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交易古玩,李清照为什么叫做易安居士?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李清照(1084年——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李清照氏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以婉约著称,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早期生活优裕。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家中藏书甚富,史载:(李格非)善属文,工于词章。
李格非崇尚陶渊明,而且刚直不阿,具有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个性。而父亲李格非的性格也深深的影响了女儿李清照,以至于后来李清照在青州期间,就秉承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写到)
李清照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她从小耳濡目染,加之好学,并在家庭的文学氛围熏陶下,为她后在诗词文学方面展现出的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代家庭,士大夫阶层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女子教育,只限于《女诫》和《列女传》等教育书籍,李清照不同与此,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下,她能够更多地接触丰富的历史和文学著作,饱览历代群书,从书籍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还能够吸收文史资料的营养,铸就自己独特个性,可以说家庭的教育造就了李清照的个性。
才貌双全的女子自然会赢得众多男子的追求,李清照的才华赢得了一个人的芳心,那就是学识渊博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加上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和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步入婚姻殿堂。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建中辛巳就是指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以上这段引言摘录于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后序》2000多字,是南渡之后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的金石学名著《金石录》一书所作的序言。
婚后的李清照夫妇在感情感上恩爱有加,两人夫唱妇随、举案齐眉,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赵明诚是一位大学者,他对金石学很有研究,两人经常缩衣节食,购买金石字画研究,而且经常是和李清照一起研究,这不但增长了李清照金石学方面的知识,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赵明诚《金石录》书影)
“易安居士”的来历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去世,受党争的影响,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也受到牵连。经历了仕途的跌宕和家庭的双重打击后,夫妻二人于公元1107年离开北宋都城汴梁,回到家乡,从此屏居青州乡里达十年之久。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在青州故里,夫妻二人迫于生活多方谋求衣食。赵明诚自宋徽宗宣和三年至宋钦宗靖康元年先后知莱州、淄州。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同研究金石学的最美满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回到家乡青州后,李清照忆起昔日朝中事情,突发奇感,往昔如同一场梦般,回家乡过起远离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归隐”生活,品酒论诗,赏花填词鉴赏古玩金石也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也是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打发业余时光的最好途径。
在青州期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两人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妻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
这种生活,一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的那样: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他们在青州的居所为什么要取名叫“归来堂”呢?其实都是李清照追慕东晋陶渊明的原因,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李清照在青州期间仰慕陶渊明,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中的“易安”二字,自号“易安居士”。
这其实也似乎预示她的未来人生的不平凡,要希望找个安静稳定的地方住下来,告别那种风雨飘摇的日子。所以他们自己的书房取名“归来堂”,其内室命名为“易安室”。
其实在青州生活期间,一直困扰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两人的问题就是一个安身之处,所谓的“易安”:易有改变的意思;安的本义是家属有稳定住处,引申义为后院平静,后方稳定。
其实李清照的想法在简单不过了,她只是向往安逸的生活而已,换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居住而已。而李清照在青州时期虽然谈不上富足但是“易安”的生活竟然成了她后半生魂牵梦萦的追求和思念。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易安”生活李清照给自己起的“易安居士”竟然伴随了她从此之后的生活,“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此时赵明诚远在南京担任江宁知府,李清照留守青州独自照料她的金石古玩。战火烧到青州,李清照丢下家私,又匆忙南逃,投奔丈夫赵明诚,几经磨难,终于夫妻相聚。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饱经沧桑,在1139年,李清照又遇到了丧夫之痛,丈夫赵明诚在这一年去世。一切灾难都伴随而来。
“易安居士”李清照由此一直过着寓居漂泊的生活,这之后的生活可以说是凄凉的,她内心渴望的“易安”也一直没有实现。青州安逸的生活、“易安”的生活永远成为了她的回忆。如她在词作《菩萨蛮》中就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在多少个白天黑夜里,李清照不止一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对故乡的思念深刻沉痛。她唯有借酒浇愁,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正因为思乡之情把李清照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与其说是李清照对故乡的思念,还不如说是她对在青州期间夫唱妇随的生活的思念,对“易安”生活的怀念。
李清照后半生飘零度日,美好的期望变得遥不可及,闲余之时,只有忧伤,诗词成为她唯一打发时间的途径。
而此时的李清照仍然忘不掉的就是陶渊明超脱世俗的思想,晚年她写过一首《鹧鸪天》的词,词中就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词里写道: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词作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是词人的超脱。深秋时节,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她开始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词作下片写饮酒的原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这无限的乡愁不正是李清照对在青州时期“易安”生活的追忆吗?
