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古玩虫电视剧3全集,在长春读小学干了什么惊人之举?
最初,由《夜幕下的哈尔滨》的说书人一举成名,王刚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之后,在电视剧中成功塑造"和珅"形象,他演绎的是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如今,在收藏中品味历史、感悟人生,他则释放了自己最本真的喜好,体验着真实生命的另一番风景。
无论是说书人,还是央视《综艺大观》和春晚舞台上万众瞩目的主持人,甚或是深入人心的"和大人"及华丽转身的收藏鉴宝专家,虽然公众眼中王刚的身份不断转变,但他对每一种身份和工作都认真投入,痴迷热爱,并且做得有声有色,落地留痕。这也构成了他精彩纷呈而不断"开挂"的人生。
日前,六十九岁的王刚回到家乡长春,在这次短暂的回乡之旅,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位艺术家的人生起点和幕后故事。与其光彩夺目的艺术成就相映衬,此时的王刚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
此行,本报总编辑陈耀辉与王刚展开了一次关于怀旧、收藏文化以及艺术感悟的对话。
记忆中的长春最美
王刚,1948年出生于辽宁,成长于长春。1973年,他离开长春去到沈阳军区。可以说,王刚人生最初的20多年青葱岁月与长春紧密相连。
秋冬之交的一天,似乎一直存在于电视屏幕上的王刚走进现实、来到家乡,应邀回长春作一场《投资与收藏》的讲座。一下飞机,他便安排出一下午时间,直奔曾经生活过的长春崇智胡同,寻找“从前的影子”。
车行在机场至市内的道路上,接受采访的王刚犹如一位老朋友,熟悉而亲切。明媚的秋阳金晖洒进车内,虽然长春的这段生活已经过去至少四五十年,但王刚仍清晰地记得很多场景和细节,指点着车窗外自已熟悉的景物。
陈耀辉:您小时候一直生活在长春繁华中心区的崇智胡同,在这里上幼儿园、读小学、念中学、下乡、当兵,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经历吗?
王刚:当时我家就在崇智胡同12号,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北安路小学,中学在长春市第二中学,高二时下乡一年,然后进入部队当了兵,部队就在长春市郊。我记得离家不远街边一拐角,就有个朝阳影剧院,那是我经常逃学“蹭戏”的地方;在我家的右边,是吉林省博物馆,我常常溜达着就去参观了,在那里了解了吉林省历史文化发展简史,看到了许多古字画和珍贵的文物。而朝阳区文化馆也在家附近,里面的图书室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一晃离开几十年,如今长春已几乎没有亲戚朋友了,但我曾生活的地方,一直深深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大约十多年前,我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回长春一次,坐车从家附近走过,那时就了解到,崇智胡同周边已经完全翻建,许多地方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内心对家乡的牵挂、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仍然不能释怀。虽然一些老建筑不在了,但我还是希望能回到那块土地上去站一站——也许是人老了吧,开始怀旧了。
进入市区,王刚减少了谈话,他点上烟斗,浏览着窗外的街景,并不时地询问:“这是原来的二道河子吧?!”“到大马路了吧?!”他的问话大多数都是准确的,很让人惊讶于他的记忆力,与此同时,相同的认知也拉近了大家与这位名人老乡的距离。王刚一边看一边不时地感慨:“长春变化太大了,虽然一些格局还在,但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在王刚列出的行程中,首站是要看一看人民广场,这是长春这座城市的核心地标,离王刚小时候的家也很近。当司机师傅提醒他,前面就是人民广场时,一直盯着窗外的王刚却发出了惊叹:“这是人民广场吗?”“人民广场这么小吗?”“我记得小时候人民广场好大啊……”一连串的感叹表达出他此时难以置信、强烈的内心感受。“中间的那座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似乎也比记忆中变矮了……”记忆与现实的落差随着映入眼帘的事物还在不断增强。片刻之后,他才若有所悟地缓过神来——“噢,是我长大了,那时候我多小啊……”是啊,在当时一个孩子和还没看到外面世界的青少年眼中,世界该是多么广大啊!
