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古玩有哪些,有人在农村老屋挖到过什么奇怪的东西没有?

潍坊青州益都中学建设过程中挖出了绝世珍宝龙兴寺佛像,被誉为二十世纪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让人们见识了古书上记载的曹衣出水,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等传神的造像!!!有缘分看到,一起分享!!!

白色古玩有哪些

古董白是什么白?

古董白又称复古白,它在纯白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淡淡的黄色或淡淡的灰色,看上去会有做旧的视感,表达着女性沉着与稳重的气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即将600岁的故宫在90多年前,作为博物馆正式整体对社会开放。至今故宫有着17万平米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已经收藏了超过180万件(套)文物藏品。曾经也有说法认为北京故宫是有宫无宝,这种说法其实是片面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就此回应称,故宫从不刻意突出某一两件文物打造所谓“镇馆之宝”,但并不意味着北京故宫只有建筑没有文物。入选《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的15万件珍贵文物,就可以说是“镇馆之宝”的一部分。

全世界博物馆的藏品结构几乎都呈现金字塔形,即塔尖上是镇馆之宝,数量极少,而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底层则是待定级、待研究的资料。不过单霁翔指出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呈现倒金字塔结构。故宫博物院有1862690件(套)文物藏品,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套。在故宫的馆藏中,珍贵文物占比93.2%,一般文物占6.4%,资料只占0.4%。目前我们国家共有4165座博物馆,收藏的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是401万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是168万件,占全国珍贵文物约42%。

“镇馆之宝”的说法更贴近大众的需求,毕竟我们去一个博物馆最想看的就是最有名头的文物。其实故宫收藏的绘画就很不错,共藏有5.3万件,《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镇馆之宝了。《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北宋张择端作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在国人中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了。2015年这幅作品在故宫展出时便引发极大轰动,也产生了“故宫跑”这样的词汇。当然,这种轰动的效果在前段时间故宫展出《千里江山图》时也再次上演了。

故宫藏的《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作 (宋摹本)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

同时还有《中秋帖》《伯远帖》《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等法书也堪称“镇馆之宝”了。

《中秋帖》

《伯远帖》

故宫博物院将馆藏文物分为69个类别。其中陶瓷是馆藏最多的,一共36.7万件,基本都是景德镇官窑瓷器。被称为镇馆之宝之一的有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属于清康熙年代,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乾隆帝曾对郎窑红瓷器尤为喜爱和推崇。

全国各地的非遗美食有什么?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全国各地都有很多非遗美食。 要是细说的话,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下边我就简略的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全国各地的非遗美食。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一道著名菜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这是外国友人对北京烤鸭的高度评价,最真实的写照。烤鸭的原料精选北京密云填鸭,它以 色泽红亮,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味道醇厚的特色,享誉中外。

浙江.·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的粽子号称“中国粽子大王”,是浙江省的著名小吃。以糯而不烂,咸甜适口,肥而不腻,肉嫩味香 特点著称。如今嘉兴五芳斋粽子更是因为 滋味儿鲜美。使用方便,携带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有“东方快餐”的美誉。

陕西·同盛祥牛羊肉泡馍

作为陕西唯一的餐饮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可以说是陕西省的美食代表。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在外观上注重,“肉如两条鱼,粉丝如蜘蛛网”用料讲究,汤鲜味美,深受食客的喜爱。并且吃法还非常的地道讲究。先用辣酱,香菜抹一层在馍上提味儿, 然后从一个地方沿着碗边儿刨食, 避免来回翻搅。以保持牛羊肉泡馍的香味儿不散,这种进食方法也叫做“蚕食”。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的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化的民族特色,在这基础上演变出众多的民族特色美食。“云南过桥米线”更是遍布全省各地。最出名的当属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云南蒙自过桥米线。蒙自的过桥米线,正宗地道的做法竟然有6705项标准。高汤的原材料,火候,米线的制作原料, 都必须依照章法选材制作。肉片儿要切得够薄。汤要必须95度以上。在冬天寒冷的时候。碗一定要用开水烫过,这样才能确保汤的温度足够, 汤料上乘,佐菜丰富。做出的米线汤鲜味美,营养全面。

山东·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被誉为“可以吃的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极为精致的做法,使周村烧饼成为山东美食的典型代表。周村烧饼的制作工艺更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村烧饼以“酥,香,薄,脆”著称。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烧饼, 从初期选料到制作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制作过程要经过配方,烘烤,成型等多道工序。特别是烘烤时对火候的掌握必须得是“炉火纯青”的高手,才能烤制出正宗地道的周村烧饼。

