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和珅,马未都和王刚谁才是文物收藏的真正大家?
马未都和王刚应该是京城的一对“绝配”,我的意思是,他们当年都是有一定造诣的文学青年,马未都曾任中国青年文学出版社编辑,与至今活跃于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王朔、刘震云共同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等。如果说初出道的马未都是以文学作品进入人们视线的话,那么,出生于东北的王刚则是凭着一口略有东北味的普通话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唤起了人们对冰城的好奇心,他也以此为契机走向表演舞台。他们对于文物(古玩)也都有相同的爱好,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古玩市场的流行风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虽然都是殊归同途。至于说他们谁才是“文物收藏的大家?”这个问题就要比拼俩人收藏品的价值和对文物古玩的理解。
中国民间收藏家的翘楚一一马未都马未都与王刚,他们在小的时候对旧物品(也许是文物)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共同点。长大以后,他们都属于文化圈子的人。
这是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大地掀起了继股票、债券、房地产热后悄然兴起的又一种投资热潮。当神秘中国的大门打开后,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古玩商把渴望的眼光投向这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他们渴求的宝藏。
而中国民间收藏力量开始苏醒和崛起,马未都的收藏之路,应该是从这时起步。与中国无数的收藏家一样,因为资金不足,收藏方式只有从民间中去“淘”。
而南方(四川)的樊建川和马未都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大胆出手,以低廉的价格“检漏淘宝”。
(樊建川藏品)
马未都的藏品种类较多,主要有瓷器、家俱、玉器、漆器和杂项。
非常难得的是还有汉玉,如著名的“汉八刀”玉蝉、玉猪握等等。
收藏贵在成系列,如马未都收藏的许多古代门窗,引起国内外的注目。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品)
文物古玩和其他商品不同,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什么是高值珍品,什么是一般旧货,都是极有讲究的,这就是鉴别古玩的眼力问题了。
对古玩投资和收藏者个人来说,自己首先能够做到的就是辩别真伪,不买假货赝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鉴定古玩的品质,力争买到高品质的古玩,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如下图马未都观复博物馆收藏的黄花梨木罗汉床,十分珍贵,价值不菲。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翼龙耳尊.观复博物馆藏)
马未都能取得如此成绩,除了他孜孜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而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天生聪明!这是他成功的唯一。这样的聪明,在于他的专心努力,不懈求索,长此以往,必将有所得。
如果你专注于自己追求的目标,你也比较容易在某一方面成为行家。我相信多数古玩商人对包括马未都、王刚或者无数的文物圈中人,是尊敬和客气的。
如果你一知半解,又不谦虚低调,古玩商人对你是漫天喊价的。这个问题相当讲究,余不~
马未都另一个特点就是对文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著书立说。这是许多文物收藏家无法做到的。
演艺圈中的收藏大家一一王刚王刚在演艺圈的知名度是马未都无法望其项背的,他的藏品属于私家所有,规模与知名度不能与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相提并论。
但是,他那件明代嘉靖五彩瓷盘也堪称珍贵。但与观复博物馆的瓷器数量相比。稍显苍白单薄。
我恰好拍了一张绵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五彩瓷盘照片,附在下面请欣赏一一
(王刚的藏品.源自网络)
(绵阳博物馆明代瓷盘)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马未都是中国民间收藏家中的翘楚,而王刚是国内演艺界的收藏大腕,如此而已,高下立分。
年羹尧和和珅巅峰时期谁的权利最大?
无论在影视作品的演绎中还是真实历史上,被雍正皇帝视为“恩人”,愿和其成为“君臣知遇之千古榜样人物”的年羹尧和被乾隆皇帝盛宠了20多年,以致“宠尤隆而势尤赫”的钮祜禄·和珅都是清朝威名赫赫的名臣、宠臣、重臣、权臣。
同为皇帝宠臣,年羹尧和钮祜禄·和珅在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极得皇帝信任和倚重;同样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同样党羽众多、贪腐成性;同样“凭藉权势,无复顾忌”,以致落得覆灭下场。甚至,两人的死法也一模一样:均被开恩处理,赐自尽狱中。
那么,同为曾经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巅峰时期的年羹尧和钮祜禄·和珅,到底谁更牛呢?
