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中国十大古都 - 安阳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 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 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 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安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52年11月 毛**视察安阳,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1956年9月 郭沫若先生留下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诗句。****也于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两次视察安阳,并亲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中国十大古都 - 郑州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偎依在黄河南岸,崇山峻岭之东,与七朝古都开封和 九朝古都洛阳东西相临,是我国第 八大古都,东南面向 黄淮平原,位于东经112°42'~114°14'和北纬34°16'分~34°58'之间,属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640毫米。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 716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424.1万人, 乡村人口297.1万人。 非农业人口257.6万人。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 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 开放城市和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古都 - 大同

大同有2300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远在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许家窑人就在大同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大同自古就为北方少数所占两晋南北朝之际是我国北方各民族大动乱、大迁移的年代。此时的大同,却因此而繁荣昌盛起来。春秋时期以为代国南郡,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该部原先生活在长城以北,后来逐步向长城以南发展,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王圭)定都平城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此时大同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和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五代,辽、金、时期大同开始称作云州,并成为辽,金,元初西京(陪都)。这时的大同已成为我国北方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城市。也给我们留下了重多文物。

中国十大古都 - 咸阳

咸阳市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 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为中国第一帝都。位于 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咸阳。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下辖秦都、渭城、 杨陵三区、 兴平市和 泾阳、 永寿、 乾县、 礼泉、 三原、 武功、 淳化、 旬邑、 彬县、 长武10个县。是中国甲级 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 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 中国魅力城市。

能否用三个字说明你是哪个市的?

吃椰子

想到海南,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浮上脑海,“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使我对海南充满了热切的憧憬,浩渺海天中的明珠,我将有幸靠近你,欣赏你,走近你,融入你,你将展示给我一个怎样的奇丽面容……

踏入海南,心情如同这里的景色,一下子澄碧无痕、豁然开朗。纤尘不染的街道,青翠欲滴的树木,花儿吐娇献媚,碧空如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来到海南,最神往的地方当然应该是天涯海角景区了。进入景区,一棵椰子树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它的树干与地面倾为30度角,枝叶垂直向上伸展,好像门口的迎宾使者,做出“欢迎”的手势。站在沙滩上放眼远望,海天一色,波涛浩渺,海岸边,巨石突兀,石经千百年洗刷,圆滑而光洁,难道这就是梦想中的天涯海角石吗?不对,这是景区中众多石堆中的一堆,但将其取景入像,却与海、天、椰树、沙滩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不论如何取景,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热带风情画卷。天涯海角石不在此,景色再美,也不能逗留太长。沿着景区的林荫小道缓缓而行,享受着海风带来的清凉,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谓一步一景,我十分慨叹“南天一柱”的高大雄伟,也十分惊叹“天涯一棵树”的“绝境逢生处”的顽强无畏,更惊诧潺潺流水处处声,白云椰风送柔情的浪漫意境,但心中还是迫切希望走近天涯海角石,亲眼目睹其芳容。蓦然,眼前展现一片宽阔的沙滩,两块巨石巍峨耸立,红色的“天涯”二字分外醒目。“天涯”两字为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所题,铭刻在一块高约10米的巨石上(岩石下方有郭沫若咏“天涯海角”的三首诗题刻)。但寻找“海角”石颇费周折,须绕过“天涯”石,沿着两块巨石中间的缝隙,到了尽头,再跳上一块浸入海中的石头,顺着游客指点的方向,才在另一块巨石的一角看到“海角”二字。不知为什么,“海角”二字如此之小,是暗示“天涯”易寻,“海角”难觅吗?“天涯海角”是爱情的栖息地。看着身边成双结对的人们,年老的、年少的,脸上荡漾着甜蜜。他们是故地重游,在找寻过去的岁月,还是相伴于此,誓结同心。这些都不得而知。其实,每一个美丽的背后,却往往承载着过多的悲哀。天涯海角也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分别来自两个世仇的家族,双双发誓不管到天涯海角也要永远在一起。在其族人的追赶下,被迫双双逃到此地。而此时双人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视相对,后人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现在,“天涯海角”不仅仅是一处景点,更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慰藉。正如石刻上赵朴初所题诗句:“不知何处有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为爱晚霞餐海角,不辞坐占白欧沙”。真心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所有相爱的人都能爱到天荒地老,爱到天涯海角。

落地海口,一股股暖流扑面而来。晴和的天空,只有丝丝白云飘荡。走在榕树下,椰林里,热情的主人家滔滔不绝地介绍海南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海南岛为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海南省的主岛。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对,东北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20公里,是海南岛和中国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海南是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全国第二大岛。岛上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海南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我向往那里尉蓝的大海,我向往那里的蓝天白云,我喜欢光着脚丫在洁净的沙滩上奔跑,我喜欢那里的椰风海韵,我喜欢那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喜欢那深山林场中纯朴的山民。虽然去过中国许多地方的海,虽然对海早已没有了那种新奇,那分狂热,但是想近距离亲近海南的大海却是我多年的梦想!