上海·梨膏糖

上海梨膏糖,是上海汉族传统名点,中华老字号产品之一,上海著名特产。梨膏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在清朝时期盛行,目前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梨膏糖是纯白砂糖(不含饴糖,香精,色素)与杏仁,川贝,半夏,茯苓等14味国产中药材碾成粉状精心熬制而成。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粘不腻, 芳香适口。梨膏糖对咳嗽,机体失衡,受寒劳累等症状有显著疗效。其中草药可起到适量滋补作用,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安徽·淮山八公山豆腐

寿县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西汉时期为淮南国,山下泉水溢光流彩,清冽甘甜。寿县地区盛产大豆。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中泉水磨大豆,喝豆浆的习俗。淮安王刘安入乡随俗,并在长期的实行黄白方术中,发明了豆腐。 八公山的豆腐从挤浆到点卤的计量配比, 以及对气候,气温的准确把握,都有十分的讲究,这些技术都是以当地人民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八公山豆腐水晶晶,颤巍巍, 亮晃晃。棱角分明不散不碎,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健康食品中的佼佼者。

广东·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可以说是一种汉族的民俗文化。始于长安乌沙陈屋。公元1278年,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 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到东莞,香港一带,后又再迁到新会崖山。沿路百姓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 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候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 村民假借天后诞的名义纪念陈氏, 一直保持的吃盆儿菜的风俗。“盆菜”,通常有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盆菜里有白切鸡,烧鸭,南卤猪肉, 鱿鱼,冬菇,腐竹,萝卜等组成。 上层菜的汁渗透到下层,使得下面菜的味道极佳。 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佳节,盆儿菜大为盛行。

福建·聚春园佛跳墙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属于闽菜系,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聚春园老板郑春发创制。百年时光流转,经过历代名厨的改进。如今的佛跳墙主料精选鲍鱼,鱼翅, 海参,大干贝,裙边,鱼肚,鱼唇,鹿筋, 鸽蛋,花菇,猪肚头,鸭胗等。囊括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长的山珍海味, 配以多种调料以及家养的老母鸡,家养的黄嘴鸭, 金华火腿,鸽子, 排骨,瑶柱等几十种 原料精心煨制。在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东南园和香港, 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 引起了轰动,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墙热,并且接待过很多外国元首。

河南·真不同洛阳水席

啊洛阳水席始于唐代, 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保留下来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八个凉菜,四个大件,八个中件,四个压桌菜。 冷热,荤素,咸甜,酸辣,兼而有之。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的关系。洛阳四面环山,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果, 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所谓“水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更新。洛阳水席作为传统风格,和传统的“洛阳花会”和“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

以上只是以有限篇幅,少量的介绍一下中国的非遗美食。看到这里,您是不是已经按耐不住,垂涎欲滴,其实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非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不断的创新和探索。这样才能让中国民间这些绝活,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成为世界级非遗,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上海有哪些名人故居值得前去参观?

上海的名人故居是很多的,我一直在介绍上海有特色的小马路,说起来这些路上都是名人故居,但很多都没有开放对外参观,只能在路上看看建筑的外观,通过墙上挂着的铭牌介绍,了解一下简单情况。要说值得去参观的故居,我觉得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个人对于这位“名人”的情怀,比较有主观性,二是故居本身的看点。

就以前的居住条件来说,很多名人在上海居住的地方也不会很大,不可能像个博物馆一样可以参观个老半天,所以我就仅从个人的角度,推荐几个值得看的故居吧。

首先是3个在故居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和张闻天故居。

香山路7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思南路向东拐弯到香山路,这一边只有一个景点: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1988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一扇西式铁门连着两幢相邻的老洋房,一幢是孙中山、宋庆龄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另一幢是改建为陈列馆的孙中山文物馆。这里拥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大部分为孙中山宋庆龄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其中孙中山藏书、书法手迹、照片、亲友赠送的礼品、辛亥革命文物等尤具特色。1961年3月4日,孙中山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幢小楼环境幽静,布局合理紧凑。楼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环绕着的冬青、玉兰、香樟和松柏。屋内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室内阳台。室内的陈设是1956年来庆龄按当时原样布置的,绝大部分是原物。

孙中山虽曾20多次来到上海,但长期没有固定寓所。1918年,四位加拿大归国华侨从原准备在沪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莫利哀路29号(即香山路7号)的住宅送给孙中山。在他们十分恳切的劝说下,孙中山不便推辞,于是在1920年1月从环龙路迁入新居,直至1924年11月北上,他们夫妇俩一直居住在此。

香山路7号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时间虽仅4年多一点,但却成为孙中山的思想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的见证,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起和酝酿之处。他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等一些重要著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居此,1913-1933年先后在此会见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和英国作家肖伯纳;1937年7月,会见赴庐山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拥护支持中共提出共同抗日主张。

时间:每天9:00-17:00(16:30停止售票)

票价:20元

淮海中路1843号 上海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这是一座宁静雅致的西式庭院,占地面积4330平方米,院落中央一幢红瓦白墙的假三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有常青的香樟树掩映,环境优美清净。

