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古玩市场摆摊视频,扬州十日?
在丰富的史料文献记录支撑下,如今仍要质疑两起屠杀事件的真伪,实在是有点“庸人自扰”了。
咱们先看看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
1645年,入关后的大清国皇叔,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开始马不停蹄的南征。
起初,满清大军还算顺利,但是到了扬州,竟然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史可法。
绝境之中,扬州城全体军民多次拒绝了满清的劝降,坚持死战。
从4月18日一直打到了5月20日,下了血本儿,损失惨重的多铎才最终拿下了扬州城。史可法壮烈就义。
扬州之战是多铎在南征途中打的最费劲的一场战役。期间还阵亡了三个贵族将领、一个贝勒。出于极端报复心理,多铎决定放纵自己的人马,大肆屠杀。
按照当年一些史料的记载,在10天的屠杀中,至少有60-80万人遇难。
再看嘉定三屠。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满清著名的“剃发令”。
早前,清军占领南京后,曾经出台过政令: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也就是说,在当年的满清看来,剃发算是个“特权”,不受待见之人主动剃发表忠心还会被“唾骂”,普通小老百姓并不属于强制剃发的群体。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成了全民强制性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1645年5月,原本已经同意清军“接管”的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民众,为了抵制“剃发令”,在乡绅侯峒曾、黄淳耀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乡兵,起义反清。
整个嘉定起义共维持了两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
跟多铎一样,清军吴淞总兵李成栋也是费了老大劲,损兵折将惨重,才攻入的嘉定城。进而出于同样的报复心理,对嘉定民众大开杀戒,一天之内,死者的尸体就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
然而,在李成栋的队伍离开后不久,幸存的嘉定人又在一名唤作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他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廷过来接管的大小官吏数百人。
这时,还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又回杀到嘉定城里,再次进行无差别的大屠杀,并放火焚城,这是嘉定的“第二屠”。
到这儿,事儿还没完。二十多天后,一位名叫吴之番的南明将领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
之后,仍然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再次压境,把吴之番及其部队全部砍杀殆尽,又顺势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
以上就是大约致使十多万人遇害的“嘉定三屠”。
因为和“扬州十日”为同一时期,相邻地域发生的屠杀惨案,所以,两个事件一直被并称,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位眼都不眨一下,就向汉族群众下了狠手的李成栋,原本是个明朝降将。因为在清军南征过程中表现踊跃,被任命为广东提督。
接着,情节又开始反转,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对大明怀有异常“执念”的爱妾赵氏“挥剑自刎”的刺激下,大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竟然又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重新效忠败走广西的南明王朝。
姬曰:“丈夫不能割爱乎?请先死君前,以成君志。”遂自刎。成栋哭曰:“我乃不及一妇人!”
只是,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情形下,同年三月,李成栋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战斗力,就在一次围城之战中,溺水而亡了。不久后,他的儿子李元胤也在兵败之际,拒绝招安,自刎而亡。
最终,这位“嘉定三屠”的指挥官,被南明王朝追封为“忠烈宁夏王”。
(曾经主动剃发易服的大清吴淞总兵、广东总督李成栋,存世画像,仍为明朝装束)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
其实,近些年,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质疑声,多来自于《扬州十日记》抄本身世的“考证”。
《扬州十日记》是当年史可法的幕僚王秀楚,作为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来的情景回顾,用生动笔触描述了当年扬州城内地狱般的景象和满清征服者毫无人性的残暴。
然而,近年来,一些所谓的“考证”指出,《扬州十日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清末革命党人“杜撰”出来,从日本带回的,意图用作推翻满清统治的一大舆论武器。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18~19世纪初的清代中期,《扬州十日记》就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抄本流传于民间,更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成书的《荆驼逸史》、《明季野史彙编二十九种》中,也明确提及过《扬州十日记》和其作者王秀楚,并引用了其大篇幅的原文。
讲真,《扬州十日记》要说20世纪初才“杜撰”出来的,那么,之前的这些抄本、注释和引用,都是“穿越”过去的吗?