这里没有春暖花开、细雨绵绵的含蓄,也没有秋风瑟瑟、落叶飘零的悲壮,更没有冬寒料峭、白雪皑皑的苍凉。四季如夏、鲜花常盛是她的风韵,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是她的内涵——这就是海南,一个地处中国最南端、四面环海的人间仙境。

大红袍茶叶能久留吗?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又叫青茶,区域上属中国闽北乌龙,出产于福建省南平市管辖下武夷山市,在武夷山又称岩茶(专指核心产区范围内的),为四大名丛之首(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因其从来产量稀少又加之不同版本的历史文化典故称名于世,加上三丛六株人们对此茶充满敬重而同时充满怀疑,实际上现在的大红袍都经过科技人士无性繁育,和母本没有大的差别,"岩骨花香"是其特点。由于大红袍茶加工工艺繁琐复杂,核心区产量不大,价格反正不便宜。加工过程使用传统工艺炭火烘培,成品含水量低,造成此茶又耐放(保管得当)又容易吸潮(又叫返青)。还得回归到工艺造就此茶不怕放,尽管包装上保质期三年,实际上武夷山人对有年份的好茶钟爱有加,一般人就不要跟风了不熟悉会上当的,在保质期内喝掉就好,练到个人真正懂茶熟悉茶喝喝老茶也挺好的,别心疼钱哟!

最后总结,个人不熟悉此茶性能的不要久留,懂茶的久留过程即使返青吸潮可以处理!

宋朝和汉朝比哪个强大?

从军事、财政、文化和民生这几方面做比较的话,在军事上,无疑是汉朝更强大;在文化方面,汉朝和宋朝各有千秋;其他方面,宋朝则更胜一筹。

军事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有29位皇帝,享国405年。

在汉初,军事装备仍然以青铜兵器装备为主,武器的质量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在接下来不到一百年时间里,我国就完成了一次军事装备上的“大跃进”:铜铁时代的更替。由此,又把汉剑发展成了超过140厘米空前的长度。

汉军对外作战往往主动出击,汉军利用武器上的优势,采取和守城相似的战术。作战时,结车为营,布置大量弓弩手进行密集攒射,同时将弓弩手和装备各类长短兵器与盾牌的士兵进行阵势上的排列,互为依靠,大军列阵前行,弓弩密集杀伤,遏制骑兵突击,步骑协调,进行阵斩和追杀。这种以弩手为核心、步骑协调的军阵战术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

在汉朝对外一系列作战中,汉朝的武器优势与军事科技对汉军强悍的战斗力所带来的巨大保障,使得汉军所向披靡,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胜利。

在汉代,意义重大的战役有以下这些:

1,白登之战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匈奴冒顿单于以优势骑兵包围刘邦军于白登山(今山西阳高东南大白登镇。一说在今大同市东北)的作战。

2,马邑之战

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刘彻在马邑(今山西朔县)设伏击匈奴未遂的军事行动。马邑伏击虽未成功,却揭开了西汉反击匈奴作战的序幕。

3,漠南之战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拉开了汉朝大破胡虏的序幕。汉武帝有一个卫青已经让匈奴人退避三舍了,此次漠南之战,又有一颗将星在西汉升起,此后冠军侯霍去病将是匈奴人的噩梦。

4,河西之战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对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匈奴进行的两次纵深突袭作战。此战,西汉采取大骑兵集团大纵深迂回,远程奔袭、连续突击等战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歼灭性打击。

5,漠北之战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主力在大漠以北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此战中,虽然双方投入的兵力不多,但它在汉匈战争史上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汉收复了战略要地河南及秦蒙恬所筑长城,使得汉朝的北部边防线更往北推移辛黄河沿岸,为长安增添了一道屏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有18位皇帝,享国319年。

宋太祖是马背上打的天下,所以在宋太祖时期文臣和武臣地位相当,且政治攻略一直是采取“进取”的方式。但是到了宋太宗时期,已经成功收复了吴越、泉漳两地,并靠武力实现了基本统一。当时的军事策略已经从“进取”渐渐转移到了“内缩”。也因此,宋朝虽然有为遏制游牧骑兵而研制强弩等远射武器,打赢了70%的战役,也有过白马岭之战、满城、雁门之战以及唐河之战这些全胜的战役,但在宋朝落幕时,终究落得个“军事羸弱”的名声。

