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专用放大镜多少倍合适,怎样快速提高自己对瓷器的鉴别能力?

用器物物体表面痕迹学来分析,型, 窑口,款,胎,釉,纹,底,支钉烧等等。

古玩专用放大镜多少倍合适

科学仪器鉴定古瓷器准确吗?

历来在收藏界有关于仪器是否可以准确鉴定检测古瓷、古董真伪及确定年代的问题,都是一个争议较大、且极易引起众多藏友热议的话题。

笔者因常年在一线古玩市场从事文物鉴定、交易、评估工作,平时在工作中大量接触各类古董古瓷,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战有技巧”,故对咱们今天讨论的这个话题积累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愿意分享给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求同存异,百家争鸣。

有关文物鉴定,尤其是古董瓷器方面的鉴定,目前在当下的收藏市场上,主要是由“眼学鉴定”及“仪器鉴定”两种鉴定类型方式来指导着广大藏友对每一件心仪的古董、古瓷进行真伪、新老、及年代上的判断,行业内部俗称:“先看新老,后断代”……

眼学鉴定其实也可称之为:“传统眼学鉴定”,这是一门老手艺,一门真功夫,是我们的祖先及一代代的古董古玩行业的前辈们留下的财富和鉴定知识方面的积累,正因为如此,“传统眼学鉴定”才更加显得“神秘莫测”、“扑朔迷离”和更加“尤为珍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传统眼学鉴定”是需要靠长期的实物标本上手、言传身教、心领神会,日积月累的不断加深对古瓷各个窑口的特征、胎土器型结构变化、纹饰绘画特点、青花及各类彩瓷、老窑单色釉瓷器的发色特征,用料特点、修足方式等一系列鉴定要领的综合运用,所以,能够将“传统眼学鉴定”在古瓷实战操作中做到融会贯通,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且极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绝不是看几本拍卖图录或是草草翻阅两三本瓷器鉴赏方面的书籍就可以轻松搞定的……这就如同想练好一门武功一样,入门时不仅要有名师指引,还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压腿抻筋,苦修苦行,还不能指望两三天个把月就把武艺学成下山,要靠日积月累才能功成名就,其难度可见一斑!

“传统眼学鉴定”实际上就是一种宏观鉴定,但它的宏观是相对于“仪器鉴定”的微观,下面我们就要着手谈一谈今天的重点,“仪器鉴定”在收藏行业和现实市场应用当中可不可行?伟人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笔者因为常年工作于一线古玩艺术品收藏及交易市场,故接触“仪器鉴定”、“微观鉴定”方面的人才与专业人士较多、交流较多,而且在古瓷实战鉴定过程中,也会经常应用仪器鉴定作为宏观眼学鉴定的辅助和补充,笔者认为“仪器鉴定”在实际的古董鉴定工作中,还是具备一些功能及其作用的,但是还是要以宏观“眼学鉴定”为主,技术手段为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各自弥补其不足之处,以达到最终去伪存真,求真务实之本质。