为让王刚更明晰地感受,车子特意绕人民广场多转了一圈。王刚对广场周边的各个建筑和单位都如数家珍,“这是工人文化宫,变化倒不大,仍然是原来的建筑。”“我记得前面是伪满时期的建筑——是一家银行,前面还有邮局……这里是长春市公安局,那边就是五商店了,是当时长春最繁华的商店……”“记得从广场往南有个体育场,是个大斜坡,小时候我们骑车往下滑,看谁骑得又远又快……”王刚记忆中的这些建筑如今都依然挺立,虽然有的已经翻建和修整。“您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对于他能把几十年前的陈年旧事一件不差地说出来,同行的人都不禁发出感叹。
王刚:长春是我的骄傲啊,在我的记忆中,长春非常美丽,其它城市都没有长春漂亮!这样的印象和感受不是小孩子的一厢情愿。1966年全国搞“大串联”,我跟着走了几乎大半个中国,去了许多城市,但我觉得那些城市都没法和长春比。即使后来离开长春,有的朋友来长春出差旅游,回去也和我说,你的家乡长春简直就是一座花园啊!绿化得非常好!所以,长春,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处存在。长春有长影、一汽,也有机车厂和光机所、应化所,还有南湖,既是一座文化城,又是科技城,而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在街边的草坪上玩耍,那草坪非常厚啊……
小学时期的惊人之举
挺拔矗立的香格里拉如今占据着城市最核心的繁华位置,而这里五六十年前就是王刚家的位置。竖立在大酒店拐角处的“崇智胡同”的路标指示牌映入眼帘,对此时的王刚来讲,显得是那样的亲切,就像一位亲人的守望,穿过岁月的风尘,亘古不变,初心未改。
崇智胡同热闹拥挤,下了车,王刚左右环顾,仔细搜索辨认着周围的一切。这里变化实在太大了,高楼大厦摩肩接踵,儿时记忆中的景象几乎不复存在了。然而,他还是锁定了一个大概的位置——香格里拉车库入口处,这里就是他曾经的家。他欣喜地站在那里,留下了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接着,在“崇智胡同”路牌下,他也照了一张像。很快,周围来来往往的人认出了王刚,大家一拥而上,争相亲眼目睹这位名人,很多人拿着手机跟随着拍照。在熙攘的人群中,一位50多岁的男子亲切地喊了一句:“老王,欢迎您回家——”王刚马上接了一句:“谢谢啊!”对这一句问候,王刚后来说:“我感觉非常感动和温暖,老泪差一下落下来!”“他一定知道我是长春人,也可能知道我是在崇智胡同长大的,这一声问候勾起了游子对故乡最深沉的情感!”
曾经的文化之地变成了如今的商业中心,熟悉的朝阳影剧院不在了,省博物馆迁走了,童年的时光也回不去了……然而这些生命中曾经真实的存在,如今都以另一种方式在记忆中铭刻着,他们一直不曾走远,而是变成了生命中永远相伴、不可分割的一种力量和支撑。
车子在胡同中七拐八拐,没多远就来到了北安路小学,这里现在已经改名“北安小学”。曾经伪满时期的三层小楼已经变成眼前整齐开阔的教学楼。虽然王刚之前说不想惊动任何人,只是想低调地看看,可一听说王刚回母校了,学校的副校长张立国马上热情地迎出来。对于这位有名的校友,学校是非常熟悉的。站在校园的草坪上,在现实与记忆的交错中,王刚不断地喃喃自语:“以前,校园里没有草坪……大门则是一直在这边开着……教室中铺着木地板,地板有很宽的缝儿……”时隔五六十年,又一次站在这块土地上,王刚真的感慨万千。就在这所学校,就是这位名人,曾演绎出一段轰动一时的惊人之举。
陈耀辉:据说,您在小学四年级时,突发奇想,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还收到了回信,能介绍一下这件事的经过吗?
