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古玩城交流会,你知道的文人或名人有什么特殊癖好?

“恋足癖 ” 十分常见,据说每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只不过大家不怎么注意就是了。

南昌古玩城交流会

什么是恋足癖?

对同性/异性的脚或者鞋袜有特殊迷恋,不仅迷恋,这种强烈的兴趣往往超过对身体其他部分的兴趣。

这是一种偏好,有人喜欢长发,有人喜欢细腰,也有人喜欢美足。一双纤细、小巧、白白嫩嫩的脚,让恋足癖痴迷癫狂,就像很多人为麻将和小酒癫狂一样。

人类有各种怪癖,不足为奇,但只有中国人,将恋足这种爱好发扬光大,真是奇迹。

男怕选错行:南唐后主李煜由恋足到丧国

汉元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最喜欢抚摸赵合德的纤纤玉足,所以是昏君。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恋足的传统发扬光大:他让宠妃窅娘(音咬)用丝帛裹脚,这样显得更加纤瘦,犹如弯月;然后又打造了金盘,让她翩翩起舞。如此,舞者纤巧婀娜,飘飘欲仙,李煜谓之“步步生莲”。

这一创意的确冠绝千古,因为后人再也无法超越,只能仿效。李后主太能玩,也太会玩,最后丧家败国,下场凄惨。

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其实也有恋足癖的嫌疑,他曾写过一首诗,《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履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就是说:吴地的女子,眉目比星星和月亮还美丽,一双雪白的脚不穿袜子,真漂亮呀。

看,这事儿有人觉得难以启齿、甚至祸国殃民,也有人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两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程朱理学却物极必反走上极端

汉唐盛世之后,到两宋,中国文化走到巅峰,儒家文化却陷入僵局。

当统治阶级发现,儒家文化是个十分好用的工具,于是大力扭曲。

过了这么多年,儒家文化也就那么点东西,孔子的学说再伟大,也闹不出什么新花样。

但程颐程颢这两个老夫子,却别出心裁:在道德层面做文章。

玩不转政治,斗不过君王,但是可以欺负小女子,还可以愚弄不识字的老百姓。

于是,各种泯灭人性的规矩手段顶着圣贤的大帽子横空出世,比如“贞节牌坊”,比如裹小脚。

朱熹更是顶峰中的顶峰,极端中的极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的大口号。

著名精神病学者梅林杰尔写了一本书:《人类心灵》。他这样认为:

“世界各国的神话和民俗里有大量的材料表明,脚与性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某些地方的某些时期,人们甚至觉得裸露脚比裸露生殖器更可耻。在世界很多地方,人们认为一个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裸露出自己的脚是丢脸的,即使穿着鞋子也是如此。妇女把脚和腿包裹、装饰起来,从而使它们更加引人注目,具有多种特殊的心理学价值,其中有意识到的,也有潜意识的。它们表现出相当的性特色,因而被看成是极有价值的器官。”

说白了,两宋极端的道德规范,迫使大众的审美和需求转入地下。因为压抑,所以反弹,在诸多贞节牌坊和小脚的背后,除了女子的血泪,还有男性的畸形宣泄。

无论公开还是隐秘,恋足癖传统都长盛不衰

两宋将裹小脚的变 态 偏 好,说得冠冕堂皇,且名正言顺。到了明清,民间社会出现大面积裹脚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女子不裹脚都嫁不出去的事情。三寸金莲,从特殊爱好,变成全民风气。

西洋人见到之后,啧啧称奇,然后将女人的小脚与男人的长辫视为华夏文明愚昧、落后的象征。

然而,不裹脚了,恋足癖就绝迹了吗?

非也。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说阿紫很美,单是一双脚就令人无限遐想:“一双雪白晶莹的小脚,当真是如玉之润,如缎之柔”,“十个脚趾的趾甲都作淡红色,像十片小小花瓣”。写得这般真切,真是令人怦然心动。只有古人才喜欢女子的纤纤玉足吗?现代人也喜欢啊。

不仅中国人喜欢,歪果仁也爱得紧。

大家还记得《安徒生童话》里面灰姑娘的故事吗?王子跟灰姑娘跳了一个晚上的舞,却心心念念收着她的水晶鞋。这个鞋子不但晶莹剔透,关键是尺寸特别小,一般姑娘都穿不上。王子喜欢灰姑娘吗?只怕喜欢灰姑娘——的小脚吧?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幼小的婴儿人见人爱,很多人把自己的脸凑到婴儿的小脚丫上,因为实在是太可爱了,根本忍不住啊。

最后总结一下:

恋足癖其实很多,国学大家像章太炎、黄侃还有辜鸿铭,都有此特殊的爱好。外国人也不遑多让,因为他们发明了高跟鞋。但,过犹不及,到了三寸金莲这种程度,不但损伤肢 体,还扭 曲 灵 魂。

你说呢?

如何看待日本在055下水后宣布制造27DDG与28DDG?

