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捡漏随机发货,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就是娱乐?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就是娱乐,千万别当鉴宝看,您认为呢?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就是娱乐,千万别当鉴宝看,您认为呢?

我认为“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就是娱乐,千万别当鉴宝看”这种说法是非常客观、冷静、公正和理性的,因为:

第一点,没有真专家。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的鉴定人都不具有司法意义上的古玩古董鉴定资质,更没有学术意义上的鉴定水准,都不过是有名无实、欺世盗名、招摇撞骗之徒而已,完全靠涂脂抹粉、炒作包装、弄虚作假而冠以“专家”名号,而其真实水平不要说行家居然连一般的玩儿家都比不上!有的只是无知、无能与无耻而已,洋洋自得,而实则令人齿冷。

第二点,没有真依据。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的鉴定人所做出的鉴定结论都没有统一和一致的鉴定依据、鉴定尺度、鉴定标准和鉴定规则,完全是信马由缰的忽悠、信口开河的胡诌与信口雌黄的结论,包括马未都在内,都不说人话,而是满嘴屁话与鬼话,所说的与鉴定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却在那里津津乐道、故作高深、故作姿态、故弄玄虚。

第三点,没有真市场。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的持宝人可以说是最悲催之人,首先是很多持有真品、真品甚或臻品之人却被伪专家轻易否定,其结果不是被骗买就是被毁弃;其次是极少数人被伪专家大加肯定与赞扬,并被估值高价,但却无人收购与认可,有很多人被高价所蒙蔽而几乎被骗得一无所有、债台高筑、惨不忍睹!

第四点,没有真认知。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的主持人所弘扬和倡导的都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金钱崇拜,根本就没有对古玩、古董与古物正常、正确、正道的认知,偏执、偏见、偏狭得丑恶、邪恶甚至罪恶!把美丽、美好、美妙的古董艺术糟蹋得一塌糊涂,把至真、至善、至美的古董艺术糟蹋得一塌糊涂,把至仁、至义、至智、至巧的古董艺术糟蹋得一塌糊涂!

第五点,没有真价值。

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的编纂人由于自身对古玩古董的无知、无能与无奈,而导致了其所编纂、设计与涉猎古玩古董内容、形式和过程的粗俗、粗鄙与粗糙,致使其所编导内容的媚俗、低俗与粗俗,形式的粗泛、粗鄙与粗略,除了具有一定的煽动、蛊惑、诱惑无知大众的冲动、蠢动和愚动之外毫无任何正面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在“没有真专家”、“没有真依据”、“没有真市场”、“没有真认知”和“没有真价值”的“五没有”前提下的“如今各类娱乐鉴宝类节目就是娱乐,千万别当鉴宝看”的认知与判断是极其妥帖、中肯和良善的,可以点一百万个赞!

上几件古董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北宋官窑鼎盛期神级臻品天青釉四云足椭圆水仙盆。

北宋官窑神级臻品黄釉贲巴壶。

北宋汝窑鼎盛期清凉寺窑神级臻品五芝麻钉月白釉48菊瓣笔洗。

古玩收藏捡漏随机发货

古玩市场真的可以捡漏吗?

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机会,还是机会吗?

人人都能看懂的古董,能是珍、精、稀的古董吗?

社会生活中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能不能看准机会和把握机会,那还真是命运使然!

人人都能看出来的机会,那就不是机会!

人人都能把握的机会,也就是机会!

在收藏界,时常流传着种种捡漏的传奇“神话”和故事。有数字显示,目前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加之各类收藏节目的热播,古玩市场无不显示出“全民收藏”时代到来的火暴场面。那么,眼下的古玩市场真的还有漏可捡吗?如何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收藏到自己心仪的藏品呢?