我们以三方面予以详细对照,就能得出答案:
官职对照巅峰时期的年羹尧,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并加封荣誉官职太保,品秩为正一品,为清朝武职官员的最高等级。另外,在平定青海战事以后,年羹尧又获封一等公,取得了异姓功臣爵位的最高等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年羹尧已经站在了武职官员的顶点。
但是,正如清史研究大家孟森先生所言“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对待这两位拥立功臣,雍正皇帝有着自己的控制之道。年羹尧于西北地区权势滔天,节制四省军政大权,但其一生都未曾担任过朝堂官职,并未进入过内阁和军机处。也就是说,年羹尧的鼎盛时期只是拥有巨大权力的地方官员,最多算是个超规格的大军区司令。
而巅峰时期的钮祜禄·和珅,除了拥有正一品官职、一等公爵外,还几乎担任过朝廷所有的显要官职,更是长时间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职位,几乎将整个朝廷牢牢把控于自己手中。正如嘉庆朝名臣朱珪所言,当时的钮祜禄·和珅,“手握权柄,挟百官于朝廷”。也就是说,钮祜禄·和珅被世人称为“二皇帝”,绝非浪得虚名。
相比之下,一个将朝廷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的钮祜禄·和珅,自然要比地方大员年羹尧要牛得多。
权势对照巅峰时期的年羹尧,可以节制西北四省,在其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他的意见来任用。甚至,在年羹尧返京期间,还可以参议军国大政,拥有临时性的巨大权力。如此权力和恩宠之下,年羹尧身边自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党羽势力,在雍正朝初期占据绝对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但是,别忘了年羹尧嚣张的时期,雍正皇帝身边还有张廷玉、怡亲王胤祥、廉亲王胤禩等根基深厚、无法撼动的朝野势力。除了这些朝野势力,还有诸多势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满洲勋贵家族们,这些都不是一个汉军旗出身的武职官员所能随意掌控和压制的。
而巅峰时期的和珅则完全不同,除去他本身担任的朝廷要职,满洲勋贵家族的出身也让其拥有了常人无法能及的巨大影响。正如《朝鲜李朝实录》对和珅的评价那样,“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从六部九卿到地方大员,甚至连历年的科甲官员都被其牢牢掌控在手中。相比较于拥有区域性巨大权势的年羹尧,“满、汉几无归附”的钮祜禄·和珅自然更胜一筹。
和皇室的亲属关系年羹尧的正妻为纳兰性德的女儿,也就是康熙朝名臣纳兰明珠的孙女;继室出身较为显赫,乃系皇室宗亲,袭封辅国公爱新觉罗·苏燕的女儿。也就是说,年羹尧也算是爱新觉罗氏的女婿,只不过支系有些偏远。
年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当属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也就是雍正皇帝潜邸时的侧福晋,历史上著名的年贵妃。
再来看下钮祜禄·和珅和爱新觉罗氏的联姻关系:首先,和珅与乾隆皇帝属儿女亲家,乾隆帝皇十女下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然后,和珅的长女嫁给了近支皇室宗亲爱新觉罗·永鋆,也就是康熙帝皇十七子胤祐之孙。也就是说,和珅不光有一个皇帝亲家,还有一个贝勒女婿,较之年羹尧的皇室姻亲关系,明显更近。
后记被雍正皇帝宠上天际的年羹尧,和被乾隆皇帝盛宠了20多年的钮祜禄·和珅相比而言,虽然行政级别相同、爵位等级相同,但就手中权力和党羽势力、皇室姻亲方面而言,年羹尧明显不如。或许,这位昔日威名赫赫的“西北王”,也只有带兵打仗的火爆脾气较之“二皇帝”更胜而已。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八十二》、《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啸亭杂录》
嘉庆为什么要打倒和珅?
