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马厂指的是,历史上的青铜冶炼术是如何出现的?

在我国商周奴隶社会,青铜的冶铸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经过春秋战国,青铜一度

古玩马厂指的是

在制造兵器和生产工具方面进一步有所发展。到了秦汉,由于铁制工具的迅速进展,青

铜工具逐步被取代了。但另一方面又因为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青铜大量地被

用于铸造钱币,而无法用铁器、漆器取代的青铜镜,其制作技术也在提高。总之,在我

国进入封建社会后,炼铜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顿,而在某些制造业中继续发展。

秦、汉以后,除青铜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铜合金。首先应指出的是铜锌合金,

也就是“黄铜”。最初冶炼这种铜锌合金,是通过将铜与含锌的炉甘石防在还原炉中冶

炼而制成的,后来在我国制造出单质锌以后,便直接将红铜与锌冶炼成黄铜合金。关于

这方面的可靠记载,见于宋代人崔昉的《外丹本草》,其中说:“用铜一斤,炉甘石一

斤,炼之即成黄铜一斤半”。元代著作《格致粗谈》也说:“赤铜入炉甘石炼为黄铜,

其色如金”。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提到:“炉甘石大小不一,状如羊脑,松如石脂,赤铜

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点化也”。以上记载清楚地表明,早期黄铜的冶炼是

由碳酸锌矿石(古称炉甘石)与铜在还原炉中炼出的。尽管关于黄铜冶炼技术的最早记

载出现于宋、元人的著作中,但应该说在此以前我国已具备冶炼这种合金的技术条件了

,不能由此说冶炼铜锌合金是从宋以后才开始的。

特别应指出的是,在《天工开物》中,更具体而详细地记载了炼制金属锌(当时叫

“倭铅”)及黄铜的方法,谈到炼制黄铜时说:“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

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稍后,在《物理小识》中也有同样记载。

继黄铜之后,又出现了白铜即铜镍合金。在北宋末何芫的《春渚纪闻》中已有关于

用铜与砒石冶炼白铜的记载。元代著作《格物粗谈》中有“砒石炼为白铜,杂锡炼为响

铜”之语。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说:“白铜出云南,赤铜以砒石炼为白铜”

。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亦说: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这些宋、元、明人

著作中提到的用砒石及赤铜炼制的白铜,很可能是指含镍的砷镍矿与赤铜炼制者。白铜

很可能在宋、元以前就已有了。

明、清以后我国制造的白铜器物远销于国外。到十七、十八世纪,东印度公司从我

国购买白铜器物,再远销于欧洲各国,欧洲语中Packtong(白铜)就导源于中国词“白

铜”。在这以前的唐代,波斯语、阿拉伯语中也把白铜称为“中国石”,可见也是来自

我国。但其成分及制法,则记载得很少。

在我国古代的炼铜技术中,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

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取代,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的新途径。这一方法以我国为最早

,是水法冶金技术的起源,在世界化学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

早在西汉的《淮南万毕术》里,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曾青成分是2C

UCO3?CU(OH)2,易溶于苦酒(醋),又叫白青、空青。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也有:

“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石胆或胆矾,成分是含水硫酸铜CUSO4?5H2O。南北朝时

的陶弘景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而只要可溶性的铜盐类就能与铁置换反应。他

说:“鸡屎矾……投苦酒中(醋),涂铁,皆作铜色”。鸡屎矾可能是不纯的碱式硫酸

铜或碱式碳酸铜,难溶于水,但却能溶于醋,而与铁起置换反应。从而扩大了以前的认

识范围。

这种认识大约到唐末、五代间就应用到生产中去了。宋时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

铜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是水法炼铜的“胆铜法”。这种方法比火法炼铜有许多优点:

它一则可以在产胆水(即硫酸铜溶液,俗称“胆水”)的地方就地取材;二则设备简单

,操作容易,不要冶炼、鼓风设备,在通常温度下就可提取铜,不须高温,节省了燃料

宋代时由于铸造钱币的大量需要,同时“胆水炼铜”又有上述优点,因此对“胆水

炼铜”甚为重视。宋代文献记载,当时南方用“水法炼铜”的约有十一处,其中以饶州

德兴、信州铅山和韶州岑水规模最为宏大。北宋每年产胆铜达一百万至一百七、八十万

斤,占当时铜总产量的白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南宋时铜产量虽大为减少,但胆铜比

重却大有增加,绍兴(宋高宗)年间,竟占铜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胆铜的生产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浸铜,二是收取沉积的铜。目前,我国有的地