这是因为,到了宋真宗时期以及之后的皇帝,他们本是机具文学风采,所以他们更欣赏文臣,却忽视了文臣的人品道德,导致奸臣当道、官场腐败。他们认为只需守住上一辈打下来的江山即可,所以出台了以下几方面的治国策略,致使军事力量越来越羸弱:

1,重文抑武、以文治国。武将地位下降,难以发挥能力。

再加上统治者缺少魄力,没有宏观的政治格局,更加导致宋朝的衰弱。在宋徽宗时期联金抗辽时,本来拥有明显的优势,宋军却没有成功,也致使金军叛变,反过来攻打宋军。由于宋朝统治者一直打压主战官员,因此失去了最佳反抗时期。

尽管后来有岳家军一路冲锋陷阵,眼看就要收复故地,宋朝统治者却因一己私心,以十二道“金字牌”责令岳飞班师回朝,再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

2,军队体制异化,采取兵将分离制度:宋朝的将领没有独立作战的权利,极大地抑制了武将的作战能力。

3,“募兵制”导致兵员素质不高。

《国史大纲》中记载:“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禀之终身,实际既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

北宋服役实行的是终身制,但士兵真正能对国家做出贡献的时间,其实也就十几年而已,其余时间都靠国家养着。而宋朝军队的主要来源又是这四种途径:

“或募士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吏给役”

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士兵人员混杂,多是一些穷途末路、穷凶极恶之人,家境良好的男丁是不会去当兵的,这也增加了军队的管理难度,导致军队战斗力十分低弱。

这种制度的产生,造成了北宋士兵易招难退的局面。军队人数庞大但战斗力低下。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也给战争带来了隐患。

4,养马场地和重要防御地点的丢失,导致宋朝失去了军事主动权。

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占领,这也意味着宋朝失去了第一道天然屏障,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便得依靠骑兵,但是中原已经丧失了战马的供养地。也使辽国拥有了长城内的各种农业资源,从而使宋朝对抗辽军时处于劣势,宋朝最后才会从经济大国走向衰落。

如果单单从军事技术和储备方面来看,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汉朝时期相差的并不是很多。之所以宋朝会出现越来越衰败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于统治者的格局和性格。

经济

汉朝:

汉朝经济表现为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和贸易和中央集权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该时期,货币的铸造水平和流通速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奠定了稳定的货币体系基础。丝绸之路也促进了汉朝和亚欧各国的贸易和贡品往来,许多商品是中国古人之前闻所未闻的。

汉朝初期,农民大部分是自给自足式的,但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商业交换,交换的对象是坐拥大片粮田的富裕地主。汉代的土地所有制与秦代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

农业方面,从西汉开始,铁制农具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东汉初期,出现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农业生产效率 。著名的农书有《泛胜之书》,里面提到的相关技术,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

手工业方面,西汉前期的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 。到了东汉光武帝在位时,冶铁业改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 。东汉前期时,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巴蜀地区 。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代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

商业上,西汉初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过由于实施黄老政策,对于商人的影响不大 。到了东汉,政府并未制定限制商人获利的法令,所以商业发展一向顺利,但也造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加深经济矛盾,东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衰亡 。

西汉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币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币制的混乱。到东汉初期,王莽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两汉的商业都会的分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商业活动以黄河流域为主,淮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又次之。汉代的国际交通,西北通西域、西南通海上诸国及印度、东北通日本,其中以前两者最重要。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北宋的年收入一亿六千贯,当时的GDP占世界的80%。就连半壁河山的南宋年收入也有一亿贯,分别是明朝的10倍和六倍。而清朝是在拥有了近代工业以后政府收入才与北宋持平。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在农业方面,生产技术以及推广有着很大的发展。不仅修筑长堤,还扩大耕地面积、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茶树等经济作物,获得丰收。

在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个空前的成就。造纸、印刷、制茶以及火器制造等业,也都相当发达。

在矿冶方面,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突出表现在开采冶炼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南宋时期,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那时还普遍制造车船:车船装有轮子,用脚踏轮,激水而行。

北宋时,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南宋时,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著名的官营织锦院,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北宋时期,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经有所松弛。

随着纸币的出现,给贸易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宋代的商业高度发达,就连佛门也不例外。因战争关系,宋朝的西北陆路交通时断时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赖东南海路交通。

从以上几方面看,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已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点。

不难看出,宋朝和汉朝相比,它的商业贸易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的平均收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

文化

汉朝:

汉朝文化又称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汉朝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1,在文学方面,汉朝的著作以赋著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有《甘泉》《羽猎》;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