捡漏故事大揭底

故事之一:前些年,某大街拓宽改造时挖地基,挖出来的耀州窑完整器及残件数量惊人。一次,一个农民工就挖出了一个耀州窑的梅瓶,15块钱卖给来工地上“捡漏”的人,这件梅瓶后来到了古玩商手里,卖到70多万的高价。类似现在很多店面里摆放的耀州瓷当时挖出来不下百十余件,大都以几百块钱的价钱卖了,现在每件价值都在十几万元以上。

故事之二:某工地,一个农民工挖出来不少玉器、瓷器。有个古玩商路过工地,这个农民工从床底下拿出来一个明代青花的大罐,对他说,这东西我没用,你给我买两盒烟就给你,这个人就以两盒烟换回来这个大罐。后来一万块钱卖给一个古玩商,古玩商请专家鉴定得知这是个明初的永乐青花大罐,如果不是有些残缺的话,价值几百万元。

故事之三:有师生三人,约好到外地的古玩市场转转。一家店里放着一对唐代鎏金簪子,珍珠铺底,花形是一对鸳鸯,簪子上面的土还是湿的。师生三人就戏称说,这还冒着热气呢。店主要价1200元,后来讨价还价,1000块钱买了回去,经专家鉴定,这对簪子市场价值七八万元人民币。

捡漏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一位收藏专家张先生讲了几个捡漏的故事作为开场白。提起捡漏,他说,目前在古玩市场,包括古玩店、拍卖行,只要眼力到位,还是有漏可捡的。

现在古玩店层出不穷,但大多开古玩店的对自己的货品都一知半解,并不完全了解艺术品的真假、年代和真正价值,有眼力的藏家还是有漏可捡的。很多人捡不到漏是因为其知识积累和储备不到位,就是把真品摆在他眼前,他不识货也没用。鉴定更是一门综合学科,一个人只有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磨炼,才有资格谈捡漏。照着书本去捡漏,一定会上当受骗。

当然,要想捡漏还要见多识广。真品见得多了,古玩的神韵就熟记于心,那种熟悉的感觉是作假作不出来的。收藏家李先生举例子说,一次,他在某古玩市场发现一件藏品,形状像个笔筒,高约二十厘米,直径七八厘米,上面有两个眼。当时卖家要价200块钱,看的人很多,但却没人买。他准备买的时候,朋友还说买这干什么,四不像。其实是他们不识货,这是个汉代黄釉陶水计时,是用来计时间的工具。这种器型特别少见,他常常去博物馆、古玩市场学习,在汉阳陵博物馆见过这种器型。于是他当时就果断买下,这件藏品现在估计价值1万元以上。

再有,捡漏最好找冷门藏品。“我觉得现在收藏还有漏可捡,首先要瞄准别人不太关心的冷门藏品。”藏家雷先生坦言,他前一阵去古玩市场,收藏了四枚印章。这几枚印章一般人都不会关心,但懂印章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印章刻得很好,材质也好。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鉴赏知识,他就会与这几枚印章失之交臂。

有句古话说:360行,古董为王。古玩这个领域,纷繁庞杂,风险很大,有些人属于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被别人捡了漏。收藏无捷径可走,知识就是财富,捡漏说白了就是“有知识有眼力的人捡无知识的人的漏”。

捡漏小心中了圈套

现在的古玩市场几乎没有便宜漏可捡。这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告诉你有漏可捡,他自己怎么不去捡,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

李先生举例说,有朋友甲喜欢收藏,甲把一件藏品放在某古玩店里,托人跟李四说,某店里有件好藏品。李四想买这个藏品,找甲来鉴定,甲一口咬定这藏品是真的,能值五千块钱。于是李四就买了,买回来后有人说他买的藏品不对,于是,李四跑到店里退货,店主却说,藏品是别人寄放在店里卖的,他只能找藏品的主人来解决。此时李四才知道,藏品是假的,他买的时候找的鉴定家居然也是假。

当然,收藏不要听故事。藏家雷先生说,编故事是文物小商贩的惯用伎俩,编故事的人往往看上去憨厚老实,说出来的故事让人心动不已,心急的收藏者正好中了人家早已设好的陷阱。

