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古玩虫儿,在教育孩子时常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合适吗?
作为老师,同时也作为家长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
我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是特别不好的教育方式。这种行为是彻头彻尾的负能量情绪宣泄,甚至连教育方式都算不上。
首先,这种行为是基于家长的攀比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对孩子所谓的“期待”和“激励”。殊不知,其本质是通过肯定其他孩子来否定、打压自家孩子。换言之,这种表述是在给自己孩子贴标签,贴负面的、消极的、无能的标签。对于孩子而言,获得家长的肯定,是他们自信的最重要来源。因此,这种否定的标签将一定给孩子自信心以沉重打击,从而直接造成他们的自卑。长此以往,无法改变现况的孩子会产生“我一定比其他孩子差劲”的感觉,甚至由此衍生出逆反心理——既然我的父母认为我这么差劲,为什么他们还一个劲地羞辱我呢?
其次,这种行为的另外一个本质就是抱怨。何为抱怨?仅仅向对方倾泻负面情绪,而不去积极地思考解决办法,即为抱怨。试问,孩子除了体会家长对于自己的不满和否定,从中能够汲取到哪怕一丁点帮助用于改变现况或者解决问题么?!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表述甚至具有一定的自私性,即只有家长从负面情绪的宣泄中得以暂时的“心理平衡”。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家长将问题“甩锅”给孩子的转移方式,是典型的负能量传递。
既然“别人家的孩子”之类的表述是充满否定的抱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其实,学习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帮助孩子的角度去引导、鼓励孩子的学习。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其他孩子的优点提取出来,不通过人的比较,而通过行为本身的分析让孩子理解其益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鼓励孩子去尝试实施这一良好行为。如果孩子按照家长的引导去执行了,无论暂时结果好坏,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正向的鼓励,让孩子清晰地了解家长所释放的信息——一方面是对孩子积极尝试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是对孩子进一步努力的信心。试想,在正向能量的积极鼓励之下,在家长耐心和充分的信任之下,孩子们何乐而不为呢?除此之外,在要求孩子们彼此互相学习的同时,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要求自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难道我们在羡慕其他人家孩子优点的同时,不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被教育成这样子么?其实,最应该学习的是我们这些家长。我们更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别人家的”家长是如何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如此优秀。
总之,绝大多数人在沮丧的时候都难免有一些负面情绪。但是面对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有一定的担当。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这个环节,将负面的抱怨转化为正面、积极的行为方式,然后再施加给孩子。因为,孩子们就像幼苗,总是迎着温暖向阳而生。
表现在哪些地方?
读毛泽东诗词,常常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总是被词句里洋溢着的恢宏气势和浪漫情怀所感动,牵着你,把你带入诗人的画面和情感世界,从心底里迸发出一种崇敬,赞叹,振奋人心的情感,享受精神上丰富的美。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的美景融入胸怀,把自己的革命旅程化作情感,每每读来都会迸发和感悟出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1925年9月,毛泽东从自己的老家湖南韶山到革命的策源地广州,途经长沙,面对湘江滔滔江水,岳麓山满山红叶,橘子洲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激发诗人驻足山水,游历壮美山川,豪情万丈地写下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全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独立橘子洲头,顺水而望,滚滚北去的湘江,秋水长天,诗人把一个高远的深秋背景,送到读者面前,抬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自然的神来之笔,染红了祖国壮美的山河大地,枫叶衬托下火红的岳麓山群峰,引着我们的联想,透过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涌现出的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雄鹰搏击在万里长空,展翅翱翔,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欢快的遨游,脚下的湘江,犹如碧绿的翡翠,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生机勃勃。
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描绘出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深秋美景。“问苍茫大地”,诗人笔锋一转,由美景到抒怀,是问也是答,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民族发展的洪流,是永远也不可阻挡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年在橘子洲头一同散步,学习,游泳的同学和朋友,这些才华横溢,风华正茂,有着自由思想,情怀奔放的时代青年,他们既感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闪耀着内心崇高的理想,表达出一代革命青年的壮志雄心。仿佛我们一同与诗人站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中流击水。
诗人用象征的笔法,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一扫衰颓萧瑟的悲秋,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引领我们感受其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昂扬炽烈,汲取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对山川景物的描绘,这首词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宏伟壮丽的秋景只用一句“万山红遍”就体现的淋漓尽致,把秋天广阔的背景,晕染的犹如春天般百花齐放一样艳丽。秋江碧波,秋天的湘江水清澈晶莹,如水晶般透明。
从远山到近水,从天空到浅底,雄鹰健羽,自由飞翔,鱼群遨游,摆动鳍尾。这是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读不到,从来没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画面。
借景抒情,把伟大高尚的心灵抒发出来,是这首词的又一高峰。回忆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引发诗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一个神采飞扬,意气奋发的知识青年,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词中处处绽放出诗人崇高的革命者心灵之美的光芒。
这首词还体现了古典诗词情与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景中蕴涵着诗人远大的志向、恢弘的气魄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情与景浑然一体、蓄而不露,是青年毛泽东艺术才华的最佳词作,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精湛的艺术典范。
作者:五猫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你读过令人感动或震撼的文学作品吗?