王刚:小学时期,我格外淘气、顽皮,隔三差五就要惹出点事、捅点娄子,一段时期甚至达到了学校将要开除的地步,我自己也很沮丧。苦闷之中,突发奇想,想到要给毛主席写封信。1959年6月,我真的动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我向毛主席表决心,要好好学习。还画了两幅水彩画,一幅是小白兔吃萝卜,一幅是解放军保卫祖国,信里还夹了一张我和妹妹王静的合影。信封上直接写“北京毛主席收”。没想到,竟然收到了回信,信封上面写着“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安路小学四年级2班,王刚小朋友收”,寄信人地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信中写道:“王刚小朋友:你6月24日写给毛主席的信还有图画和照片都收到了,谢谢你,今寄去毛主席照片一张,请留作纪念。希望你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准备将来为祖国服务。”
这一来,我“火”了。学校和老师立马儿恢复了我“好孩子”的名誉。从此以后,我也真的变成了一个好学生,非常的好。这封信完全改变了我的命运。
可以说,小学时期的王刚就很传奇。1961年。他进入了长春第二中学,在这里他读了五年,三年初中二年高中。他清楚地记得学校在篮球方面成绩突出,曾获得全省中学比赛冠军。而且学校当时还建有一个游泳池和一个室内体育馆,这是其它学校都没有的,也是他当时非常骄傲的事。如今的长春二中更加壮大,校舍、校园整洁、宽敞,操场上、体育馆内,学生们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生龙活虎,听校长王颖介绍,学校现在社会声誉很好,各个方面都蒸蒸日上。王刚非常欣慰,他说:“如果倒退个几十年,我还会回二中念书!”他在学校的留言薄上欣然写下:“长春二中,我的母校,我的骄傲!”
“我和吉林日报可以说很有缘分,我的第一次相亲就是在吉林日报大楼里!”王刚风趣地讲起了这段故事,看到相亲的姑娘,他还很纳闷——她为什么总不愿意站起来呀?哦,原来姑娘是打球的,一站起来,好家伙!比他高了一头多!
跟随着王刚重温了一遍他早年的生活轨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王刚对长春的这段生活怀有深深的怀念,像和小伙伴一起去南湖游泳、抓蛤蟆……一切都是那么纯真,他记忆中的长春那么美,这无形中感染了同行的家乡人,加深了大家对生活的这座城市过往历史的认知,唤起了大家对家乡的无比自豪和热爱之情。
收藏和人生很接近,只是更直接
除了影视和舞台表演,王刚目前古玩收藏专家的身份也广为人知。其实,王刚最早的收藏种子也是小时候就埋下了。当时,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长春桃园路旧货市场淘文物,记得买的第一件老物件是一个5元钱的鸟笼子。后来,为了纪念自己最初的这份情结,他还在北京的拍卖会上拍下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民国时期的鸟笼。
陈耀辉:收藏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诱惑的领域,无论其中的风光,还是潜在的风险都让人惊心动魄,刻骨难忘。据悉,您在收藏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因看走眼而导致的懊恼沮丧,也有果断出手如获至宝的斩获,能与公众分享一下这些不同寻常的体验和经历吗?