收藏还要有平和的心态。只要自己喜欢,无论真假、什么年代,哪怕是现代工艺品,买回来玩玩,陶冶一些情操也挺好。千万不能抱着捡大漏一夜暴富的心态,这样的人往往会被骗。雷先生说,一次他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幅石宪章的八尺对开的条幅,他一看就是石老的真迹。卖字的人要价400元,他给了600元。回来装裱好,非常大气、漂亮。他还收藏有一对石狮,是在农村无意中捡来的,曾经有老板要用一辆奔驰500和他换,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研究、欣赏和把玩,并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

鉴别藏品真假有窍门

要想识别藏品真假,一定要和藏品交朋友。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看。看实物,抓住任何机会看真品。举例来说,路上有黄金和翡翠两块,95%的人肯定会拿走黄金,而5%的人认识翡翠,知道翡翠的价值远远高于黄金,知识就是财富。

二、多问。多请教行家、专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提升眼力。

三、多跑。坐在家里,对照书本收藏,是万万不可取的,远没有勤快地跑到市场、博物馆看实物以提高自己的鉴别水平来得快。藏家李先生说他经常到博物馆去学习,在市场上遇到真品时,他就能一眼认出来,这样才有了捡漏的机会。

现在的古玩鉴定,要用否定法而不是以前的认定法。李先生说,他的诀窍就是一票否决法:藏品的几个特征有一点不对,就被否决了。认定法则不够保险,假如鉴别一件藏品要根据其六个方面特征,专家一看,五个方面都对,就有一个特征不对,总会认为应该问题不大,其实往往就上当了。

在古玩圈里,有些宝贝不一定想出手才让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传统七十二行,古玩为大,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里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过去乾隆皇帝不怕别的但是会敬畏古玩行家三分。说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会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管你是谁,佩服的只能是有道性的眼力人。古玩行之所以有诸多的规矩或习惯,也是历代古玩商和藏家们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的,流传至今大体上有如下一些情况:

1、过去古玩行看货自古不问来路。你就是再怎么问,持有人也绝对不会说实话。不像今天的拍卖行,藏品要看流传有序(说明高仿厉害、眼力退化和行业复杂)

2、发现店家拿出来的货有问题,在过去是口朝下轻轻地放下藏品,你要给店家说出子丑寅卯来。懂规矩的店家要请客给钱(学费),不懂规矩的就无所谓,拍屁股走人,但店家是很害怕的。

3、货主持有古玩欲卖出时必须先开价。卖家不开价,买家绝不会给价。这是防备货主卖古玩是假,摸行情估价格是真。另外,卖家开价太高,买家有权不还价。如果买卖双方因价格分歧没有成交,卖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买家时,第一买家一般也不会购买了。

4、内行的商家和藏家对容易损坏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宝等古玩都不会手递手传看,而是要等对方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物体上之后才拿取观赏,万一物品损坏责任自明。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发现对方上手方法不合规矩便被视为外行,行家不会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赏,也不会进行交流或交易了。

5、如果商品被买方损坏,自然包赔,但价格会有商量,货主也会作出适当让步,但不会低于成本价,破损商品归买方所有。

6、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不应有第三者在场,不懂行规的劝其离开,懂行规的会主动回避。因为交易信息被泄露极易造成各种纠纷和误解。

7、古玩交易不单纯是价格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上的较量。无论是买家买假了还是卖家卖漏了,均不能退货或找后账。因为古玩交易凭的就是眼力和实力,外行不懂也不敢买,敢买必须要懂。买家也许买假买贵,卖家也许卖漏卖低,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古玩行很忌讳买方退货与卖方找后账。但在行里熟悉圈内利用彼此信任关系而企图卖高价或者不对路之货者,应该退赔,并逐出圈内。