方(如湖北黄石市)还仍用这种方法生产铜。

从考古发掘的结果及考古遗址来看:

(1)彩陶马家窑型(甘肃东乡林家,1977年):青铜刀一件

(2)彩陶马厂型(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1975年):青铜刀一件

上述数量虽少,却是中国考古出土最早的青铜制品

(3)齐家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甘肃青海一带):铜制相关遗品已经比较多,经成份分析,约以红铜、含铅青铜及含锡青铜为主

(4)龙山文化 (公元前3000年~1080年,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亦有大量铜制遗品出土,成份上均属红铜、青铜并用

总而言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基本上已经是铜石并用的时代,只是当时对于青铜合金的冶炼技术,还未能成熟地掌握。换句话说从夏王朝(传说)→商 朝(信史),应该还有「红铜艺术」(合金成份较少)→「青铜艺术」(合金冶炼之表现)的阶段。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可与秦兵马俑媲美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 据测定,这个古矿采掘、治炼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千一百余年。同时连续采掘冶炼了十三个世纪(从西周到东汉)。

古矿冶遗址位于大冶县大冶湖畔。1973年深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工在这里进行露天采矿,当电铲剥离到四十米深处时,出现了密如蛛网,迷宫般神奇的古代矿井,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考古发掘便揭开序幕。

目前清理出来的古矿井,面积约有两平方公里,当时地下二十米至六十米几乎全被掏空,地面上的炉渣堆积如山。估计先后冶炼了八至十万吨铜。

古矿冶遗址可勾勒出一幅气势磅薄的采矿图:四百多座竖井、斜井与上面的条平巷纵横交错,层层迭压;矿井内整木凿成的排水槽蜿蜒连绵,四通八达;一根根圆木棰接或搭接成固定的方框,支护着中壁,提升矿石用的木制绞车,结构巧妙,制作精细……

仰韶文化最具有代表的出土文物是?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类型,贯穿整个时期。其真正的用途尚无定论,有盛水器、灌溉器、酿酒器、礼器等多种观点。而这件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的船形彩陶壶,就是从尖底瓶演变而来的。

此物为盛水器,类似今天的旅行水壶。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尤其是壶身还装饰有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者捕鱼结束将网搭在船边晾晒的情景。船形彩陶壶证明,新石器时期的中原地区已经使用渔网捕鱼了。

另一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是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因盆内壁用黑色绘画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而得名。

在陶器上彩绘是仰韶文化的一大特征。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出原始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寥寥数笔勾画出抽象生动的图案,充满奇幻色彩。专家推测,此物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所绘图案具有巫师为夭折儿童招魂祈福,或是图腾崇拜等功能。

古代为何要有随葬品?