此外,关于“扬州十日”的称法,也并非就仅仅源于王秀楚的“回忆录”,跟他同时代的明末文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戴名世《南山集》都重点记载过,扬州城破后,大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还有见证了明清交替乱世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他所著的《鞑靼战纪》中,也有过关于满清在扬州屠城的详细记载,情形跟《扬州十日》中的描述,相似度也很高。
卫匡国是1643年到的中国,后来跟着皈依了天主教的南明王朝一路颠沛流离,直到败走缅甸,最后被明朝宗室托付去西方天主教廷“搬救兵”。
回到意大利后,卫匡国作为一个小小的传教士,能量有限,“搬救兵”计划成了泡影,但他的纪实回忆录,《鞑靼战纪》的拉丁文版早在1654年就在欧洲出版了。也就是说,对于清初的那场江南大屠杀,连几个世纪前的西洋人,都是有所耳闻的。
(1655年拉丁文版的《中国新图志》中卫匡国的画像,虽然此时已经是大清顺治12年,但卫匡国仍然坚持着明式衣冠。画像中的卫匡国拿着的就是自己绘制成的《中国新图志》)
客观看,前面提及的《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带回一说,整个事件的真相是,清朝平定江南后,马上就开科取士,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同时还盛行“文字狱”。就这样,此段不光彩的血腥过往被长时间刻意掩盖,像《扬州十日记》这样的著作,都被列入了满清禁书。
所以,关于江南大屠杀事件,在中国民间流传并不广泛,仅小心翼翼的保存在一些汉族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交流”的文献中,反倒是日本保留了更为完整的版本。到了清末,革命党人将其带回,“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而非是当年为了渲染民族仇恨,刻意杜撰而成的。
目前,对于扬州十日的遇难人数仍存在一些争议,不少舆论认为,八十万之众,过于夸张,可能把那一时期整个江浙沪一带因兵灾的死亡人口全部算了进去。具体死难人数,各个文献也是说法不一,比如,在《明季南略》对扬州城的死亡人口表述是“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鞑靼战纪》中又说死亡二十多万等等。
而有关“嘉定三屠”的记载,则更为明确和丰富,除了嘉定的地方志、亲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计六奇的《明季南略》等各种文献资料外,像侯峒曾、黄淳耀、朱瑛那些来自于民间乡绅阶层的起义领导者,也都是当地望族出身,历代族谱齐全可考,并留下了当今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地和纪念遗址。
尤其是侯峒曾、黄淳耀,他们两人更属于当地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一些诗词、书法和画作至今仍有据可查。比如,侯峒曾的诸多作品,被后人整理成了《侯忠节公全集》。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嘉定县还把5月份定为了“民族教育运动月”,每年都会大规模祭奠这一历史事件。
更有前面提及过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曾经沾满了嘉定人民鲜血的“大明忠烈宁夏王”李成栋,他本人的传记和相关作战记录中,也对“三屠”有着非常详细的体现。
总之,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具体人数因为年代久远,可能无法精确体现,至今尚待考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团结跟正视历史,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况且,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也能看到,屠夫同样是不分满汉的。
南昌都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我仅知道江西南昌出过的两院院士和开国将军名人有如下十三位:
两院院士甘晓华 院士 航空发动机专家。1957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位,现任解放军空军研究院航空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熊大闰 院士 天文学家。1938年9月16日生于江西吉安,籍贯江西南昌,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景全 院士 桥梁工程专家。1937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籍贯辽宁绥中,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中梁 院士 电信技术专家。1936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61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仼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电信通信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性初 院士 (1934-2022.1.1) 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生前任机械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名誉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 皋 院士 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192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54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现仼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克智 院士 固体力学家。1927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籍贯福建福州,1947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195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留院任教至今,1978年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谢光选 院士 (1922-2016) 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生于江西南昌,1946年毕业于兵工学校大学部,生前仼中国航天工业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阳含熙 院士 (1918-2010) 生态学家、林学家。生于江西南昌,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森林学学士,1950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生前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方荫 院士 (1901-1963) 土木建筑结构学家。生于江西省南昌县三江镇南街村,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留美回国学生,生前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
开国将军周 维 少将 (1906-1970) 江西南昌市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6年入党。曾任红31军无线电台队长,八路军129师前方指挥部第3科科长,第2野战军11军31师政治委员,解放军国防部第5研究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齐钉根 少将 (1917-1986)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泉岭乡四方齐家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曾任红1军团第2师5团排长、连长,第2野战军16军46师师长,志愿军师长,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第1副军长、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陶汉章 少将 (1917-2010)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入党。曾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2旅参谋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你知道亳的由来和具体含义吗?