8、古玩商之间在购买古玩时存在竞争,在售卖古玩时却不存在竞争。原因是每件古玩商品都有其独特性,购进的渠道和价格也不一样,其可比性就小多了。

9、买家只能询问古玩的卖价,不能打听其买入价格,卖方只能报卖价,绝不会泄露自己的进货价格。

10、行内的商家和藏家都不会向对方询问古玩的进货价格,因为这些商业信息是对外保密的。

11、古玩商之间有时会合伙买货,但一定是在互相熟悉和信任的前提之下合作。买后约定销售价格、利润分配比例,并委托一方负责销售。

12、古玩商的强项是能识别真假,准确评估价格,但是辨伪知识和价格信息都不会轻易透露,因为这些是他们生存的重要手段。

13、当有买家将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与卖方商谈时,其他对此商品也有兴趣的买家不能在旁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参与竞买,应保持适当距离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处后方可上手与卖方商谈。

14、古玩商和收藏爱好者绝不与偷盗、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规的人做任何交易。

15、在古玩行,谁都有眼力不济的时候,打眼是常有的事。真正打眼过的行家和店家是轻易不会提及的,除非是同道好友。作为店家,行圈里不会轻易“杀人”的,因为这种手段无异于自杀。

16、作为真正的古玩店家,不会轻易收徒和传授古玩鉴别的,除非碰见德才兼备有缘分的人。

17、在圈子里,得到上品,讲的是缘分和财路,专想“捡漏”的人,往往会载“大跟头”,之后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18、在收藏圈,藏而不真,鬼也。藏而不精,烂也。藏而不究,愚也。

一个真正的藏家,上升到最高境界则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要体现古玩的终极价值。

人人都能看懂的古董,还轮到你捡漏吗?大家都能看明白的古董,收藏的价值又能有多大?

就像菜市场上的小白菜,人人都能看懂,也能看出那是天然的生长的,那是大棚的白菜。价格不贵,生活中也不能少。

古玩收藏,有文化、没文化的,有修养的和没有教养的人都能收藏!

能收藏到珍、精、稀古董的能有几人,收藏多年,能够研究出成就的有几人?

古玩收藏有几千万人,有的已经折腾了几十年了,时至今日也没有见几人折腾出学问,折腾出名堂。还整天的在网络论坛和古玩收藏群里真假的争论不休!争着争着,一翻脸就骂人,这种人还配收藏历史文物。

古董文玩类小说排行榜?

1、《鉴宝王》

简介:一次机遇中,拥有了一项特异功能,可以用眼观察出古董是真是假。凭借这项技能,走向人生巅峰。

2、《捡漏》

简介:重生归来的金锋在现代都市,凭借神乎其技的鉴宝本领,一步步走向巅峰。

收藏界有句经典漏无处不在?

我非常非常赞同你这句话! 举我一件收藏中捡漏的真实事例 :