小芜同学来了。

中国自古就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因此,墓主人生前很多生活用品以及能够代表其生前地位财富的物品都可能被放入墓中,称为随葬品。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为生活实用物或专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像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随葬品的意义 随葬品在传统葬礼中标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 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相关,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历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 编辑本段随葬品的分类 随葬品分为两大类,一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二是并非生前使用,甚至没有实用性,纯粹为随葬而制作的物品,后者称为明器。有些物品,因为体量、珍贵或还需继续使用等原因,不便于随葬。此外,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墓主人生前的姬妾、侍从、奴仆等也不允许陪葬。这时,就需要制作明器以为代表。 编辑本段随葬品的发展 最早死者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粮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他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因此应该让他带去生活必需品。后来,人们把死者供养起来,不让他们劳作,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家具、物品、书画玩器、货币也成为随葬品,供死者花销。然而“人死如灯灭”的事实,对人们意识的渐变是明显的,既然人死后早要成为黄土,随葬品就未必要用实物,于是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随葬品。人们称这为冥器。古代的明器多为实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锡箔纸等制作。宋代,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一般来说,实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随葬,也可焚烧,纸做的明器焚烧于坟头。 生活用具 指日常生活用的陶、石、骨、木等器具。陶器既是史前时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同时也是最主要的随葬品之一。一般用于随葬的陶器,多为实用器,也有少量专为死者制作的所谓“明器”(即“冥器”)。实用器上多留有使用痕迹,如炊器上的烟炱和容器破损后的修补痕迹等;明器多小而轻薄易碎,是一种象征性的器物,不具使用价值。随葬品组合一般由炊器、水器、食器、容器类物品组成,也有仅随葬其中一类或两类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中,随葬陶器在组合、形式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反映出比较鲜明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色,是考古学断代、区分文化、划分地域类型的主要依据之一。 装饰品 用装饰品随葬的例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新石器时代各文化中均较为流行。黄河流域较常见的有骨珠、牙饰、陶环及发笄等;长江流域则多见石或玉制的管、环、璜、缺等。一般说来,装饰品多见于女性墓葬,如姜寨 M 7 为一青年女性 , 随葬有 8577 颗骨珠;大汶口的 M 10 为一老年女性,随葬有一串 25 件穿孔白色大理岩长石片、 2 件牙形石片组成的头饰、一串由 31 件大理岩石珠组成的头饰、一串由 19 件形状不规则的绿松石片组成的项饰并有象牙梳等。因此,装饰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女性别的差异。 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也是史前墓葬中很常见的随葬品种类之一。依制作质料分,有石、骨、角、蚌、陶器 等,其中石器最多;依用途分,有斧、锛、铲、镰、凿、刀、锥、锉、针、匕、矛、镞、鱼叉、纺轮、磨盘、磨棒等。在不同文化中,由于经济方式不同,随葬的工具种类也有所区别。如在以渔猎经济为主的黑龙江省密山县新开流遗址墓葬中,多随葬石镞、骨投枪、鱼叉、鱼镖、鱼钩、牙刀等渔猎工具 (60);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诸文化中,则主要随葬石铲、石刀、磨盘、磨棒等农业生产工具。有时不同墓葬中随葬工具的差异,也可能反映了死者生前所从事主要工作的差异。如临潼姜寨 M 87 出土有石砚、石磨棒、水杯及赤铁矿颜料块等,是一组用于绘画的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有可能是主要从事彩陶制作的工艺者 (61);在属大汶口文化的江苏邳县大墩子 M 38 出土的随葬品中除骨、牙器外,还有骨料、牙料 24 件,磨制骨器用的砺石 4 件,墓主人生前显然是一位主要从事制作骨、牙器的工艺者 (62)。此外,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墓葬随葬工具统计表明,男性墓随葬工具远多于女性墓,如姜寨遗址男性随葬工具占 68.8 %,女性墓仅31.2 %;北首岭遗址男性墓随葬工具达99.3%,女性墓仅占 0.7 % (63)。说明男性是生产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礼仪性用品 所谓礼仪性用品,就是指用以表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用品,如象征神权、王权、兵权的琮、璧、钺等。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各文化墓地的墓葬,从墓形的大小、随葬品的数量、种类等方面来看,差别并不太大,反映出氏族成员的地位基本相同。