(毫字演变列)
毫,是高台建于毛地上的形象象形字。
考古学家有出土过大陶器,刻图绘有三尖山上有新月一弯的图案,阐释为亳形象。
毫的用途是祖灵牌供奉之所的称辞。
当时黄帝还没入中塬,仅炎帝与四少保的执政式。
炎帝,族长传承人。
四少保,族长通讯员或跟班差使人员。由蚩尤.祝融.共公.刑天担任。
这按,一天四地结构仿成。即天圆地方式。
天,浑圆一体。
地,按东.西.南.北.中分五向五位,而中无性不须叙,从而仅四向四方位叙出。此为地分四方现象。
(中间位不叙出)
因此,炎帝居中部偏东处,现为河南省淮阳市。
而,蚩尤居北方,掌冷暖,归水伯;祝融居南方,掌火水,归火伯;共公居东方,掌冶金铸器,归木伯;刑天居西方,掌兵器,归风伯。
一长老四少保,共祖灵牌供于炎帝居地,更东的亳。亳现在归安徽西的亳州。
这由,东为上位,西为下位,北为尊位,南为卑位决定的。现中国乡村礼上,仍背北朝南好风水式,屋内东为上手位,西为下手位式的。只不过文字词写述成,西为宾位,东为主位,从而宾主之位定下。
因此,到周朝,王居的京都城排次呈:
毫,淮阳,洛阳,咸阳。而嵩山为中,是查地观天之所。
(五岳地标图)
这由,东泰山,西华山,中嵩山,南衡山,北恒山,决定的。此为中国地标的五岳式。
实用上,亳奉祖处,淮阳族长处,嵩山观天察地处,洛阳冬王宫,咸阳夏王宫。
武则天废夏宫,移宫洛阳,宋太祖移入开封,明高祖移入南京,燕王夺权移燕京的现北京,可见王京都地直线式,仅明分叉了。
定都南京前,赵匡胤本选安徽凤阳,因水位太浅,才分叉改过长江定都南京的。
定都城有古训传承的,这同帝王可封泰山否有古传准则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多的被后世传用于帝王死后,谥号确定规则见于文字书上了。
(人王是天的儿子,仿天宫,但中间尖山不可大,才小的)
一族长四少保,被文学小说写成:一帝王,文武两大臣式了。而各少数民族现用成三长老各配制一组四少保式,口语说成三老四少。
现在全中国各地隆重重大礼仪次序与坐次排定,仍用东主人,西宾客,北尊位,南卑位的制式的。源头源于此。
下列图可供参考毫的含意:
(三尖山上一弯新月的陶器)
(陶器上清晰图)
(亭的实物形象,属亳变形实用式)
(毛为沙,才划成乇式,可三尖山实形形式)
(伊斯兰新月标志)
(伊斯兰标志旗)
(甲骨文上的亳形)
(古中国人建城时的图纸)
(另一块甲骨文上的亳样子,它引发踏足迹而生商传说的,把仓下鸟足认定了)
(金字的亳字,加强了踏玄鸟足迹而生汤的固定,鸟足,现考古应该是恐龙三趾足印遗迹)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为什么葬在安阳?
曹操是安徽毫州人,因其养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较高的宦官,官至中常侍,大长秋,而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在朝中为官多年,因此曹操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京城洛阳度过的,洛阳是当时东汉的都城,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曹操是官宦之后,京城洛阳商贾云集,达贵聚合,童年的曹操少不了与一班纨绔子弟接触,因而结识了四世三公的袁绍等人。
不仅曹操的童年在洛阳度过,而且从20岁开始,曹操在洛阳多次为官。
174年,20岁的曹操在洛阳担任郎官,升任洛阳北部尉。
180年,26岁的曹操在洛阳担任议郎。
188年,34岁的曹操在洛阳担任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196年,42岁的曹操在洛阳迎接汉献帝到许昌。
220年正月,66岁的曹操病逝于洛阳。
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曹操的一生与洛阳有颇多交集,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南征北战统一北方期间,洛阳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曹操始终无法绕过的城池。不是曹操偏爱洛阳,而是洛阳实在太重要。
曹操称魏公前,一直把许昌作为奉天子的临时都城,洛阳在许昌的西北方向,曹操如果从许昌去关中地区,洛阳是必经之地,也就是说曹操征关中、凉州及汉中时,必须要经过洛阳。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操刚刚退出汉中,结果汉中之战,之后曹操从关中赶往洛阳坐镇,从关中长安一路向东就来到洛阳,洛阳南下就是宛城,宛城再南下就是襄樊,从洛阳到襄阳有350公里,骑兵只四五天就能赶到。
曹操称魏公后,建立魏国,国都是邺城,邺城是今天河北省的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包括今天河南省安阳市的北边,漳水的南边,而曹操死后所安葬的高陵,就在河北临漳县西南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曹操之所以在洛阳病逝,就是因为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从关中赶到洛阳的曹操,就一直坐镇洛阳,关注襄樊之战,关羽被杀后,曹操也在次月病逝于洛阳。
曹操为什么葬在安阳?