赵明诚逝世五年之后,李清照整理丈夫生前未完成的《金石录》,他在《金石录后序》中这样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李清照的后大半生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少女时期,是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两人度过了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
即使在青州期间,尽管物质方面一度匮乏,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在共同研究金石学,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就像她的自号一样,是一种“易安”的生活。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丈夫赵明诚去世,李清照一直过着寓居飘零的生活。
小结李清照毕竟是一位女子,她渴望的是幸福的生活,亦或是安逸的生活,这些对她来说就足够了,可是晚年的李清照流寓吴中,对故乡的思念,对“易安”生活的怀念就愈加浓烈。
如果说南渡前,尤其是在青州期间,李清照对“易安”是一种追求的话,那么南渡之后,流寓吴中的李清照对“易安”就是一种执念了,也成为她魂牵梦萦的渴望。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淮南有古玩交易市场吗?
每周六日,金湾名街。
为什么感觉中国人穿西服的越来越少了?
因为崇尚西方服饰的年代早已过去了,
大家都清楚地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衣着,各种西方、日本、港台影视文化作品充斥各个大街小巷,录放影厅是随处可见,西方文化衣着,日本及港台流行衣着也随着广东沿海地区的开放,各种生产服饰的港台商纷纷来广东沿海地区建立缝纫工厂。
改革开放后,西方、日本、港台的文化服饰让国内人们沉闷已久的、单调的文化衣着发生了改变,一时间人们开始追求改变自己的新服饰,男人们蓄起了各种长发,追捕电影中石村警长的发型和风衣受到年轻人的模仿追求,女人们烫起了波浪卷发,男人们都以穿着笔挺的西服打着领带更有身份气质,女人们也穿着起各色各式样的裙装。那时城市年轻人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中山装衣着,西服不仅在官方外事场合穿着,普通民间也开始盛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加快,市场的全面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在文化服饰领域信息已经完全融入和外国处于同一时空间,现在国内的衣着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衣着服饰生产国,人们选择追求的衣着服饰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非官方正式场合,现在已经没有人在街上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领带而逛街、逛公园了,过去是时尚体面的象征,让人以一种追求敬慕眼光,今天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坐在夜市大排档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今天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世界也融入了中国,穿西装有气派已经成了历史。
历史上最大的三次战役是哪些?
我国历史上三大战役是人人皆知的,我将一一介绍给大家:
《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蒋介石急调北宁县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 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10月11日,廖耀湘指挥的国民党军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发起攻击,15日攻克,全歼守敌,俘敌10万余人。17日,驻守长春的曾泽生率第六十军26000人起义,其余在东北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下投降。蒋介石此时仍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主力于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将第九兵团包围,经两天激战,歼10万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级将领被俘。 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近15万人。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至此,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我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我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52万余人(内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平津战役中的攻克天津、和平解放北平,以及北平解放后通过傅作义等的工作和平改编绥远国民党驻军,为人民解放军尔后解决残余国民党军提供了"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所有新老朋友及家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历史文化“血的代价及带血的教训”!因为大家都知道:没有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中华民族的解放,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好日子…
三国袁绍家族为什么强大?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在东汉帝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士族集团的代表家族,也是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的家族。