和珅,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固伦和孝公主下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了皇亲国戚。随着权力逐渐增大,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历史中也有很多有名的贪官,像秦朝的赵高,汉朝的王温舒,宋朝的蔡京,明朝的刘瑾等皆是利用自己的职权,来满足自己强大的欲望。这些人后来都没什么好下场,清朝贪官和珅也难逃一死,仅在乾隆皇帝死后的15天,仁宗皇帝便马上下令赐死他,果真是应了“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这句话。这样厉害的人物肯定是人人都知,人人都知晓,嘉庆从小就看着和珅叱咤风云,豪敛钱财的模样,长大当了皇帝是肯定要快马加鞭地除掉这个威胁到了皇权的和珅。
在乾隆晚年,乾隆将一切事物都委托给了和珅,即使传位给嘉庆时也一样,当时和珅被称为“二皇帝”,这明显是在侵犯皇权。当时嘉庆帝想让自己的老师朱圭入京为官,也被和珅阻止,乾隆皇帝还没有驾崩,所以嘉庆也是敢怒不敢言的。特别是当时川楚一带白莲教起来,和珅一伙在那边反败为胜,小胜被他们吹为大胜,也影响了平叛的进展。和珅那边冒犯新君的权力,又把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由此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不得不杀。
于是说干就干,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帝驾崩十五年后,嘉庆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逼迫他自尽。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和珅所聚敛的财富万贯,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被杀主要两条,一是嘉庆的政治风向是节俭,所以必须拿贪污典型祭旗,二是杀权臣立威。
再后来,整个清王朝的贪腐风气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和珅再装清廉也是没这个本领的。历史上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财政原因。诛杀和珅这件事由于过于震惊朝野,就演变成一个成语,叫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和珅家族查抄出来的财富,就算扣除被有关官员贪污的数额,就填补了嘉庆帝国库的巨大亏空。新帝继位,国库空虚,又恰逢天灾人祸,就只抄了和珅,就让嘉庆帝的财政宽松了好多年。
除此之外,嘉庆帝诛杀和珅,也有借“巨贪”立威的考虑。康熙帝的阿哥们,夺位战打非常太血腥,让乾隆帝的儿子们看了恐惧不已,因此,为了吸取前人的教训,嘉庆帝在乾隆帝和和珅面前,就得长期表演出一种弱不禁风、不足以威胁前朝臣子又有坚强意志足以可任帝国大任的模样。乾隆帝当然了解自己的儿子,但当朝大臣可不一定了解,如嘉庆帝不杀个权臣立威,恐怕乾隆时代的权臣会忠心耿耿并真心顺服嘉庆的。
嘉庆诛杀和珅的行动,等于向所有安分的和不安分的大臣都发了一个警告:朕不是好惹的,尔等要尽快认清形势,尽早将满腔忠心统统移交给我,老老实实为朕办事,否则,和珅的下场就是你们的未来,起到杀鸡儆猴,以一罚百的作用。
然而仕途不像和珅那么一路顺风的纪晓岚,由于不是满人身份,他在官场上走得格外曲折艰辛,。纪晓岚比和珅大了26岁,同为朝廷官员,之间的官阶相差却很大,可以说当时的和珅是势力最为强大的,所以纪晓岚不敢太高调。有才能的他不会在乾隆面前巧言令色,也就使得他没有得到重用,曾经还被罢免过两回,可见乾隆不怎么重视纪晓岚。他在乾隆年间,尽管官场浮躁,他却依然能保持自身,潜心修学,不参与任何的权斗,直到75岁后,才得到了嘉庆的敬重与重用,后因病去世,嘉庆悲痛不已,特别赏赐白金五百,为此撰写了碑文,并赐予“文达”来作为纪晓岚的谥号。可以看出,嘉庆对待纪晓岚和和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嘉庆很看重纪晓岚。
历史上和珅被杀的罪名到底是什么呢?
提起和珅这个名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没错,他就是乾隆时权倾朝野的佞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巨贪。可以说,和珅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碰到了乾隆;但不幸的是,乾隆的儿子嘉庆却是和珅的克星。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了。或许这一刻,和珅还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仅仅五天之后,也就是正月初八,嘉庆皇帝一声令下,将和珅逮捕入狱;十八日,嘉庆郑重地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赐令和珅自尽,保其全尸。就这样,曾经权倾朝野、无比显赫的和珅用一条白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死前,和珅作了一首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为什么乾隆刚死,嘉庆帝就立刻把这个父亲生前最宠爱的大臣给赐死了呢?难道嘉庆帝就如此痛恨和珅么?对于这一点,有人说“都是金钱惹的祸”当时嘉庆皇帝在继位之前,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朝政腐败,贪腐盛行,而乾隆留给嘉庆的财政并不充足,据说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和珅被抄家时,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其他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半、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甚至有人说达到了8亿两而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约7000万两。还有违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宝石等,实际数字已经无法考据。
赐死和珅的原因,还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嘉庆帝总结说:“层层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也有人说嘉庆杀和珅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
嘉庆曾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当时,乾隆虽然禅让帝位于嘉庆,但仍然把持着朝政,和珅依然如故地追随于太上皇乾隆的左右,不停地为年迈昏花的乾隆指点着江山,这怎能不激起新皇帝的恼怒,这也就为他的诛杀埋下了伏笔和珅忘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古训。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和珅的历史形象难道都是负面的吗?