王刚:在我看来,古玩就像成人的玩具一样。到这个年龄了,还能像小孩子一样,淘换到好东西,在藏友之间交流、“显摆”,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这是很难得的。这些古玩得是上品、是真品,当然也是珍品。通过古玩,人们能够与几百年、上千年前的民族历史挨得这样近,甚至触手可及,这种历史的穿越和文化的通达,带给人精神的提升。我不知道天底下还有没有另外一件这样的美事,每天让你把玩、欣赏、陶冶着你的情操、愉悦你的心情,使你离远外界的纷扰,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它还在增值,如果遇到需要资金的时候,把它出手,就能换来很大的一笔资金。你可以用来投资其它领域,或者供孩子上学,或者买房……天底下还有第二件事能和它相比吗?所以,我庆幸自己喜欢上了收藏。
结合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如果藏友资金相对多一些的话,尽量到国内国际的一些有资质、声誉好的大型拍卖会上进行买卖,这比私下交易要可靠得多。因为拍卖品大多是一些传承有序的东西,前人已经用他们的眼力把过关了。
目前,我到了一个很尴尬的阶段,就是财力跟不上眼力,对有些珍贵的文物深知买不起,但我还是要“上手”看一看。有一句话可以聊以自慰——“过眼即拥有”。天底下好东西太多了,不能占有欲那么强,因为一旦贪心太大的话,就有可能吃亏上当。贪,是这行最忌讳的,然而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前前后后,谁又没有一点点的贪念呢?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因为贪而走上不归之路。收藏中永远有诱惑,它始终存在。但是,想据为己有,一定要在自己资金允许的前提下。收藏和人生很相近,只是它更直接,并且一下子集中表现出来。
最近几年,一直有好几家出版社约我出书,希望我讲讲收藏的心得感悟,但我始终说“不着急,不着急”。玩收藏的人也像他收藏的东西一样,不怕老,越老才越有滋味,最后老到出了“包浆”了,有了岁月的痕迹了,你拿出东西来,你说出话来,别人才能更信服。所以不要着急。现在我还是去博物馆、拍卖会多走走多逛逛,多看些好东西。
重回话剧舞台
陈耀辉:最近,看到您又在舞台上与“铁三角”张铁林、张国立搭档主演了话剧《断金》,赢得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您这次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体验又是什么样的呢?
王刚:目前演的这部话剧《断金》是我的好朋友、剧作家邹静之编写的一部北京风情的作品,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民国版的“中国合伙人”的故事。除了在北京演出外,现在已经在青岛、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进行了巡演,共演出14场。原计划演完就结束了,但现在看来,这事儿恐怕完不了。该剧的投资方和演出主办方也没想到,演出会这么火,巡演所到的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观众都完全接受了这部话剧。而且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演完谢幕后,观众还不走,甚至夸张点说,一个都不走,似乎意犹未尽,而且演出都已经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了,且中间没休息。于是,我们三人就在台上和大家聊天,后来我们又和全体观众合了个影,转过身来,和观众融为一体,拍了一张大团圆的合照。观众太热情了!这样的场面,我这辈子都没见过。
话剧演出和影视表演不一样,影视剧中间可以喊停,错了可以再来。可话剧如果错了,就“晾”台上了,别的演员是接不下去的,因为有些台词是很经典、很讲究的,逻辑衔接严密,要求环环相扣。所以演话剧还是很累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陈耀辉:这次故乡之旅,是否圆了您多年的一个心愿呢?对家乡长春的印象有什么变化吗?
王刚:这次行程让我感触很多,不虚此行。其实,我个人的后来很多发展都能从长春、从崇智胡同这个阶段找到源起,如我对艺术的喜好、对收藏的感知,应该就是当年溜达博物馆和旧货市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蒙。对生命的回望让我重新叩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进一步认清自己,才能走好接下来的路。
长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我的小时候发展实力很强,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是我引以为傲的家乡。它具有很多优势,东北人的素质也很高。虽然目前东北经济遭遇了一些困难,这可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某些因素所致,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吉林乃至东北的经济发展一定会重新振兴,我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信息来源:吉报调查
有没有一部电视剧作品你觉得被低估了?
若说被低估,尤其是一般观众,那当属宋慧乔和玄彬的《他们生活的世界》
这部无论从编剧到导演及演员都十分华丽,制作更是十分精良的电视剧,反映的是电视人带着华丽光环的背后不为人知的日常工作、生活和爱情。
这部电视剧风格十分写实,内容既充实又给人思考的空间。
看了这部剧,你或许更能理解电视人们毫不浪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明白她们工作和生活不易,爱情也更艰难;也更理解为什么演艺圈的情侣容易分开了:
比如最近的宋仲基宋慧乔,比起狗血的“出轨”,演艺圈的日常就已经让他们疲惫和矛盾重重了。
对于国内的电视同行们,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可以从这部电视剧看韩国同行的专业和敬业以及高度职业化的工作体系。
这部剧当年的收视到底有多差?在当年因为过于写实不加修饰的展示电视人平凡紧张而忙碌的日常,而难以符合一般以家庭主妇为主要收视群体的观众对电视制作人的浪漫想象,收视遭遇滑铁卢,最高只有7.7%,最低甚至出现4.8%的低收视。
这个收视数字如果放到今天,并不算太差,而在当年,并且以这样的华丽团队,这个收视自然是极度失败的!!!