目前的收藏领域,相关的“仪器鉴定”有很多种类,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藏友们在日常鉴定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折射光鉴定仪(也称:折射光显微镜、瓷器气泡显微镜,或是高倍放大镜等……叫法不一),这种高倍显微镜在实际鉴定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于观察古瓷釉下的气泡分布规律、气泡的形状和各年代之间的气泡变化,及其有无死亡气泡、铁锈斑、网格纹等一系列古瓷的微观局部特征,一些在“传统眼学鉴定”肉眼不容易识别的区域见微知著,寻找蛛丝马迹,从而更好的辅助于眼学鉴定,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则事半功倍,两者之间是配合和互补关系,并不相互排斥和矛盾!而有的个别藏友在古瓷鉴定的实际应用当中,却刻意把两者分开来看,认为“眼学鉴定”就是“眼学鉴定”,“仪器微观鉴定”就是“仪器微观鉴定”,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和不可取的,有的藏友甚至为了逃避“传统眼学鉴定”学习过程中的艰辛漫长,刻意诋毁“眼学鉴定”的实用性、真实性、权威性……这都是对文物鉴定领域认知低下和还没有完全掌握鉴定要领的一种表现,颇有一叶障目,井底之蛙之嫌,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传统眼学鉴定”与“仪器微观鉴定”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我们在收藏与鉴定的实战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能够真正的做到以藏养藏,精益求精,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目前收藏市场的另一个引起广大藏友热议和争议的话题,那就是另一类的“仪器鉴定”,甚至个别藏友完全放弃了“传统眼学鉴定”与“仪器微观鉴定”,直接寻求所谓的“最真实”答案,那么,到底您想获得的这个“最真实的答案”是如您想象中的一定真实吗?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近些时期,经常看到有一小部分收藏爱好者对收藏业界的专家、行家提出质疑,只要是别人说出、指出他的藏品不对路、不开门、有疑问,他就要暴跳如雷,气急败坏,歇斯底里,甚至大动干戈,口诛笔伐!笔者认为,这种状态,这种心态实则是不可取的!诚然,目前我们的收藏领域的确有一些不负责任的“伪专家,真砖家,办公室高手”的存在,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专家学者或者行家里手都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作为收藏行业来说,“看走眼”与“打眼吃药”都是一个非常正常、平常的事情,也是每一位步入收藏领域的爱好者的必经之路,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与过程,而偏偏就有一小部分人,喜欢“走捷径”,爱“超小路”,总想把别人付出若干年甚至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用一点点的时间,不用吹灰之力就超越,也有的藏友在一开始步入收藏领域就走歪了路,选择了错误的收藏方式,以至于自己多年以来辛苦攒下的藏品大部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赝品,,自己的收藏心血付之东流,从情感上接受不了,作为一名业内人士,这种心情,笔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收藏的精髓一定要去伪存真,求真务实,这个是原则,也同样是收藏的基础。最后言归正传,不得不提的就是目前收藏领域中的“热释光成分分析鉴定”及目前市场一小部分藏友热衷的“量子年代检测”,实际上“热释光成分分析鉴定”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古董、珠宝的鉴定研究领域,国内外都有对此方法的应用实例。“热释光成分分析鉴定方法”主要的剂量方法是“线性法”和“饱和指数法”,在文物鉴定实操中,是一种“有损鉴定法”,何为“有损鉴定”?就是一定要在被鉴定的文物标本上取样,然后采集数据,这样做在一定的基础上会对文物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而且最大的弊端在于,文物造假有可能会是“局部造假”,例如古瓷中的“接老底”技术,所谓的“接老底”是古瓷作伪中一门很常见的技术,就是用一个古代瓷器的底足拼接在现代瓷器工艺品的底部,以达到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之目的!(接老底有“冷接”和“热接”两种),瓷器的上半部是赝品,而下半部是真品,而此时采用“热释光成分分析鉴定”的采样技术,对瓷器底足进行提样分析,取到的“样品”恰恰就是到代的真迹,这也不正好落入了仿制造假者所设定的圈套当中吗?其实早在198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stoneham就公开指出:对某些器物,前剂量方法无法断代……并发表论文指出剂量方法在古瓷检测中的局限性。

至于“量子年代检测”,笔者还是认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吧,笔者曾经见过一种鉴定仪器,对着文物扫一下,然后“滴的一声”就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的检测结果,究竟能否走到最后?并且让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接受和认可?还需时间检验!但笔者最后要说的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别妄图蒙混过关!到底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实践能证明一切!收藏领域应该杜绝“皇帝的新装”,收藏领域更不要“自慰臆淫”,收藏要脚踏实地,收藏要求真务实!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博古爱古吧,切莫用浮躁的态度来愧对祖先的遗产和文明。

国际公认古董鉴定仪器?

仪器鉴定经常用到的是放大镜、碳十四、热释光、核磁共振仪器等。 通过放大镜观察古董的老化状态、工艺痕迹,可断新老;碳十四年代测定法可以确定生物起源在约5万年内的考古文物的年代,用于对骨骼、衣物、木材、植物纤维等古代人类行为相关产物进行年代测定。

热释光通过测量古董内部的辐射能,从而确定烧成时间的长短,但需要在器物上打孔取样;核磁共振仪器通过年代波长分析比对原理,尤其对青铜器、古陶瓷、古玉器,木器,漆器,翡翠,金银器,材质和年代无损检测效果明显。

朋友从旧货市场淘来一个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存世的只有19个,其中四个为私人收藏,15个在博物馆里,您认为自己手里的是第20个?另外,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件物品如此的如雷贯耳!是不可能在地摊儿买的到。