一提到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珅的“贪”。
的确,和珅的“贪”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方面和珅贪污金额庞大到足以抵上当时整个大清王朝数年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其贪污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将为官和为人臣之术几乎于做到了极致。所以称其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贪官”,可谓是毫不为过。
然而,如果只用“贪”来评价和珅,确实是太过于片面了,因为和珅并不是只有诸如“贪”、“权”、“滑”等这类负面评价的标签,和珅的身上也有着积极的和“正能量”的一面。特别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事情,展示了和珅的博学多才与韬光养晦,而这也更加说明,和珅能够获取如此之高的权势与地位,并非仅仅是依靠运气和偶然,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
一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让和珅为乾隆所知。在陈康祺所著的《朗潜纪闻》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关于和珅的故事。
一日,警跸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出于柙”三语。扈从诸校尉及期门羽林之属,咸愕眙互询天语云何。和珅独曰:“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上为霁颜。问汝读《论语》乎?对曰:然。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当时,清朝正在同缅甸作战,也就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中的“清缅之战”。
在此期间,有人向乾隆皇帝奏报,说军中出现了俘虏越狱逃跑的情况,于是乾隆皇帝对此事是异常的愤怒,当着所有侍从与侍卫的面愤怒的说道: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眼见乾隆皇帝发怒,所有人都跪在了乾隆面前一语不发,可就在片刻沉默后,突然从跪着的一群人中,发出了一个声音:
“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出于《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而和珅回答的“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则是出自宋朝理学大家朱熹对于《四书》的批注。
乾隆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借由《论语》中的经典,询问战俘逃走究竟应该是谁的责任,而和珅则是将计就计,用朱熹的经典批注予以了回答,即战俘逃走的责任在于“典守者”。
如此回答充分展示充分对于历朝历代儒家经典作品是非常的了解和熟悉。
也正是这一次和珅出色而又亮眼的表现,使得乾隆皇帝对于和珅有了极大的好感,立马将其提拔为自己的贴身侍卫,和珅也就此开启了其在官场上的平步青云之路。
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文字的和珅,成为了乾隆身边不可或缺的“人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恰逢乾隆皇帝七十大寿,乾隆邀请远在西藏的六世班禅大师前来北京参加寿宴,而六世班禅也接受了乾隆皇帝的邀请,并且亲自为乾隆皇帝书写了一封回信。
然而,当乾隆皇帝这封班禅大师的亲笔信的时候,瞬间变得不知所措,因为这封信完全是用藏文写的,而当时乾隆皇帝身边没有一个人懂得藏文。
于是乾隆皇帝赶忙将和珅唤到身边,并将这封班禅大师的亲笔信交给和珅,和珅则立马将信中班禅大师准备率领2000僧众前来为乾隆皇帝贺寿的消息告诉了乾隆。
得知此消息的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进而又安排和珅主持在承德避暑山庄为六世班禅修建寺庙的工作。和珅在接到这份差事后,积极翻阅藏传佛教的典籍,并且以班禅大师的驻锡地札什伦布寺为蓝本,修建了承德的须弥福寿庙,以供班禅大师居住。
就这样,当班禅大师千里迢迢的从西藏赶到承德地区参加乾隆皇帝的寿宴,见到此情此景时是非常的感动,对于乾隆皇帝更加感恩戴德,乾隆皇帝也非常的欣喜与高兴。
可以说乾隆皇帝通过此举,很好的维系朝廷中央与西藏地区的关系,确保了边疆的安稳。而在这其中,和珅可谓是功不可没,而这一切的根本,都是在与和珅的学识渊博,熟练掌握了藏文与藏族文化,才能很好的帮助乾隆皇帝署理此项事务,进而获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与器重。
和珅的博学多才,与其在咸安宫官学的求学经历密不可分。咸安宫,在正式成为学堂之前,曾经是一所“监狱”,拘禁着的正是康熙朝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在盛怒之下,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并将其圈禁在了咸安宫中,直至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去世,他再也没有走出咸安宫外一步。而在胤礽去世后,咸安宫也随之荒废,被人们所逐渐遗忘。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决定将闲置的咸安宫重新利用,并将其建设成为朝廷的官方学堂,用以培养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优秀生员,“咸安宫官学”之名便由此而来。到乾隆朝时期,学堂搬迁至在了器皿库之西,但仍以“咸安宫官学”命名。