因为接档《他们的世界》的漫改剧《花样男子》创下了35.5%的高收视
而主创团队,宋慧乔、玄彬、编剧卢熙京、导演表民洙,他们昔日的战绩都赫赫:
宋慧乔《蓝色生死恋》,最高收视超过42%
宋慧乔+导演表民洙合作《浪漫满屋》,最高收视超过35%
玄彬《我叫金三顺》,最高收视50.5%
关于卢熙京编剧早前的作品收视不明,但她在此剧之前很早就是大赏编剧了,亦可证明她的实力。
虽然对于演员们来说,早就尝过高收视率的甜,亦无需太在意,但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收视率与她们的事业关系可谓紧密,不能不正视。
不狗血的卢熙京编剧提前了一个时代电视剧不适应当时市场,不代表它不是一部好剧。
因为当年控制收视的主流群体,就是以30-50岁为主的家庭主妇,对于她们来说,像《花样男子》那样霸道总裁与灰姑娘的夸张设定、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反转、玛丽苏式的浪漫剧情就是她们的心头好,而《他们生活的世界》这样平实朴素&矛盾冲突不大的电视剧自然不会对她们的口味。
不过,其实直到今天,狗血剧也是收视群的最爱,从当年集狗血之大成的《妻子的诱惑》,到去年的《皇后的品格》,人们一直乐于沉浸在狗血剧的不断反转带来的极具冲击力的快感中。
而卢熙京编剧这种朴实细腻的编剧风格,直到2016年的《亲爱的朋友们》才真正获得了大众的喜爱,有一部分人终于看腻了狗血剧!
上图为《亲爱的朋友们》海报和《那年冬天,风在吹》发布会,图中灰色格纹西装者为编剧卢熙京。
当然这当中也许有《请回答》系列的功劳,人们终于懂得了平凡的价值和朴实的意义。
这部《他们生活的世界》如果放到今天去播出,应该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
这部剧,让很多观众的人生被启蒙在这部《他们生活的世界》里,编剧和导演想展示的是,电视人在镜头之外或者背后的真实人生,并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同样平凡的人们以温暖和启迪。
剧集一开始就用一组长镜头展示了韩国电视剧制作业的极度忙碌的工作现场。
从制作人到导演、摄像到场记、场景、灯光等等,所有的环节好似都有条不紊,但却又暗藏着危机,随时会打破紧张的拍摄日程。
电视台的导演们,既是竞争对手,有时却又不得不互相帮忙,因为韩剧的“边拍边播”制决定了电视剧制作的高压——工作强度非常大,又要求团队非常专业和熟练,因为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开天窗出放送事故。
这时,编剧润物细无声的加入了对上班族们日常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
在职场上,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
电视剧以导演宋慧乔的视角评论她和另一位玄彬饰演的导演之间的关系。
当你进入职场多年,你对待竞争和合作的看法或许已经不同
专业人士无论如何是不会允许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的,即使是在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人的时候。
(注:这里“老手”的翻译有些欠妥当,电视剧里使用的词是英文“pro”,翻译为专业或职业可能更为恰当。)
关于人性,人们会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却绝对不会忘记别人带给自己的伤害。
当你想和某人跨越某种关系的界限,总要分享一些秘密和痛苦才行。
韩国电视人的专业敬业和高度职业化关于韩剧制作拍摄上的专业性,我们来看一场开车戏,也就是上文中提到宋慧乔需要帮忙玄彬补拍的一场戏。
注意这是在2008年,一场非常普通的开车戏就需要剧组几十人忙碌安排,可见其分工细化的程度和专业职业化的程度,早已达到了导演只需要关注演员的表现,其它事务流程都可由相关人士各司其职,安排得井井有条。
路障设置,保证拍摄的安全。