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墓地出现了墓形大小、随葬品多寡的差异,特别是出现了表示身份、地位、等级礼仪性用品如玉钺(或斧)、玉琮、玉璧等,表明当时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出现了贵贱、贫富的分化。 在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随葬品多寡等方面的差异,如大汶口的 M 10,有“井”字形木椁,随葬 38 件陶器、大量的装饰品和并非实用品的玉铲、玉斧等。到了龙山时代,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在陶寺墓地墓有大、中、小之别,大、中型墓数量很少,但规模大、随葬品多。例如 M 3015 随葬品多达 200 件以上,其中除了日用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以上,还有多种彩绘木器和石磬、鼍鼓、玉钺、石钺等礼仪性用品; M 3072 则出土有彩绘蟠龙纹陶盘等。这此重要礼器的存在,表明大墓主人是执掌祭祀和军事的部落显贵 (64)。甘肃武威皇娘娘台 M 48 出土有 83 件石璧,远超出装饰的需要,应是显示地位、权势的礼器 (65)。 在长江流域,崧泽文化时期已出现了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如江苏吴县张陵山的 M 05 ,有木棺并随葬有 31 件陶器 (66)。良渚文化早期开始,在一些大墓中盛行用玉质礼器随葬,如张陵山上层的M 4 ,随葬品多达41 件,其中包括玉斧、 玉琮、玉瑗各一件;玉琮呈外方内圆的方柱体,表面饰有兽面纹,显然是一种礼仪性器物。良渚文化中、晚期“葬玉”之风更盛,如江苏武进县寺墩 M 3 ,是一 20 岁左右的男性墓,随葬各类陶、玉、石器达 120 余件,其中玉璧 24 件、玉琮 32 件; 24 件玉璧大小不一,分置于头前脚后、身体上下,其中最大的一件置于腹部,直径达 26 厘米; 32 件玉琮自 1 ~ 15 节高矮不等,环绕墓主一周;左侧上肢旁有 1 件精致的玉钺。新近发现的 M 5 随葬重要玉器有琮、璧、钺、带钩等,其中有 1 件玉璧直径达 29 厘米,是迄今出土规格最大者;置于足后的玉琮长 32 厘米,分为 11 节,精刻 44 个人面纹,是长琮中玉质最佳的一件 (67)。良渚文化晚期的吴县草鞋山 M 198 ,为一男性附葬两女性的墓葬,男性居于墓穴中央,随葬品最多,包括有玉斧、玉琮、玉璧等,两个女性为二次葬,也随葬有玉璧、玉琮、玉饰等 (68)。此外,在华南地区的广东曲江县石峡文化晚期墓葬中,也发现有用玉琮、玉璧、石钺等礼器随葬的现象 (69)。 东北地区早在红山文化中,就已出现了大型墓葬和礼器随葬的现象。如的牛河梁积石冢群中,大石棺位于石冢的中心部位;各类石棺中出土了数量众多、十分精美的器,有玉猪龙、玉璧、勾云形玉佩、玉环、玉鸟、玉 龟、玉鱼、玉兽等。这些发现表明至少在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他随葬品 除了上述随葬品之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墓葬中还广泛发现有猪、羊、狗等家畜随葬的现 象。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盛行用猪头随葬,如大汶口墓地的 133 座墓中,随葬猪头或猪骨者占 1/3 ;其中 M 13 随葬猪头14个, M 60 发现有半只猪,其他墓葬则随葬猪下颌骨、猪牙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有用猪、羊、狗等骨骼随葬的习惯。如甘肃永登蒋家坪发现一座属马厂类型中期的大墓,随葬有 30 多件陶器,人骨架下挖有一长方形坑,内分层埋有猪、狗等骨骼 (70);甘肃临夏大何庄墓地有 9 座墓随葬有猪下颌骨,少者 3 块,多者可达 36 块 (71)。黄河中游的陶寺墓地有 14 座墓随葬有猪下颌骨,最多的一座达 30 付以上。长江流域的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也发现有用猪下颌骨随葬。此外,在黑龙江的密山县新开流遗址墓葬中,还发现有用鱼骨、野猪牙、鹿角等随葬的现象 (72)。 一般认为,由于家畜可食用、可交换,因而成为最早的私有财产观念之一。墓葬中出现家畜随葬,应是财产私有的重要表现。 编辑本段各个时期的随葬品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平民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是各种石器和陶器,因为这些是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那一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则常见玉制的礼器,这些东西代表了他们生前的地位与财富。 秦汉(前221—220)以前 秦汉(前221—220)以前,平民墓葬中随葬品多为陶器,而王公贵族墓葬中则多见各种青铜礼器。此外,商周以来,以车马殉葬的情况也非常普遍。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因不再允许以活人殉葬,所以,以陶、木制作的人俑大量出现。秦始皇(前247—前210年在位)、汉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甚至将他们的整支军队都带到了陵墓之中。这一时期,随葬品中的青铜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美漆器和各种丝织品,这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瓷器生产工艺逐渐成熟,随葬品中瓷器与陶俑平分秋色。唐代墓葬多随葬三彩陶器,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色彩鲜艳华丽。 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均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随葬品种类日益丰富,不再具有早期墓葬中那种鲜明的时代特色。 编辑本段出名的随葬品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甲骨文还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文字?