从文物角度来说,“鸡缸杯”是景德镇御窑烧制的,杯子底下有上面图片当中的双框款,拿到这件器物后先看这个款,古代御窑写款的人就那么一两人专门干这活,其他人根本不让碰,所以“大明成化年製”这六个字有其独特神韵在里面,后世者仿这个款一直没有成功,就连清朝康雍乾三朝御窑也没模仿出来,当然清朝也不会用明朝的年号,这六字的高清图有都是可以对照一下。

第二个特征就是这个姹紫色,所谓姹紫原来叫差紫,意思是比紫色差。“鸡缸杯”出现的这个姹紫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窑变:也就是上色的时候是紫色,但在烧制的时候温度不够导致了紫色不鲜艳,成了“铁锈红色”,由于差紫不好听,取其谐音成了姹紫。

第二种说法就是:颜料经过了500多年的氧化,被空气当中的氧分子氧化后一点点的失去了原来的紫色,成了姹紫。但是现代科技非常的发达,化学燃料经过精细的调配也能出现姹紫色。

第三点就是尺寸,“鸡缸杯”的艺术成就极高!成化之后历代帝王都喜欢,清朝康雍乾、嘉庆道光都进行过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制的最接近,但比原略高一点,所有博物馆都对成化鸡缸杯和其他朝仿品都有精确的测量,尺寸都有可以自己拿尺子量一下。

第四点最主要,陶瓷器皿经过了50年之后就开始“玉化”了,也就是所谓的包浆,也就是瓷器釉面氧化之后表面的不在光芒四射(俗称“贼光”),而是非常深邃的光芒,虽然不在光彩照人但非常的优雅,好的瓷器特别是皇家御窑,越是“玉化”时间久,它的光彩越漂亮,这根本不是没到50年瓷器可以比拟的。

总得来说,成化鸡缸杯不可能在地摊卖到,但是1949年之后,景德镇有一批外销的高级瓷器,其中也有鸡缸杯,其制做工艺与清代御窑出产的不相上下,而且画图的都是大师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写款的也是,这样的鸡缸杯艺术成就和收藏价值也极高!如果幸运之神眷顾您盆友,在地摊上捡漏,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幸事儿。

如何鉴别古玩交易瓷器的品质?

古董瓷器的好坏怎么鉴别?

鉴别古董瓷器的好坏已经超脱落了瓷器鉴定的范畴,应该属于瓷器鉴赏范畴之事了。既然是鉴赏瓷器,那就要有鉴赏的起点与氛围:

第一点,就是瓷器的完整性与完美度的问题。

瓷器的完整性是瓷器鉴赏与收藏的第一要素,残、破、损、片永远与收藏无缘,所有玩儿残、破、损、片之徒,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收藏家,更成不了收藏大家,这一点很重要。

瓷器的完美度问题是瓷器收藏的第二要素,并不是只要是完整器就可以入藏,真正入藏的都应该是完美无缺、完美无憾、完美绝伦之精品、绝品、圣品、仙品和神品。

第二点,就是瓷器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问题。

完美无缺只是瓷器收藏的外在感官要求,瓷器收藏价值的高低最突出提现其价值高低的还是在于瓷器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高低。

瓷器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瓷器的成型工艺的艺术价值、瓷器釉色釉质釉面的艺术价值和瓷器所运用的各种装饰纹饰、图案及其寓意的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而审美价值则是所有艺术价值的综合感官印象、感官体验与感官感受的总和。

瓷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收藏的品位、品质与品格,事关收藏的兴衰与成败,不可不审慎、不可不仔细、不可不认真。

第三点,就是瓷器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问题。

瓷器的历史价值就是指瓷器最真实的历史地位、历史品级及其历史评价,比如,同样是宋瓷,五大名窑瓷器跟费五大名窑瓷器的历史价值就相去甚远,贡窑瓷器与非贡窑瓷器的历史价值也相去甚远,甚至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价值则是上述瓷器完整性、完美度和瓷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完美综合后应有的经济价值预估与预判,而经济价值的高低与预期价格的高低,则又势必直接影响收藏的成败。

总而言之,要鉴别古董瓷器的好坏,就必须从瓷器的外在特征、内在特征和历史特征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仔细甄别与考察,最后做出切合实际的综合判断,从而决断是否入藏此件藏品以及为此最高付出多大代价的综合心理预期。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

上几件古董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