很简单,曹操死前已经称魏王了,当时安阳的高陵是曹操这个魏王的封国,死后安葬在自已封国的土地上再正常不过。
况且曹操的遗嘱也明确说明,在自已死后要求安葬在安阳的高陵。曹操的《遗令》中写道: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意思是:下葬时穿合适的服装,安葬在邺城西边的山冈上,靠近西门豹祠堂附近,不要放金银珠宝。
曹操自已都要求安葬在安阳了,当然曹丕就要照办。而经过现代考古发掘,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就是曹操墓的准确地址。
秦始皇灭六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前475年—前221年,中原大地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各大诸侯国一改温文尔雅的贵族风范,纷纷披挂上阵,或攻城略地,或忍辱偷生,或反间离心,或纵横制约,联袂在这二百多年里上演了数不胜数的精彩故事。后世的史学家们称这段异彩纷呈,精彩绝伦的历史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经过春秋时期四百八十多场大小战争的洗刷,到了战国时代大约还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在你争我斗,除了卫、鲁、宋蔡、郑这些势力较弱的国家外,主要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万乘大国在争夺霸主。所以,汉代著名史学家刘向在其《战国策》中写下了,“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那七个万乘之国的起源于何地?国度在哪里?现在还留下什么?且听土鳖君给大家盘上一盘。
壹丨第一个被秦灭掉的大国—韩韩国是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才出现的诸侯国,公元前453年,晋国的三大家族的话事人韩康子(韩虎、子爵)、魏桓子(魏驹、子爵)和赵襄子(赵无恤、子爵)联手打败了晋国执政智伯瑶(荀瑶、伯爵)之后,瓜分了大国晋之后,才有了韩国。直到公元前403年,韩国与其他二家才正式被周威烈王承认,位列诸侯行列(晋位侯爵)。
韩国的先祖是晋国的宗室韩武子(韩万),姬姓,后以封地韩原(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为氏。
韩国是七雄中地域面积最小的国家,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韩国虽然地域相对狭小,但军事科技实力着实不弱,其制造的强弩是当时最先进的远程攻击武器,韩国长剑也是当时最锋利的近战武器。
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君先后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和宜阳(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暂驻,由于当时韩国并不是诸侯国,所以那两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都。
公元前403年,韩国被周天子承认,正式在阳翟建都。
韩都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韩城街道,那里也曾是诸侯国郑国的别都。历经时代的变迁,禹州境内韩国的遗物、遗址已经非常少了,唯一存留的遗址是豪侠聂政的坟冢。
公元前375年,时任国君韩哀侯屯蒙出兵灭掉了曾经的大国郑,遂把都城迁到原郑国的国都新郑。
新郑,即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市区。韩郑故城遗址总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二城,其中东城为宫殿和贵族府邸区,西城则为市井区和陵墓区,有城门、城墙、祭坛、车马坑、作坊、墓葬等遗迹。自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现以来,郑韩故城遗址陆续出土了数万件历史文物,有精美的青铜礼乐用器,礼宾用兵器和殉葬车马等,目前郑韩故城考古工作仍在持续之中。
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为相,推行“法”治、“术”治改革。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但时间不长即迅速衰败,成为了在各强国之间摇摆的“墙头草”。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踏破新郑城门,俘获韩废王韩安,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秦灭韩后,将其改为颍川郡,治所迁回阳翟。
贰丨第二个被秦灭掉的大国—赵赵国的先祖是商纣王麾下大将蜚廉,嬴姓,其立宗祖先是为周穆王赶着马车周游四海的造夫。后来造夫因参加了周穆王平徐偃王之乱有功,而得了个食邑赵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并以封地为氏。
赵氏本是周王室的卿士,后来因对周幽王不满而出走晋国,慢慢发展成为晋国的大家族之一,自赵宣子(赵盾)开始成为晋国的权臣。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之后,时任赵君暂驻晋阳城。
晋阳,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在古代那里曾是北方重要的大城市,赵、北魏、北齐、前晋、北汉等政权先后在那里建都,也曾是武周、后唐、后晋、后汉等多个政权的北都。
公元前403年,赵籍晋封烈候,赵国正式定都中牟。