我国的055驱逐舰确实在亚洲甚至是整个世界掀起了一阵风暴,许多国家都瞄准了055的性能,想要研发一些能够与之媲美的军舰,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成功的例子,日本的27DDG和28DDG也是如此。

但是说实在的,27DDG和28DDG摩耶级驱逐舰确实算得上是比较先进的军舰了,比爱宕级都要更加先进。首先27DDG和28DDG搭载了美国宙斯盾系统的最新架构:宙斯盾基线9系统,链接了CEC联合交战能力,可以和整个战场进行更加紧密的连接,同时这两艘驱逐舰还具备更强大的反导能力,可以使用标准6防空导弹等新型导弹。

再者,27DDG和28DDG的吨位进一步放大,反潜性能取得了优化,搭载了美国新一代的反潜声呐,同时还使用了部分美国在伯克3型驱逐舰上使用的技术,比如SPQ-9B有源相控阵对空火控雷达,对空打击的效能提高,可以同时对付的目标进一步增加,对ESSM BLOCK3等导弹的引导精度进一步提高,具备更好的点防御能力。

可以说,除了不能垂直发射反舰导弹,主要对空搜索雷达不是有源相控阵体制,没有使用综合射频技术,不能使用巡航导弹等缺点之外,其余方面他已经非常接近055的战斗力水平,当然也正是以上不足和差距才使得他还是相对于055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能够看出日本对下一代驱逐舰寄予的厚望。

有几千万人在画画?

大部分画画的人聚集在这几个地方“大芬村、乌石铺、宋庄”狭小的房子以及走道,楼梯间,屋檐下多半出租了出去,成为了各种各样的画室和工作室,成为千万画工们的天堂,在那里默默追逐梦想。

一、深圳的大芬村:它是“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因为这里每年能生产和销售出100多万张的油画作品,年销售额逾亿元。并且主要针对欧美市场,可以说,欧洲市场 70% 的油画来自于中国,而中国 80% 的油画产自大芬村。

在大芬村,画画俨然成了画工生存技能。无关于艺术或梦想,他们真正在乎的,不过是借助画画来填饱肚子而已。

在一间狭小拥挤的画室里,画工每天和其他兄弟们挤在一起,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便全部拿来练画。 等到画技娴熟,不用草图就能落笔成画,足可以假乱真之后,他们就渐渐扩大到流水线生产。

一人画眼睛,一人画鼻子......每人负责一个局部,形成一条完整而系统的产业链。在画工的手中已经产出了10万幅梵高名作,

《星空》《自画像》《向日葵》,凡是比较畅销的梵高作品, 都在他笔下重复了成千上万次。大芬村多的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机械化的劳动,却依然过着收入不高的生活的画工。

二、厦门的乌石浦油画村:画工在自己狭窄的画室里作画。1992年,第一批300多名画师、画工进驻乌石浦村,由此拉开了乌石浦油画村发展的序幕。

如今,约0.25平方公里的油画村,共有画师、画工4000余人,画店商近200家,从事油画后勤工作的人员约10000人,从事油画产业配套工作约3000人。

2003年以来,厦门每年油画出口创汇都在2亿元以上,占世界油画市场约五分之一。

三、北京的宋庄:

真是想不到,在皇城根儿下,还有上万人在那儿这样子生活。

真是想不到,在首都北京,在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在当前大经济环境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画家们的整个艺术生态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宋庄街头行人稀少,很多画室除了我一个看客,一个人也没有。一时之间,心情很复杂,如果他们卖不出去画作,他们如何生存生活呢?高昂的房租费,还有水电费、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呀!在这个领域,说是热门也不热,说是冷门也不冷,一些画室估计也是生存艰难。

有的画室都很破败,有的废弃了,有的拆掉了,有的倒是也正在装修。这里估计也是个大水缸,每天,都有很多人卷起铺盖卷儿,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去谋生,闯荡,每天呢,也有不少人扛着背包行李来到此地,租房子,开画室,搞展出,扎根,开创自己的艺术家生涯。

宋庄画家村,其实也是整个北漂人追梦人的一个缩影吧,有过繁华,也有过几落寞!

个人浅薄之见,还望大家多多指点,谢谢😀

中国几千年一直是单干为什么也总挨饿?

几千年单干,一直解决不了温饱,这是个逻辑问题,而不是制度问题。

不仅中国,全世界都如此,在工业文明之前,也就是十六世纪之前,都是农牧文明,没有一个国家丰衣足食的,为什么?劳动生产率太低了。劳动生产率主要表现在科学、工具、肥料与农药上。没有科学的选种育种方法,没有高效的作业器械,没有大幅增产的肥料与农药,想高产是万万是不可能的。

说到国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侯,多少农民精心饲侯,水稻的亩产也只有三四百公斤左右,到了七十年代,有了最初的杂交水稻与少量的化肥农药,水稻亩产迅速提高到七八百公斤左右。八十年代后,由于工业的兴起,带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先进的育种技术、管理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大量推广与使用,水稻的亩产轻松跨过了一干公斤的大关,从此神州大地再无饥饿。

说到底,农业的发展与土地政策关系不大,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凡工业发达国家,农业没有落后的,凡工业不发达国家,农业没几个好的。尤其是今后,发达国家把控着先进的育种、肥料与农药生产技术,欠发达国家将完全沦落为打工仔,想摆脱贫困更是难于登天。这就是为什么世界越来越先进,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人群反而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