车辆群演,增加紧张度和真实感。
即使是这样的乡间公路,也安排了超车戏份来提升紧张度。
而导演们对于演员的表演要求,也极为细化,眼神表情走向,都有比较详细的设定和规划。
看到这些,国内观众应该也明白了渔人一直以来所提及的关于“演员演技一半靠导演”的理论。
导演如果能更为细化的要求演员的表演,那么大部分演员的演技都不会太差,这也是我们很少看到韩剧里出现演员演技过差的原因。
边拍边播制下,电视剧的制作是争分夺秒的,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从不含糊每一个镜头,这就是韩剧制作人的专业。
他们对外貌的极致追求和电视剧画面完美度的追求,源出同宗。
电视剧人是没有所谓的上下班时间的。
犯了错的时候尤其没有,被打是经常的事。
即使是帮忙的情况下出了问题,一样无法面对对方。
电视人的爱情远没有电视剧那么浪漫宋慧乔在剧中被抓去帮忙补拍戏份时,是在和庆祝男友生日的派对上。
作为外科医生的男友工作非常忙碌,当天因为突然的手术安排要晚到,而宋慧乔因为工作也临时被抽调去拍摄,结果预计几小时的工作出了问题后无限延长,等男友到了派对现场时,宋慧乔却因为工作问题抑郁到再没有去派对庆祝的兴致。
男友打开宋慧乔提前放好的卡片,上面赫然写着:
我们分开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这就是电视剧职场人的日常,没时间休息更没时间恋爱。
和男友分了三次手,又和好了四次。
最后连爱情都厌倦了颓废的生活
剧中宋慧乔与医生男友分手后和玄彬饰演的同僚导演走到了一起。
忙碌的两人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更没有可以重合的休息时间,只有在偶尔合作的时候,趁着工作时间偷暇或假公济私的谈恋爱。
有时候也因为互相工作时间的不稳定和意外情况,而常常放对方鸽子。
在极度难得的共同休息日里,累到只愿粘在家里看漫画吃快餐。
关于爱情,编剧给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启示:
所有人都是通过人才成熟的,在这其中,人们看到人性的欲望和卑劣,然后逐渐成长。
对于爱情,所有的相遇和分离都是自然的,男女之间就应该爽快,酷一点,交往就交往,分手就分手!
写在最后:
关于宋慧乔和宋仲基的离婚,或许就像剧中一样,只是两人互相了解后的单纯而痛快的分离。
把“出轨”“阴谋论”等等丑闻加诸之上的,都是怀着各种目的的不相干的外人。
也许这一次,宋慧乔和宋仲基通过对方知道了婚姻的实质和意义,从此能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期待,以便在下一次爱情来临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对于完全是外人的观众和粉丝,应该相信自己的偶像的品行和眼光,他们曾经真心相爱,拥有过美好的时光,也许这美好变质了,但不代表对方不好,只是不再适合罢了。
更不要因此随意把他们当成被害者,两人都足够独立和强大,别因为一时受挫就埋葬曾经的美好,诋毁对方。
别忘了,这世上,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自身。
有问题,先从自己着手。
文/渔人娱己
2019年6月30日
刘统勋与刘墉是什么关系?
顺治九年,山东诸城刘必显考中“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就此开启了刘家的辉煌之路;康熙二十四年,刘必显第三子刘棨考中“进士”并最终官至从二品“四川布政使”;雍正二年,刘棨之子刘统勋继承祖、父衣钵,再次考取“进士”,正式踏入官场。
刘统勋,
也就是乾隆朝名臣刘墉的父亲,受电视剧影响,刘墉的名气似乎远胜于刘统勋;但实际上,刘墉之所以能够让乾隆皇帝青眼相加、屡屡简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他对刘统勋的认可和敬重。甚至,就连其孙刘鐶之的“钦赐举人”身份也是乾隆皇帝“追念刘统勋功绩”而给予的特殊关照。
那么,历史上的刘统勋到底有多牛,能够让乾隆皇帝如此惦念?