今年年初的时候读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一部让人边读边流泪的作品,仿佛人间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了主人公徐福贵的身上。
曾经他是地主家的少爷,家有百亩良田,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生活。也许是生活太顺风顺水了,年轻时的福贵根本不懂得珍惜,对钱也压根也没什么概念,整天游手好闲,又嫖又赌。后来在一夜之间,输掉了所有家产,他的生活一下子从云端跌入谷底,从荣华富贵到一贫如洗。
败光了家产后,徐富贵一家从大宅院搬到了茅草屋,他的父亲不久就气血攻心死在了茅坑边上。他的娘也病倒了,在他去县城请郎中的路上,没想到竟被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这一走就是两年。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娘早已经离世了,他的女儿凤霞也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那个叫着他“爹爹”的女孩,从此再也不能开口说话。
他的小儿子有庆从小便知道生活的困苦和不易,小小年纪便知道为父母分担劳作。每天都要给自家的羊割草,养的肥肥的,即便是他上了学,每天都要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奔跑,就怕把小羊饿瘦了。又怕把鞋子跑坏了,爹爹会责骂他,就把鞋子放到包里,光着脚去上学,大冬天的也是如此。就是这样一个懂事又听话的孩子,为了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死了。
女儿凤霞嫁给了偏头二喜,二喜为人老实,还是城里人,对凤霞,对福贵一家都很好。凤霞和二喜很恩爱,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能一直这样安静幸福的生活。可是命运总不如人意,凤霞在生孩的时候却遇到了大出血,最后孩子虽然生下来了,她却永远的走了。
福贵的媳妇家珍本来身体就不太好,随着儿子、女儿的相继离世,不久也一睡不起,再也醒不来了。
女婿二喜在凤霞死后,精神状态一直不好,之所以还坚持活着,就是为了要把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抚养成人。可是没过几年在工地上干活,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女婿二喜死后,外孙子苦根就成了福贵唯一的亲人和希望。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吃多少好的东西,有一天苦根生病了,福贵就给他做了很多的豆子,却没想到竟因此撑死了。
福贵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的粉碎。身边至亲至爱之人一个个相继离开,最后只剩下衰老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伴余生。
作者余华说:《活着》这本书,千千万人读到了绝望,而我写的却是真正的希望。只要活着,生命就有意义。这不禁让我想到刚刚看完的一本书:《人生海海》,人生似海,起落沉浮,敢死不叫勇气,经历过所有,依然活着才是真正的勇气。
司马懿家族在三国之前有哪些著名人物?
司马懿之家族兴起:低调奢华,稳扎稳打
三国群雄逐鹿天下,武将单挑和谋士过招只是表面功夫,背后是一个个家族在乱世的选择、兴起、陨落乃至灭亡,龙争虎斗试问鹿死谁手?终结这将近一个世纪战乱的,既不是代汉而立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氏夏侯氏,也不是高举正统旗帜的刘氏家族,更不是江东之虎孙氏家族,而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正如秦始皇的统一是奋六世之余烈,司马懿作为两晋王朝的奠基人,家族所起的作用绝不可小视!
