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清代水盂,平常写毛笔字?

质量一般的成品墨汁是不需要加水的。优质墨汁在书写前多用砚滴适当的加几滴水,因为优质墨汁比一般的墨汁浓稠一些,实际上主要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而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就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用墨之法。

古玩清代水盂

如果是行草书的话,要适当加几滴水,楷书由于书写速度较其它书体相对慢一些,墨宜浓不易稀。

还有就是要根据使用的纸的质量性能来看是否需要加水。如果是熟宣,略加些水也可以,但一定要记住是适量,这个量是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绝定,包括纸的保存环境或时间也可能带来用墨的变化,不同厂家生产的纸同样如此。

再者如果是元书纸或毛边纸基本上不需要加水。

也有在使用较浓的优质墨汁时,可以先将毛笔在水里适度蘸湿,然后再蘸墨书写。当代书法家洪厚甜就采用过这样的做法。

还有就是用优质浓墨加水在用墨块研磨之浓淡适宜在用。

墨究竟如何使用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我们在临摹学习书法过程中逐渐就会发现的确如此的。

还有就是书写速度问题,墨谈或稀,速度要快,墨浓或稠书写速度要相对慢一些,也是一种调剂方法。

因此说,是否需要加水,要综合考虑墨的浓稠谈稀、纸的生熟、书写的速度、采用的字体是楷书或行草书等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经验而定。

你知道古代陶瓷碗有多少种造型吗?

古代陶瓷碗类

平底碗 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玉璧底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四出碗 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笠式碗 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葵口碗 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诸葛碗 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 ,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卧足碗 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折腹碗 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鸡心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 仿制。宫碗 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型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盉碗 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 蹲兽式。骰子碗 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攒碗 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净水碗 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盖碗 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八方碗 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 仿*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陶瓷罐类盖罐 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五联罐 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 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堆塑谷仓罐 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横栓盖罐 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荷叶形盖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镂空罐 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冬瓜罐 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法轮式罐 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壮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蟋蟀罐 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天字罐 明成化年间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纹多为海马纹,还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莲子罐 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将军罐 一种罐式,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瓜棱罐 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粥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器形为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器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金属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鼓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巾塑一对铺首衔环。唯有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日月罐 一种罐式。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代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之一。西瓜罐 一种罐式。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故南方称其为"西瓜罐"或"西瓜坛",北方地区称为"一颗珠罐"。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续至清末民国。

康熙白釉瓷器特征?

清康熙官窑白釉瓷有三类,其特征分别有:一类为仿明宣德、成化、弘治白 瓷,但从器型、釉色上都能与明代白瓷加 以区别,而且有些器型如花觚、太白尊、水盂等是清康熙官窑瓷中特有的。第二类是浆胎白釉瓷,器物分量较 轻,亦有刻花、印花装饰,釉白中稍呈 黄色。第三类是仿宋代定窑白瓷,清康熙官窑仿宋定窑白瓷,其釉虽亦制成白中 泛黄,但不具备宋代定窑器特有的竹丝刷纹及釉面泪痕,因此是很容易分辨的。

清末民初的豇豆红釉瓷器有投资和收藏价值吗?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的瓷器,是清康熙晚期的产品。因其以不均匀的粉红色和独特的红绿交融的色彩搭配,为康熙年间的名贵的品种。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烧成的。上乗的叫“大红袍”差点的叫“美人醉”。豇豆红釉的瓷器比较难烧成,小件居多。

光绪年仍在继续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也有烧造。光绪三十年前仿康熙的落款也是康熙,这样的有收藏价值,其余的都无收藏价值。

全国这么多古城古镇?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很多灿烂无比的文化,上下五千年,名胜遍神州,古代劳动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生息繁衍,保存下来的古都,古城,古镇灿若繁星,点缀在全国各地,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

曾去过北京,西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商丘,亳州等多地的古城和古镇,给我印象最深刻,感慨最多,兴致最高的当数杭州城,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也许会让你耳目一新,去过之后对杭州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先说杭州城的地理位置,杭州古称钱塘,东望大江——钱塘江,古城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飘飘玉带,让这座城市灵气活现,使她较快地得到繁荣和发展。杭州古城南北长,东西短,古城墙虽已被拆除,但丝毫不影响他的魅力,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现在是浙江省省会。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曾经赞叹杭州的繁华与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花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意大利著名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赞杭州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可见杭州的国际地位。

再说杭州的山水,喜欢爬山的朋友,这里是你最好的选择,杭州城周围的山海拔不高,少有悬崖峭壁,由于这里长年多雨,给山上植被提供了丰富的水分,山上林木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四季常青,但要记得如果要去别忘带雨具,天堂伞可以是你最好的选择。

我登过的山有杭州城西南角的吴山,那里有吴山大观,到过孤山,不得不提孤山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木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南屏山,栖霞岭,还有经过考证苏大文豪亲自去过的大麦岭与小麦岭,像将军山,老和山,美女山,飞来峰,都是非常不错的去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来到飞来峰留下一首《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得鸡鸣见日升。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有山就有水,山高流水长,所以被群山环抱的杭州城水最值得一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诸多的青山成就这里的绿水。也让人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水绕不开的就是西湖,西湖因杭州而兴,杭州因西湖而美不为过。就让人想到苏大学士的一副绝对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至今少有人妙对下联。人间最美是西湖,她的美在诗文里多有体现。

西湖的美用一两句话难以描述出来,一两篇文字也只能挂一漏万,苏轼游西湖时一篇名作《饮湖上雨后初晴》可窥一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水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出名的还有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采桑子》中写道:“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鹭闲赋。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林升的《题临安邸》更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仅讽刺了统治者不思进取,夜夜笙歌,醉生梦死,也更侧面反映了杭州的宜居之美。

再说关于杭州的传说与人文。杭州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当地民众加上古代统治者的信仰与推崇使宗教文化在这里有很大的繁荣和发展。杭州的净慈寺,灵隐寺,永福寺,六和塔,雷峰塔,宝俶塔等等不一而举。很多的传说也都与之有关,传说济公在灵隐寺出家,永福寺曾经为南宋皇室的园林寺院。清代名案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里发生的。苏小小的慕才亭可以去看看,白娘娘与许仙智斗法海的传说,钱王射潮与柳浪闻莺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让人对杭州充满了神秘与向往。

最后再聊聊名人与杭州。杭州自古人杰地灵,历代文人雅士都留下足迹。历史遗存丰富,文物众多,星罗棋布。天下名胜,杭州最多,历史名人像三国时期的孙权,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唐宋八大家苏轼欧阳修。白居易被称为杭州老市长,令金国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岳飞,还有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宋代大科学家沈括,一代名伎苏小小参与公车上书的梁启超,鉴湖女侠秋瑾,国画大师黄宾虹,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都与杭州有过交集。

一代伟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还有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革命前辈也与杭州城有不解之缘。毛主席喜欢杭州,建国后几乎每年都来,在这里主持起草了1954年宪法。毛主席平生喜欢登山游泳,在登五云山时,即兴发挥写了《七绝 五云山》:“五云山上五云飞。远节全身近郛堤。如果你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想到杭州城,数条地铁贯穿全城,高铁普速连通全国,飞机客运航班往返国际,游宋都御街,感受深厚良渚文化,品鉴名满天下的杭州丝绸,亲临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故宅,条件允许的话,可住楼外楼,吃正宗杭州小笼包,畅饮西湖龙井茶,欣赏湖畔美景,几百年的历史积淀,无数杭州人的精心呵护,让你更加向往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