刘统勋的仕途之路
雍正二年,刘统勋考中进士,但终雍正一朝,刘统勋始终未得重用,仅为虚衔文职。乾隆元年,刘统勋迎来了仕途春天,实现了从“虚职文官”到“实权官职”的关键性提升,乾隆皇帝亲自简拔刘统勋为“内阁学士”。
“内阁学士”,乃系“内阁大学士”的属官,品秩为“从二品”,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从二品”对应现今的行政级别,虽然仅为正部级,但“内阁学士”却相当于国务委员。为了让“内阁学士”对应上该有的级别,这个官职一度兼领“礼部侍郎衔”,从而拥有副国级待遇。可不管怎么样,“内阁学士”都标志着已经步入了朝廷大员的行列。
乾隆二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品秩升为正二品,成为兼任国务委员的副部长,行政级别相当于副国级。
乾隆四年,刘统勋刘统勋因母亲病逝而辞官回家守孝;乾隆六年,刘统勋返回京城并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中纪委书记兼最高检察长,专司监察百官、维护纲纪!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外调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调入军机处;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获封“东阁大学士”并监管兵部、礼部事务。按照清朝“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的说法,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朝廷宰辅!
行至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又有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和“国史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官”的兼职。
一句话,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成为天下士人阶层的最高领袖,成为乾隆朝汉臣的代表人物!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享年75岁!
刘统勋的特殊贡献
刘统勋升任宰辅之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整顿吏治和治理水患。
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曾硬刚过两位大人物,一位是晚年骄纵的朝廷首揆张廷玉,一位是乾隆皇帝专门培养的朝廷大佬讷亲。除了张廷玉和讷亲外,刘统勋还按律查办过西安将军、归化将军和江西巡抚这等封疆大吏,可谓为官刚正、清风独标!
担任“漕运总督”期间,刘统勋曾主持或参与过运河水患治理,黄河水患治理,并重拳弹劾高斌、张师载等河道官员的渎职。
升任宰辅以后,刘统勋更是“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并因此获得了乾隆皇帝“真宰相”的至高评价。
刘统勋与上朝途中突发重病,乾隆皇帝立即派遣自己的女婿——福隆安携医带药,前往救治;刘统勋病逝后,乾隆皇帝更是亲往吊唁。根据《清史稿·刘统勋传》的记载,乾隆皇帝回宫至乾清门,崩溃痛哭,连呼“朕失一股肱”!
至于刘统勋身后的追谥和加衔,乾隆皇帝更是毫不吝啬,追赠“太傅”、追谥“文正”,俱为清代文臣的最高规格!
后记
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皇帝将刘统勋列入“五阁臣”,一同入选的有张廷玉、鄂尔泰、富察·傅恒和喜塔腊·来保,不是身历三朝的勋旧老臣,就是乾隆皇帝倍加倚重的国之柱臣。依据于此,也能看出刘统勋于乾隆皇帝心中,于乾隆朝的地位。
有什么可以N刷的经典国产电视剧推荐一下?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国产剧优秀之作太多太多,只是我们很少去发现而已。
1.历史篇.
《大宋提刑官》豆瓣评分:8.9
每每提到好看的国产剧,我印象最深的非《大宋提刑官》莫属,这个剧我看了不止三遍。
全剧十一个案子波及面由浅入深,慢慢涉及南宋偏安朝廷的统治中枢。在我看来,宋慈虽是法医鼻祖,全剧也以破案为引子。但是《大宋提刑官》的并不以推理探案为重点,其核心反映截然不同为官之道。以案讲官场,再借古讽今。这才是这部剧最高明的地方。
宋慈自始至终保持着偏执一样的的刚正不阿,与那个已经烂到骨子里的将亡官场正面交锋,即便入狱涉险,也傲然独立。正应了后世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然此剧还有一大出彩的地方——配角个个养眼,人人演技在线。随便从中拎出一个案件出场的小配角也能完爆当今各大鲜肉花旦。
尤其是大反派郭达的刁光斗,智商、气势、计谋一度都压过了主角宋慈,宋慈唯一一次失手也是拜他所赐。更没想到的是,搞笑出身的郭达老师演起反派来是这么的惊艳。
而片尾曲《满江红》则是点睛之笔,也是全剧的总结更是一首令人慨叹的悲歌。
可以说喜欢看国剧的朋友,若是没看过这一部,那真算是白看了。
《走向共和》豆瓣评分:9.6
国剧神作之一。
毫无疑问,《走向共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拍摄这样一部电视剧制作者不仅有才华、功力还有非凡气度和超俗的历史大局观。
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洪流与人物命运相互激荡,铸造了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国剧。
《大明王朝1566》豆瓣评分:9.6
《走向共和》原班打造。张黎2003年拍了《走向共和》,2007年又拍出了这一神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就好像当年金庸先生连载完《天龙八部》,你觉得这该是武侠的巅峰尽头了吧,谁能想到老爷子又写了《笑傲江湖》、《鹿鼎记》,一句话来说就是神了。
2.情景喜剧篇
《武林外传》豆瓣评分:9.3
我没有经历过《我爱我家》的时代,所以在我心里最巅峰的情景喜剧就是《武林外传》。
嘿,兄弟!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
嘿,朋友,如果真的是你,请打招呼!