论出身,和大汉皇室是一个起点
司马氏的先祖是出身战国时期赵国武术世家的司马卬,以剑术出任赵国大将。在慷慨悲歌、剽悍善战、能与秦血战多年的赵国以武勇出仕,司马卬的能力可见一斑。很快赵国被灭秦国一统,但秦帝国转眼间又陷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大潮中,司马卬趁势加入项羽一方,平定河内(郡名,跟越南没啥关系),以功受封为殷王,都朝歌。这可是与汉王刘邦、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同一级别,从法理正统上来说,含金量十足。
可惜好景不长,秦灭后是更激烈血腥的楚汉相争。受封汉中的刘邦起兵反攻关中,联合其他诸侯号称五十六万大军,要和西楚霸王项羽谈谈人生,而一起反抗项羽的诸侯王中便有殷王司马卬。时刘邦势大,从现实出发,司马卬选择跟从。不料项羽彭城一战,三万楚兵吊打五十六万,兵败如山倒哇,连盟主刘邦都差点被擒,反楚联盟顷刻作鸟兽散。来不及散的司马卬战死沙场,为彭城之战牺牲的最高将领,还是唯一的王爵。
爵后代司马家族就在河内郡这个地方生活了下来,虽然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并没有多少惠及到这位曾经盟友的后代,但是他们在先祖沉浮短暂的一生却学会了审时度势与趁势而起。还有一点,王室和皇室只不过是成王败寇,他们身上流淌着是王的血液,出身高贵,杜绝注水,刘备是什么就没听说过,连名门袁家在他们看来也只能算是“响声完”。
论影响,汝南袁氏就是名号响些
东汉末年论名气之大影响之广,首推汝南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哥有人!年纪轻轻的袁绍就当上关东联军盟主,雄踞河北虎视天下。于乱世中割据淮扬的袁术更占有玉玺,还建元称帝过。轰轰烈烈称王称霸,老袁家出尽了风头,也吃尽了苦头。在司马家族看来,老袁家就是名号响了一些,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最终还是败亡,一步一个脚印的细水长流,才是靠谱的致富之道。
司马家族有底气如此说。汝南袁氏据说是虞舜的后代,而司马氏还可以追溯到上古官名重黎即祝融,玩火的。夏朝时,司马一职负责军事,握有军权,玩枪的。周宣王时,司马程伯(字休父)亲率天子六师平定徐国,位高权重,以至天子直接将官名赐予之,子孙便为司马氏。司马卬是先祖,程伯休父是远祖,而这份荣耀如同你直接姓司令或者元帅一般,司令三,元帅四,这份隐隐的霸气已非侧漏所能表达。
就说汉朝,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为征西将军,虽获罪自杀,却也没有罪及后人。曾祖司马量改武修文,出任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博学好古倜傥大度,唯有将近一米九的身高依稀可见先祖虎威。父司马防先为洛阳令,再为京兆尹,显赫京官虽历经战乱而无恙。文武两途、地方到中央,比起位于中枢的袁家更扎实。就门生故吏而言,重质不重量,司马防曾举荐一人出任洛阳北部尉,后来此人于位居丞相一统北方,此人便是曹操。
论武功,与曹氏、夏侯氏成平手
要想在乱世中建立功勋成就伟业,单靠影响是不行的,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这方面西凉军阀董卓做得真真是极好。管你外戚、宦官还是士族,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以泥石流的姿态冲垮统治秩序,一介匹夫竟然凌驾三公加位相国,权倾朝野只手遮天,靠的就是手上凶悍的西凉军。遇到兵的秀才,无奈门阀只能转化为军阀,起兵相抗相争。可惜效果不好,袁绍袁术相继败亡,四世三公的袁氏门阀就此陨落。
以暴制暴,看来只能依靠下层寒族,代表就是联手的曹氏夏侯氏。内有宗族子弟八虎骑,外有五子良将,再加统帅曹孟德,征陶谦、灭吕布、战张绣、讨袁术、吞袁绍、退马超、败鲜卑,爆表的战斗力最终统一中国北方,奠定魏国霸业。可从东汉以来就左右朝政、家大业大的门阀士族是不甘心看下层寒族独掌朝政的,继汝南袁氏之后,士族门阀只能寄希望于司马氏,只有他们最合适。门阀变军阀这条路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除非门阀本身就是军阀!