赵国故都中牟到底在哪?至今仍争论不休,有人按照汉朝史学家班固的说法,认为即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但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中牟在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境内。随着鹿楼乡战国冶铁和墓葬遗址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鹤壁市就是赵国古都中牟。
赵国的地域面积非常大,鼎盛时期版图涵盖了河北、山西全部,陕西东部、内蒙古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坐拥华北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东部等适宜农耕的地区,是战国七雄中实力非常强劲的大国。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建成了当时的大都市,在战国历史中上演了不少精彩纷呈的故事,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政权也曾在邯郸建都。
赵都邯郸,即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市区西南郊。赵都遗址总占地面积达18.8平方公里,大致分为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故都遗址。其中,赵王城是宫殿区遗址,总占地面积3.5 平方公里,遗址分为东、西、北三区,呈品字形排布,目前仍遗有夯土台、城墙等遗迹。大北城位于赵王城的东北部,总占地面积15.3平方公里,是当时邯郸城的市井遗址,有陶窑、铁匠铺、手工作坊等遗迹。
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在位时期,对赵国的经济和军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赵国综合国力达到巅峰。但长平之战后,赵国迅速衰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踏破邯郸城,俘虏赵幽缪王迁,赵国亡。赵地变为秦邯郸、巨鹿二郡,邯郸城为邯郸郡治所。
叁丨第三个被秦灭掉的大国—魏魏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姬姓毕氏,其封地毕国被西戎所灭后,毕氏沦为庶民,流离于各国。我国的立宗祖先毕万是晋献公的贴身侍卫,因随其亲征有功,受封魏地,随后就以食邑为氏。
三家分晋之后,魏桓子得到了原晋国的西南部分,驻在安邑,公元前403年,魏斯受封为魏文侯,安邑也正式成为魏国的国都。
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早在遥远的夏朝这里就是北方重要城市,很可能是夏都之一。
魏都安邑遗址位于禹王乡,总占地面积13 km2,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目前已发掘出灰坑、陶窑、水井、道路及半地下式工作面等遗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囊括了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五省之地,为了加强对于疆域的管理,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将都城从魏国西北部的安邑迁往位于中原的大梁城。
魏大梁城,即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但由于黄河的泛滥早已将古大梁城掩埋在几十米的黄沙之下,因此至今没有关于大梁城的考古发现。但据诸多历史文献表明开封即大梁这是确定无疑的。
魏文公、魏武公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和兵家代表吴起先后对魏国的经济和军事进行了改革,魏国训练出了一支精锐步兵—魏武卒,魏国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一度成为中原霸主。但经过马陵、伊阙等战役后,魏国迅速衰落。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水淹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楚地变为秦东、砀二郡。
肆丨第四个被秦灭掉的国家—楚楚国的先祖名叫鬻熊,芈姓熊氏,自称火神祝融的后裔,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善于“火”术。鬻熊在商朝末年投奔了周文王,担任“火师”一职,英年早逝,其后代也一直在周王室任职。周成王感念鬻熊世代奉周的功德,将孙子熊绎晋为子爵,封地是其老家荆楚,国都丹阳,疆域只有方圆几十里。
随着时代的演进,楚国的版图一再扩大,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范围几乎占据了江、淮中下游,成为七雄中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疆域的变化,战争的影响等原因,楚国曾多次迁都,丹阳、郢、鄀、鄢、陈、巨阳、寿春建都,由于篇幅原因,土鳖君就介绍三个主要首都。
丹阳,楚国第一个首都。其到底在哪?至今仍是史学界热议的问题。有人说在湖北省秭归县,也人有说在湖北枝江市,还有人说在湖北省南漳县一带。目前来看,认可度最高是“丹阳均州说”,均州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但目前没有发现其城市遗址。