嘿,兄弟!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
嘿,朋友,如果真的是你,请打招呼!
此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武林外传》没有了后八十回。
《地下交通站》豆瓣评分:9.0
下饭神剧。贴几段对白你就明白了。
1.贾贵(问杨宝禄):你他妈的怎么一脸杀气阿?
杨宝禄:当然了,呆会我的杀驴
贾贵:阿!那你可得提前告我一声
杨宝禄:为什么啊?
贾贵:我,我tm的害怕!
2.. 贾队长队黄金标说:皇军没来的时候你欺负我,皇军来了还欺负我,那皇军他妈的不是白来了。
3.贾贵被剥了上衣出现在鼎香楼,众人大笑,贾贵怒斥到:“笑什么笑?谁都不许笑”,但看到日军士兵也在座,马上弓身赔笑道:“皇军,您笑您的!”
3.山影篇
何谓山影篇?山影即是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有句话说的是山影出品,必属精品。像山影这样量大质优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堪称国剧里的一股清流。
《闯关东》豆瓣评分:8.9
前半部分就是一段奇男子的拓荒史诗,看朱开山如何斗智斗勇成就家业,处处有着男人独有的浪漫。后半截主题升到家国情仇,但编剧似乎有些跑偏了,越编越不靠谱。总之,前半截神作,后半段佳作。
《大染坊》豆瓣评分:8.9
这部剧是最好的商战国剧,没有之一。剧中商业运行、竞争种种手段让我大开眼界。
此剧的编剧陈杰就是商人出身,《大染坊》主人公陈寿亭就是以其祖父为原型。
《父母爱情》豆瓣评分9.0
50年相识、相知、相爱的爱情故事,平淡里难以自己的汹涌,击打每一个人的心。
《北平无战事》豆瓣评分:8.8
此剧除去看国民党如何内斗失人心,配角飙戏也是一大看点。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祖峰、王庆祥一众老戏骨,个个都是某足了劲,就差撕开频幕跳出来了。反而,主角刘烨影帝最平凡,中规中矩。
《琅琊榜》豆瓣评分:9.1
二流佳作吧。单谈我的感受的话,此剧确实良心,奈何原著太弱,本身就没有成神剧的好底子。但经过山影一调教,也成了耐看的作品。
《琅琊榜》的朝堂之争比起《大明王朝1566》来简直儿戏,死线太多也是硬伤。但也实属难得了,值得一看。
4.特别篇
特别篇自然是私心所致,偏爱的那部分了。
《红色》豆瓣评分:9.2
我知道有人提过了。但是我爱陶虹,我爱张鲁一,我爱周一围!
用豆瓣上的话来说就是:
看完就空虚 见人就安利
《我的团长我的团》豆瓣评分:9.0
看过这部剧,至今不管张译演过多少角色,我仍叫他小太爷。
5.惊喜篇:《舞乐传奇》豆瓣评分:8.8
今年下半年才看到的剧,超乎意外的惊喜。
林更新、秋瓷炫,没一个我看好的演员。但这剧却人人演技在线,剧情步步高潮,推理、反转、悬疑玩的游刃有余。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