当时采取察举制度选拔官员,所以选官的权力都落在了现有官员手里。袁家人不仅通过关系选拔自己家族的子嗣为官,而且也选拔了一大批其他家族的子嗣为官。
从袁安开始,一直到袁绍一这代,他们家族上百年来,为东汉王朝选拔的官员不计其数。这些官员都认为袁家是他们的师门,所以袁家自然是名声显赫了。
01袁绍是袁逢的儿子,袁成的嗣子。所谓嗣子,其实就是过继来的孩子。因为自己家里没有儿子继承香火,所以就从亲属中选一个侄儿作为自己的儿子,袁成就是这么干的,弟弟袁逢的儿子袁绍成为了袁成的嗣子。
袁成的一生没有什么成就,只做到了左中郎将的官职。不过他有一个厉害的父亲和两个厉害的弟弟。
袁成的父亲袁汤,官至司徒、太尉,这已经是三公的职位了,主要掌管民务和军务。据说他活了86岁,生了12个儿子。袁成的弟弟袁逢,也就是袁绍的生父,官至太仆卿、司空以及执金吾。掌管京城军务,位居三公,是真正有实权的人。袁成的另外一个弟弟袁隗比袁逢更早成为三公之一,历任汉朝太尉、太傅等职位。不过因为袁绍和袁术反叛董卓,结果被董卓杀害全家。由此可见,袁绍的生父和叔叔全都是三公之一,而袁绍的爷爷也是三公之一。三公是东汉朝廷臣子中最高的官职,可见袁家在东汉的权势有多大。
同样作为袁逢的儿子,袁绍相比较而言,就没有袁术那么有面子。为什么呢?虽然从名义上来说,袁绍是袁术的哥哥。
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后汉书》
实际上袁绍是袁逢的小妾所生,而袁术则是袁逢的正妻所生。过去庶子不仅分不到家产,而且要给嫡子做奴仆,可见袁绍在袁家的地位。
好在后来袁绍成为了袁成的嗣子,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袁绍的一生。因为袁绍成了袁成的嫡子,也就成为了袁术正儿八经的堂兄。也就具备了瓜分爷爷袁汤遗产的资格了。
02袁绍的先祖袁安,是袁家创业的第一代掌门人。袁绍的爷爷袁汤,位居三公。那么他的这一职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吗?其实从他的家世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袁汤的爷爷袁安,那是东汉非常著名的人物。袁安出身不高,虽然没有做官的先辈,但是世代都是读书人。
袁安也不例外,从小饱读诗书,早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人物。因为学识出众,所以袁安被提拔为成武县令。
我们所熟知的袁安困雪其实就是他的故事,当时袁安还没有做官,在洛阳求学。这一年冬天下了大雪,洛阳令前去看袁安。他发现袁安家的院子里雪非常深,所以就让人扫开了一条路,走进了袁安家里。这个时候洛阳令发现袁安正躺在床上冻得发抖。洛阳令非常不解地问袁安,为什么饥寒交迫,还不求助其他亲戚呢?袁安无奈地两手一摊,本身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又是大雪天,怎么好意思叨扰人家呢?由此可见,袁安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洛阳令便举荐他为孝廉,这当然是故事,并不能成为袁安走上仕途的根据,不过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袁家还没有发达起来。
袁安做官十分正直公正,周围的同事对他都很敬重。因为这个人做事的时候一丝不苟,做人又非常正直,脑子里又都是学问,实在是挑不出他的什么毛病来。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唯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后汉书》
袁安曾经多次阻止朝廷攻打匈奴,即使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因为攻打匈奴失利,也使得袁安名声大振,此后袁安历任司空、司徒等三公官职。
汉和帝初年,朝中外戚主政。袁安也只能哀叹不已,这是东汉王朝的顽疾,根本无法真正得到治理。不过袁安始终在为汉和帝争取权力,可惜他没有看到汉和帝亲政的那一天就去世了。
03袁安的儿子、孙子都成为了东汉三公。袁安从贫寒之中崛起,成为了袁家第一代三公人物,此后袁家便发达了起来。袁安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袁裳、袁京以及袁敞。
其中袁裳是袁安的大儿子,被汉和帝任命为郎官,官至车骑都尉。这是袁安最早被提拔上来的儿子,并没有位居三公。袁京是袁安的二儿子,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儿子。他非常讨厌做官的生活,所以跑到山里隐居起来了,他也是袁汤的父亲。袁敞是袁安的三儿子,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在朝中做官。因为父亲的关系,做到了太子舍人的官位,后来更是官至司空,位居三公,可惜他不屈服于外戚力量,最终被逼自杀。这三个人是袁家发达的第二代人,其中只有袁敞做到了三公的位置。而袁敞的后人,并没有什么太大出息。
不过袁家这么多子孙在朝中做官,家族规模早就已经布局好了,这也为后来袁京的几个儿子铺好了路。
袁京的长子袁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到了光禄勋、议郎的职位。而袁京的二儿子袁汤则做到了司徒、太尉的职位,甚至被封为安国亭侯。
安与任隗奏,以为“光武招怀南虏,非谓可永安内地,正以权时之算,可得捍御北狄故也。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无缘复更立阿佟,以增国费”。宗正刘方、大司农尹睦同安议。事奏,未以时定。---《后汉书》
袁汤也就是袁绍和袁术的爷爷,也是袁家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袁家的四世三公,并不是一脉相承。
袁安到袁敞这就断了,袁京没有位居三公,不过他的儿子袁汤继承了爷爷和叔叔的遗志,成为东汉三公。
总结:所谓四世三公,其实就是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袁家四世三公,听起来是非常厉害。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就能明白,袁家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钻了制度的空子。
官位哪有什么世袭制度呢?东汉时期官位,一般都是举孝廉得来的。如果通过正规渠道,袁家的子孙难道能个个入选吗?当然不能。
所以不要鼓吹袁家的子孙有多么忠义廉洁,如果果真每一个都是清廉的好官,那么他们家就不会创造出四世三公的格局了。
举孝廉选拔官员,本身就有漏洞。最初官员都推荐自己家的子孙为孝廉。后来为了隐蔽一点,就是互相推荐。
你推荐我的儿子,我推荐他的儿子,他再推荐你的儿子。这样一来,大家都能够做官,这也就是东汉时期贵族世家垄断官场的重要原因。难怪袁京不愿为官,宁可隐居深山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