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我看到其他的答主答成了「甲骨文以前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文字」?关键问题是目前还没有发现甲骨文以前成熟文字,只能说发现了一些少量不成体系的契刻符号。我从题目的字面意思,只能理解为:「甲骨文中还有那些没有释读且鲜为人知的文字?」

应该说这种问题以前回答过:

甲骨文单字大概有4000-5000字(不包括重文),释读出大约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没有释读。

没有释读的甲骨文大多数属于专有名词:地名、人名、方国名等等,不认识这些字,对我们对我们通读卜辞的影响不怎么大。

所以,这将近三分之二的甲骨文都可以说是「不为人知」的文字,那么,我就说几个我认为非常有意思的甲骨文讲一下,大部分是没有释读出来的,也选一两个已经释读出来的。

------------------------------------------------

会意不明的动物相关字

这两只忧郁的台湾乌龟,一个被人打,一个被人骑:

岸边有两只老虎:

耳朵里有两条虫子,表达什么意思?

这个字出自《合集1821》,是对占卜辞,疑似是一个人名。

还有一个「双头兽」,释为「彩虹」的虹,怎么讲呢?因为中国古代的传说中,彩虹就是一种叫做螮蝀的怪兽:

《說文》:「虹,螮蝀也。狀似蟲。从虫,工聲。

----------------------------------------------------------

从「女」之人名字的殷商的诸妇

《说文》释「男」从「田」从「力」,曰:「男子致力于田」,但甲骨文中也有「女人」持「力」的字形,也表示人名:

「力、耒、犁」同源字,「力」像木制耕犁之形:

甲骨文中很大一部分从女的字,都是人名专有名词,前面大多数带一个「帚」字,也即「妇」的初文:

从女从帚的「妇」字,甲骨文仅见一例。

这种从女人名,且称「妇X」的女性,身份地位都很高,都是商王和王室有密切关系,有的是政治联姻,女右半部分的偏旁,有些字可能表示女人娘家方国。在殷商史的研究中称为「殷商诸妇」。

比如我们熟悉「妇好」,就是我们熟知的「殷商诸妇」之一。

「妇好」的「好」字,跟今天的「好」字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妇好是殷商时代「子姓」方国的之女,相当「公主」级别。

武丁的另一个妻子叫「妇(女井)」,被认为是「井方」的女子。「井方」是现在的那个地方,学界意见不一,有种说法是今天河北邢台。

甲骨文中也有从「女」从「周」的(女周)字,学者猜测可能是当时殷周两国联姻。

考一下诸位,下面这个字释读出来了,全字像女人突出大眼之形,你认为是个什么字?

------------------------------------------------

武器相关的字

持斧砍奚,奚表示被捆绑的俘虏:

还有各种会意不明的怪字:

---------------------------------

还有一些合文,也就是像「日进斗金」这样的字,有些已经释读,有些意思还不是很明白:

商王名字合文:

我们从甲骨文中发现了商王谱系,跟《史记·殷本纪》差别不大,这给了我们信古的信心:

上文说道的「殷商的诸妇:妇X」,在后世商王的周祭卜辞中,一般称为「妣X」:

比如妇好的儿子辈商王祖甲祭祀她,称她为「妣辛」:

这些合文我没有考证,也就不随便下判断,我猜测可能是殷商时代的一些熟语类的专有名词:

「官职」合文:这个官职叫啬夫,是一种管农业官职,一直到秦汉都有,睡虎地秦简这个官职经常出现:

数字合文:

-------------------------------------------

ok,言长纸短,到此为主,暂时就说这么多。

可以发现,没有释读的甲骨文,都是奇形怪状,让人摸不着头脑。

想释读这些文字,要非常熟悉商代人生活的细节,语言、习俗等等,但除非有时光机器,否则我们永远也不能做到。而《尚书》《诗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与商代有关,而且是周代殷商遗民的集结。

我想这就是研究古文字的魅力之所在,凭着文献和文物上细节进行推理,像破案一样寻找蛛丝马迹。

为何能为妻子留下了一大笔遗产?