“国家设立官学,教育旗人,原冀培养英贤,为朝廷宣猷效职。”至此,“咸安宫官学”也正式成为了满洲八旗中功勋之臣后代以及贵族子弟提升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管理施政能力的重要教育机构,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干部培训学校”。
而和珅通过其家族袭承的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以及他父亲常保福建省兵马副都统的官阶获取了准入资格,后又凭借出色的考试成绩,正式入学咸安宫,而其一生也随之改变。
一方面,和珅在这里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冯英廉。
英廉,乾隆朝时期的重臣,当时已经是官至地方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可谓是位高权重。而此时的和珅父母双亡,与自己的弟弟和琳相依为命,与英廉在身份地位上,更是有着天差地别。
然而,英廉非常赏识和珅的才气,再加上和珅是出了名的“美男子”,于是,在英廉的安排下,和珅“倒插门式”迎娶了英廉的孙女冯氏。和珅不仅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更是获得了极强的政治靠山,也算彻底扭转了此前饱受欺凌、为人不屑的处境与状态。
另一方面,和珅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不得不说的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满洲贵族子弟的纨绔形象,前文中也说到了,此时父母双亡的和珅颇有一种“落魄贵族”的状态。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和珅更加珍惜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深造的机会,勤奋刻苦、努力上进成为了和珅在十年咸安宫求学生涯的代名词,而这也让和珅受益终身。
首先,和珅饱学儒家经典,精通汉族传统文化。
“八旗之京官乃多于汉人数倍,荒陋贪鄙,动为人笑。”这是当时,对于满洲人,特别是满洲官员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得汉族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毕竟大多数的满洲官员并不像汉族官员那样,有着极强的科举压力,迫切的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满洲贵族中,能够掌握儒家经典,甚至考取功名的,可谓少之又少。
而和珅却将其他满洲贵族子弟的嘲讽与不屑置于耳旁,努力专修《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儒家经典著作,这就使得和珅的对于汉族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超过了当时绝大多数的满洲官员。因此,和珅才能够在乾隆皇帝说出“虎兕出于柙”三语后,能够予以快速对答,这都是和珅对于儒家经典文化学习和积累的结果。
其次,和珅熟练掌握了满蒙汉藏,四种语言文字。
前文中对于和珅熟练掌握藏族的语言文字,进而帮助乾隆皇帝解决了眼前难题已经有着介绍。而抛开应用场景非常有限的蒙、藏两种语言文字不谈,单说满语,和珅也可以说在当时是绝对的出类拔萃。
乾隆朝时期,清朝已经已经入关超过百年时间,满洲人的汉化进程已经是非常的明显,并且是几乎所有的满洲人都能熟练的掌握了汉文和汉语,而相对应的是,有超过一半的满洲人已经不懂得满洲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了。
于是,且不说和珅能够熟练应用蒙语和藏语,单从满洲人的语言这一方面来说,就使得和珅比起大多数的满洲贵族与满洲官员,要出众不少。
再次,就是和珅对于乾隆皇帝的著作,可以说是了然于胸。
和珅熟读乾隆皇帝的诗作,并且自己的诗词风格上也是极力的趋奉乾隆,甚至还会奉乾隆之命作诗,诸如《奉敕恭题肖照瑞应图》、《奉敕敬题射鹿图》等作品,皆是如此。
与此同时,和珅还精心研究乾隆皇帝的书法风格,日夜练习,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甚至民间有说法称,不少名义上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实际上都是和珅所写。
当然,和珅之所以如此用心的研究乾隆皇帝的著作,还是为了走进乾隆皇帝的心中,能够想起所想,思其所思,与乾隆皇帝达成默契,这也成为了和珅后来能够为乾隆皇帝所信任并且是极度宠信的基础。
特别是在设立“议罪银”制度上,和珅的这一想法极大的契合了乾隆皇帝想要铺张、张扬,却不愿自己“掏钱”的想法,帮助乾隆皇帝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和矛盾,算是帮了乾隆皇帝的大忙,由此,和珅的权势与地位是更加的与日俱增。
由此可见,和珅在咸安宫官学十年求学经历的所学所获,无一例外都在他后来的人生发展轨迹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其日后成功走上权力之巅最为牢靠的根基。
如果不是后来的“侍宠骄纵”与“贪得无厌”,和珅这段早年的经历堪称“励志”的典范,成为古今的榜样。可即便是如此,和珅这段经历也为我们生动的诠释了那句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所以,历史上的和珅并非真的只有“骂名”,在他身上同样有着“正能量”,值得我们去学习与自省。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