1988年好像是个秋季吧,我到我们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 ( 旗就是外地的县 ) 梵宗寺西边大约十来里地的一个叫马场的屯子里下乡收古董 ( 行话叫 铲地皮 ) 。中午时分走进屯东头第一家看见一对三十来岁的年轻夫妇在地上忙乎着,炕上坐着一位六十岁多一点的老大娘,还有一个穿得特脏看上去也就四五岁大小的小男孩用一根红毛线拉着一个小玩具在炕上来往跪爬着玩。寒喧中得知他家解放前因为活不下去了才从山东步行走到东北来,来东北都第四代人了 穷的也没攒下一件古董。转屯子走了一上午的我实在太累了也有点不太甘心,就往水杯里续了杯热水 边唠着嗑儿 打听打听屯子里的询息 边坐在了他家炕沿上,顺手拿起了小屁孩红绳子拉着的 " 马车 " 。一看,轻飘飘 半透明 滑滑的是个骷髅人面头相,材质看上去既像骨头刻的、又像石头雕的、可用手掂了一掂又贼像一块玉什么的,从整个造型上看明显属于典型的手工雕琢工艺而且正反面均有了一层非常醇厚自然的包浆。一问 是一年多前孩子他爷爷放羊时在河沟里捡到的。我心思谋着 : 我来这一带不就主要奔着红山文化尤其是红山玉来的吗? 想到这,便不敢多问了更不敢再多看了。尽量地显出一副漫不尽心的口吻说 : 把你家这块 破羊骨头小片片 两块钱卖给我吧? 孩子他妈 格格格地笑着 先是看了看她老公和婆婆一眼,又走近 亲自拿起来前后左右仔细端祥了几十秒 : " 咋滴? 这玩艺儿 你也收呢? " 那男人呢 始终蹲地上连头也懒得往起抬。还是孩子的奶奶很痛快地跟我说 : 你觉得有用就给俺十块钱吧。那一刻我的心呐 蹦蹦直跳!巴不得扔下十块钱扭头就跑。然而多年的经验告诉我 绝对不可以! 我十分吝啬地先给三块,人家不干。又给涨到五块,还是不行。于是经历了一番看上去既挺随意 又确实很磨磨叽叽的讨价还价,最终,我 " 十分不太情愿地勉强 " 掏出七块钱买下了它。这时谁知节外生了枝杈 ~~~~ 才反应过味来的小屁孩却他妈的 嚷嚷哭闹的死活不干了,还是奶奶会哄 : 答应换了钱 就给他买糖吃, 这才双手抹着小眼泪不吱声了。尔后我 " 慢腾腾地 " 走到破破烂烂的院子里, 假装摸了摸挂在墙上的苞米和辣椒,四处瞭望着 慢慢悠悠地一直走出了他家人的视线。拐出破院门回头一瞅 没人跟出来喊我,立马撒开丫子 逃也似地一路狂颠 迅速远离了那个屯子。。。。。。

后面的事情 想必您也应该能料到了 : 哥们破费了贵巴巴的七块钱银子 买到手 一件有五千年璀璨历史的红山文化中非常稀少、特别珍贵的红山玉人头! 此处 容我不得不多说几句 : 红山文化玉器中 除了 C 型玉猪龙 就数人物面像、再次是动物造型 最稀缺也最珍奇上价了。 譬如 : 2019年的北京瀚海秋拍上 就以102 万元 ( 还不包含佣金 ) 成交过一件 尺寸才 2 点 9 厘米、体积比我这小两倍的红山文化小虫子,而且玉质和工艺 均明显低于我这件人面像 ( 详情见 配图 8 ) 。你甭说国内外其他博物馆所了,就是号称全球首次发现、最大考古挖掘、收藏红山文化玉器最多、国内外大名鼎鼎的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 1979 年之前赤峰归辽宁省管辖 ) 重器馆藏里 所陈列的那件人面头像 都还是个残缺器~~~~~虽经修复 仍能明显看出 已碎成 9 片,还缺个左耳 ( 详情见 配图 5 ) 。香港嘉德 也曾以 120 万元的价格 拍卖成交过一个和我这件几乎一模一样的红山玉 人面头像。

俗话说 : 只要运气正,不知道哪块云上就有雨。人们又总讲 : 海风大了 谁知道哪波浪给冲上来啥海鲜! 常言道 : 财运来了 城墙都挡不住。 古人诚不欺余也! 可是话又说回来,任何事情表面上看似乎具有偶然性,实质都有它的必然因素在内,正如同你提问中所说的 : 漏无处不在,只要你拥有捡漏的眼力。一句话 :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之人。

价值几十万的青花瓶瓷器在古玩市场只卖了几千?

古玩行靠的就是眼力,捡漏、打眼都是经常发生的,360行,最难的就是这行了!民间埋在地下的东西每天都有出土加上现在造假的,可以说供大于求“只要玩上这行多多少少得交点学费一句话:多看少买多学习捡漏心理和盲目购买心态在今时今日已经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