溥仪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一生曾三次被人操纵当皇帝。

第一次是在他3岁时,被慈禧钦定为光绪皇帝的接班人,光绪帝无子。光绪皇帝头天死,慈禧第二天也死了,人们都说慈禧临死前毒死了光绪,是真是假到现在依然是个谜。

<3岁的溥仪>

慈禧为何选择3岁的溥仪当皇帝呢?

原来慈禧没想到自己死得这么快,立“娃娃皇帝”是为了将来自己继续垂帘听政,继续专权。

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带领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清廷,6岁的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但受民国的优待政策,溥仪有权力居住在皇宫。

溥仪在12岁时,民国政府发生了“府院之争”。

所谓的“府院之争”即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他和内阁总理段祺瑞之间争权引起了内讧。

当时辫帅张勋带着5000辫子军,打着调停的旗号进入北京城。

张勋是保皇派,他乘机挤走黎元洪和段祺瑞,发动政变拥立12岁的溥仪再次复辟帝制。

<12岁的溥仪和皇后婉容>

然则好景不长,退居天津的段祺瑞得知消息后,在天津马厂誓师,带领两万“护国军”火速进京,用武力赶跑了张勋。称帝11天的溥仪再次退位。

溥仪第三次称帝是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建立满洲国后。

当时28岁(1934年)的溥仪被日本扶持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一晃11年过去了。

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被苏联红军消灭和俘虏。溥仪第三次被赶下了皇帝位。

<伪满洲国皇帝>

随后溥仪被苏联红军押解到苏联境内,在监狱关了5年。

苏联人为何把溥仪押解到苏联境内呢?原来苏联人想敲溥仪的竹杠,都认定他藏有大量的文物。

讲真溥仪在逃出伪皇宫时,确实偷运出来了一些宝贝。比如乾隆的田黄玉三连玉玺,他让手下藏了起来。

随身携带皮箱里的文物,溥仪为了少挨打,把这些古董都孝敬了苏联官员了。

五年后(1950年),一文不名的溥仪被引渡回到了中国,随后被关押在旅顺战俘营。

经过审讯,溥仪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这一年他45岁。

十年后(1959年12月),由于溥仪改造良好,(溥仪在狱中曾把藏起来的乾隆田黄玉三连玉玺等文物上交了政府),毛主席亲自签发特赦令,55岁的溥仪被释放,溥仪终于回归了社会,成了新中国的一名公民。

溥仪回到了北京,他的生活费是政府发给他的工资,可以说日子很清贫。

此时溥仪结识了医院里的护士李淑贤,彼此互生好感,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和了解,二人在1962年4月30日结婚。

<溥仪和李淑贤结婚照>

这一年溥仪56岁,李淑贤37岁。

夫妻共同生活了5岁后(1967年),溥仪因尿毒症不治去世,享年61岁。撇下了年仅42岁的妻子,李淑贤将来怎样生活呢?

其实不必为李淑贤操心,溥仪早就为她安排好了。

原来溥仪生前写了一本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这本书畅销全世界,溥仪没有子女,在这世上,李淑贤是他最亲的人了,版权费毫无疑问归了李淑贤,讲真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溥仪死后,刚开始骨灰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张世义先生在易县崇陵(光绪的寝陵)西北兴建了一座华龙皇家陵园,这是一座个人经营的公墓。

<溥仪陵墓>

为了提高陵园的知名度,带动销售,张世义打起了溥仪的算盘。

“如果把溥仪迁葬陵园,皇帝入驻,肯定引起轰动。”张世义于是找到了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做起了李的工作。

亲们想想看,张世义是为了做生意,他能不给李淑贤费用吗?

李淑贤万万没想到,活着的老公没为她留下任何遗产,死去17年竟然还能为她带来财富。亲们想想看,找一个名人代言,广告费一年不下百万,溥仪这个华龙皇家陵园的代言人,一年不给十大几万吗?(保守估计)

<李淑贤>

具体给了李淑贤多少钱,这属于商业机密不便透漏,亲们自己脑补一下吧。

版权费加上代言费这两大笔遗产,我觉得足够时年70岁的李淑贤安度晚年了。

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因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