司马氏本来就是军人世家,姓氏和历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族人和世人,虽然从司马量几代人都读书明理,司马懿刚出山时也是文士模样,但他们与那些世代读书的门阀士族就是不一样。正如德川家康开创的江户幕府,两百年的偃武修文民不知兵,就能改变日本好战嗜血的基因吗?后三国时期,司马家族又重新将北方大地犁了一遍,西祁山东三叛,南退孙吴北战辽东,最后灭蜀平吴。
司马懿鹰视狼顾,司马家族的人一片生机盎然的阴谋与杀戮。
论人数,和颍川荀氏是两个天团
在古代,兴旺的人丁是家族实力的体现,在这里我们不用举虚构的杨家将,因为在东汉末年有两大偶像天团,一个是荀氏八龙。颍川荀氏,战国儒学大师荀子后人,俨然中原第一士族,诗书传家,品行高洁,而这里指的是荀淑的八个儿子,学识为人堪称人中之龙。虽然名号挺响,知名度反而不及后代的荀彧和荀攸,但从这两位的王佐之才反推,荀氏八龙的政治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另一个就是司马八达。司马防除了司马懿,还有另外七个儿子,因为儿子的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如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八达中司马懿官居太尉,其余之人不是一方大吏,就是朝中重臣,家族势力几乎覆盖汉末和曹魏的各个权力要点,待世人觉察时司马家族已成参天大树,最后保证曹魏到西晋的过渡,家族的力量功不可没。
同样都是八,荀氏和司马氏的区别就在于想象力上。一个家族的地有多大产往往就取决于后代的人有多大胆,慕容复痴迷复国只因祖上建立过大燕国,司马氏之心肯定不止为臣。荀彧和荀攸是不世出的谋士,但也就是谋士,尽忠为国鞠躬尽瘁是家学传承。说到这,另一个家族出场了。
论策略,诸葛氏画风不一的风投
三国诸葛氏与司马氏,代表了两种不一样的风投。乱世风云际会中诸葛氏三人,诸葛亮官居蜀国丞相,诸葛瑾是吴国大将军,诸葛诞通过自身努力当上魏国征东大将军。魏蜀吴三国下注,且都位极人臣拜将封侯,如此家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诸葛氏心领神会,我放三个,不管谁赢都会有回报。如此低风险还三保险,历史的回报却是荣极一时的诸葛家族人亡政息,从此陨落。
作为对比,司马氏全家却是押宝曹魏。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回报,司马氏做到了,而且还将利益最大化,三家通吃。和司马氏相比,诸葛氏的分散投注在于没有进退有据的根基。司马氏看似冒险,实际上却是以家族河内之地向中原扩展,河内郡就是他们的大后方根据地,步步稳扎稳打。诸葛氏的家族根基本在琅琊,虽也是世代读书,但未能形成当地显赫士族,在深度上无法与司马氏相比。汉末战乱族人流离,只能靠各家打拼,所以我们看到无论诸葛亮还是诸葛瑾都是只身事主,依靠才华绽放耀眼光芒,可在家族经营和后世安排上,和司马氏相比可就相去甚远。
一个是家族团队地头蛇,一个是蜀漂吴漂和魏漂,历史总是让人心酸。
论大势,就是天下士族的那盘菜
如果东汉王朝是大厦,那么支撑它的三根柱子是外戚、宦官和士族。在汉末何进与张让的一通乱撕和董卓暴走后,前两股势力同归于尽,历史终于要轮到士族。士族,就是世代读书、做官从而形成政治影响力的家族。在做官靠举荐的两汉,士族子弟优先被考虑。你爸做官,按照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的观点,你会被人们看好举荐,等到你儿子出仕时,你和你爸形成的威望自然会给儿子加分,优先被举荐。古代会读书和读得起书的人总是少数,更何况是世代,于是士族逐渐垄断官场,并想把这一做法制度化。这,就是汉末三国的天下大势。
魏蜀吴开国之君都是寒族,征战杀伐创立基业,但无一例外,曹孙刘三方的文臣武将都是士族集团,曹魏有荀氏、贾氏和司马氏,蜀汉依靠荆襄和西川士族,顾陆朱张江东四族完全把控孙吴朝政。这还不够,最高位置上只有士族坐上,才能真正让士族高枕无忧。司马氏,出身高贵,影响力大,家传武学,人才辈出同时又野心勃勃根基深厚,完全能代寒族而立。
低调奢华,稳扎稳打。家族只能帮到你这了,未来就看你司马懿!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