1978年,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曾发掘出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6098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龙耳方尊、王孙诰编钟、鄬子倗簋等国宝级青铜器。经考证,这些墓的主人都是楚国的王室成员、贵族和高官,由此侧面验证了淅川既是楚初都丹阳。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位于荆州区北5公里处,总占地面积为16平方公里,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平民区、作坊及商业区和陵墓区6部分,目前仍遗有夯土台、城墙、水井、陶窑、贵族墓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漆器等文物。
公元前278年,秦国杀神白起率兵攻占郢都,楚国王室先迁到了陈(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并于前241年东迁至寿春,郢都改为秦南郡属地。
寿春,即现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这本是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其名也来源于“春申君寿”。由于当时的楚国已经实力大减,秦军屡屡入侵,陈都已经朝不保夕,春申君把位于淮水之南的寿春让给了楚考烈王,让其暂作国都。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攻破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曾经的南霸天亡国,楚地变为秦楚、九江、会稽和长河诸郡。汉朝时又成了淮南国的国都,淮南王刘安在这里发明了豆腐。寿县曾先后出土过鄂君启金节、楚大鼎等国宝级文物。
伍丨第五个被秦灭掉的国家—燕燕国的开国先祖姬奭是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兄弟,正经八百的皇亲国戚。姬奭的爵位是公爵,受封于燕,史称燕召公,召公受封之后派长子姬克就藩,而他自己仍留在镐京担任太保,与周公旦联手开创了西周第一个巅峰期—成康盛世。
燕国的初都为燕城。但这个城池到底在哪里?历史文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按照史学界比较通行的说法应该是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时期城市遗址。
琉璃河遗址总占地面积5.25平方公里,分为城社区、宫殿区和陵墓区,目前仍遗有排水道、夯土台、车马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漆器、甲骨等文物,其中包括,堇鼎、伯矩鬲等国宝级文物,从城市规模、布局和出土文物级别来看,该遗址应该是诸侯国国都级别的。
公元前七世纪,燕国灭掉了邻国蓟,公元前657年,燕襄公将都城迁到了原蓟国的首都蓟城,据史料记载,就是现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莲花池一带,这也是北京别称燕京的由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直没有发掘。
由于北方犬戎屡次入侵,燕国国君还屡次南下易(今河北易县),不过后来又还都蓟城。
燕国的综合国力在燕昭王时期达到巅峰,曾遣乐毅率六国之兵连破齐国七十余城。鼎盛时期,燕国版图占据了京津、冀北、辽宁、山东大部。但长平之战后,燕国趁火打劫赵国,但被赵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彻底沦为弱国。公元前228年,秦破邯郸,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王,嬴政大怒,命王翦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攻陷蓟城,燕王喜出逃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克辽东,燕王喜被俘,燕国亡。燕地变为秦渔阳、右北平、辽西及辽东诸郡,蓟城为渔阳郡治所。
陆丨最后一个被秦灭掉的大国—齐齐国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吕尚(姜子牙,姜姓吕氏),武王伐纣之后,首席智囊吕尚晋侯爵,封齐地,建都营丘,后扩建为临淄城。
齐国是七雄中唯一一个没更换过都城的国家,就算君主更姓,临淄城的地位也是安然不动。
临淄,即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总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为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大城则是市井区和商业区。城内目前遗有夯土台、排水道、道路、铁匠铺、铜匠铺、铸钱局、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骨器文物,其中包括错金银镶嵌铜牺尊、燕王剑、龙纹矩形铜镜、大铜盂等国宝级珍贵文物。
齐国位于山东半岛,有盐铁之利,综合国力一直是诸侯国中的顶尖水平。它先后于齐桓公(春秋)和齐威王(战国)时两次达到巅峰,但版图一直局限在山东半岛之内。乐毅破齐后,齐国的实力急转直下,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自燕地南下直奔临淄,齐王建出城投降,齐亡国。齐地变为秦齐、琅琊二郡,临淄城为齐郡治所。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期待能与您在评论区深入探讨一番。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