2,诗歌: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3,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书·乐志》和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代文人诗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南朝梁萧统《文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中。逯钦立辑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4,楚歌:与汉乐府民歌比较,汉代文人写诗的很少。西汉文人诗主要有以刘邦《大风歌》为代表的楚歌,传统典雅的四言诗以韦孟《讽谏诗》等为代表。直到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才开始出现。班固的《咏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诗。 其后文人五言诗如雨后春笋,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其中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诗中所抒发的大都是他们失志伤时、离愁别怨及人生无常的忧愤情绪,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给予极高的评价。

5,散文: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汉初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思想敏锐、直言时弊、文采飞扬。后期至东汉的散文虽有骈偶化发展的倾向,但能够保存汉初关注现实,指摘时弊的文风。

6,史书:

《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伟大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叙历史的著作。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它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 。

宋朝: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

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创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景德镇瓷器的高度繁荣,与唐朝不同,一般的官员都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喜爱字画,善于诗词,收藏古董。一般百姓钟爱戏曲,酒家林立菜式繁多,市场上充斥着各类衣服鞋物。

宋朝文化空前进步,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

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

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

在宋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宋词”也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标杆形象。

相比之下,从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汉朝文化和宋朝文化都各有千秋。

民生:廉租房制度

汉朝: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将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其后,改革币制、官制,规定盐铁官营,山川河流收归国有。

王莽还曾实行廉租房政策,供贫民居住。

王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社会改革家,但他的措施虽然对农民有利,却得罪了皇宫贵族、地主等人的利益,以至于皇宫贵族和地主联合一来反抗他的措施,出现了许多的贵族反抗起义。因而,他的政权存在16年就结束了。

宋朝:

在宋朝,虽然房价很高,但朝廷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保障臣民正常生活,稳定社会,便实行了“廉租房”制度:

由工部负责,用国库拨款修建大量官房,再廉价向臣民出租,而管理工作(招赁、收租和维修等)则由"店宅务"专司负责。这种做法起始于京城,之后陆续推广到各州县,并一直延续到南宋。

大宋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不仅在正常年景下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在灾荒时节还减免房租。

宋英宗治平年间下诏:"州县长吏遇大雨雪,蠲僦舍钱三日,岁毋过九日,著为令。"

诏书的意思是:若遇风寒雨雪之灾,官房月租可免去3天,最长可达9天。

熙宁二年,开封遭遇雪灾,宋神宗下诏:"老幼贫疾无依丐者,听于四福田院额外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

这份诏书的意思,其实就是,遇到特殊情况,部分百姓是可以依法白住的。

无论是汉朝的廉租房制度,还是宋朝的廉租房制度,目的都是解决民生问题。从延续的时间来看,还是宋朝的百姓得到的实惠多得多。

不知朋友们对汉朝和宋朝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文物是什么?

“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二年》: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此时的文物指的是礼乐典章制度与祭器、礼器等物。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尚书·旅獒》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的说法,叶恭绰老先生便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将“文物”一词及其包括的内容凭靠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于是“文物”一词沿用至今。

要说文物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文物的价值在于文物本身所承载的时代信息。

那么,在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搞笑、或令人震惊的文物呢?

在正式回答问题前,先简单立下君威。

“银香盒”套装系列

乍看之下,还以为是摸金校尉工作时的遗留物,就在犹豫要不要看一下内盖是否有“再来一瓶”时,专家出来辟谣了。此物为“银香盒”,出土于明代夫妻合葬墓中,是女子随身装填香料的妆具,相比于啤酒盖儿的21褶儿,此物只有19褶儿。

然而看到西安博物馆典藏的元代琉璃瓶时,我再次无法淡定。专家们请不要欺负我读书少。

王莽师兄弟系列

都说王莽是穿越而至,这些不同时期出土的文物却同样让我大跌眼镜。

且看王莽时期出土的卡尺,这可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

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齿轮,不但是方孔齿轮的中空设定,更有着防止倒滑的棘爪与之匹配,古人的智慧不可不让人叹服。

而出土于南宋时的水晶壁,就真的让人怀疑人生了,此文物雕琢之细腻,绝不亚于现代的机械加工工艺。

“我懂你”生活系列

出土于秦代,至今仍在使用的钳子。

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木质坐便器,绝对的冬暖夏凉。

“战国牌”皮鞋,谁穿谁知道。

然而最走心的大概是出土于三国时期的餐盘:三国彩绘鸟兽鱼纹漆槅,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膳食健康了。

再奉上两个西安博物馆的陶俑镇宅。

结语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令人叹服,出土的奇葩搞笑文物也是不胜枚举,一方面说明了古今之人生活的相似之处,古人同样有着自己的小幽默;再者也印证了老祖宗们的智慧之明达,也印证了“传承”二字的价值。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是而已。

最后则是一点警示,世人还请务必悉心观察、留意生活点滴,不然真有一朝穿越回古代,拿不出点儿才艺,不免丢了现代人的脸。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的文化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