这幢洋房建于1920年,原是希腊籍船主鲍尔的别墅,为了纪念自己的航海生涯,整幢建筑被设计成船形,远远望去就像是一艘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的巨轮,伸出屋顶的壁炉烟囱设计成轮船通风管状,室内窗户百叶帘等处都刻有帆船和铁锚的图案。房屋后来转让给德国医生菲尔西里。1929年又为工商界人士朱博泉购得。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没收,先由蒋纬国居住,后又为中央信托局招待所。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宋庆龄入住后,底层用作客厅、餐厅、书房,二楼为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布置得十分雅致朴素。

院内西侧的宋庆龄文物馆建于1997年,展出精选的馆藏文物有二百余件,其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是首次公开展出。文物馆前一尊宋庆龄的全身坐像是2003年宋庆龄诞辰1 1 0周年雕刻的,它选用北京房山一整块五吨重的上等汉白玉雕刻而成,雕像体现了宋庆龄居住在这里时六十岁左右的年龄特征以及她在家里的形象。

建国后,宋庆龄经常在这里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积极促进中外交往。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供人瞻仰。

闻居路50号 张闻天故居

张闻天故居1985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陈云同志题书“张闻天同志故居”,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总书记。他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文革中含冤病逝。

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的民宅,坐北朝南,中间是青砖铺地天井,前面有木结构门亭,屋前有菜园、绿树,屋后有翠竹、河沟,周围有竹篱笆。张闻天故居快到浦东机场了,离市区是有点远的,但是田园风光看起来很不错。

地址:浦东川沙新镇闻居路50号

开放:每天8:30-16:30(16:00停止入场),全年开放,免费

然后介绍几个市区对外开放,也比较有特点、代表的故居。

思南路73号 周公馆

上海周公馆,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紧邻思南公馆,是上海唯一一处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的周恩来纪念地。

这是一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原为义品洋行房产,三楼一底,建筑外墙用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朝南花园。

1946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租下这里,用周恩来将军寓所的名义作为掩护,因此这里又称为“周公馆”。解放后,长期作居民住宅,1979年居民迁出,1980年按原貌修缮,1981年4月,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对外开放,现为市级革命历史保护单位。

新川路218号 上海黄炎培故居

上海黄炎培故居,原为黄炎培的舅舅沈树镛的住宅:沈家大院,因沈树镛是清咸丰九年(1859)的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故又称“内史第”。整座大院占地342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8.9平方米,1992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门额“黄炎培故居”为陈云题书。

“内史第”是名闻遐迩的文化民宅,这不仅因为它拥有考究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宅内先后涌现了中国近代20多位名人:除了沈树镛、黄炎培,宋庆龄、民主战士黄竞武、中国毛巾工业先驱沈毓庆等名人都诞生于此;此外,新文化旗手胡适,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的著名水泥专家黄大能,也曾居住在这里。黄炎培在光绪四年九月初六日(1878年10月l日)诞生于内史第第三进院落二楼第一间的东厢房,他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馆内收藏的黄炎培先生生前的一些书画作品和手抄本真迹,是内史第的镇馆之宝。

内史第于2013年复建,复建后恢复成原来的三进院落,大门上方“内史第”三个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所书。一楼部分分别在原址或其它房间复原了黄炎培、“宋氏三姐妹”、胡适等人的生活场景;内宅二楼的东西厢房展览,展示了黄炎培、黄氏子侄、宋氏家族和沈树镛的生活细节和历史贡献。

地址: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

开放:周二至周日8:00-11:30,13:00-16:30(周一闭馆),免费

山阴路132弄9号132弄 上海鲁迅故居

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房屋,是介于新式石库门住房与新式里弄房屋之间的房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1931年落成,前后共六排,第一排倒数第二幢就是鲁迅故居。

1933年4月11日,一向发表激进文字的鲁迅,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帮助下,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搬进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处“越界筑路”的民居,具有半租界性质,鲁迅便从“租界”两字中各取一半,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且介亭”。这里也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居所,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这里逝世。鲁迅故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馆名由周恩来总理亲题,1950年1月7日对外开放,1959年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建筑外形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传统风格。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有约1.7万余件陈列品。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窗边壁上的日历停留在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三楼前间有阳台,在海婴与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

在这里居住的3年多时间里,鲁迅从事了大量创作、翻译、编辑工作,写下了280余篇杂文,《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故事新编》等都在这里完成,在这里鲁迅还接待过许多中外名士与青年作者,组织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左联”活动。

开放时间:9:00~16:00 (周一闭馆)

门票:8元

华山路303弄16号 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位校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特班教授和校长,以及教育总长。

位于华山路上的蔡元培故居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为实践“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理想,蔡元培一生并未置购房产,这幢洋房并非他自己购买。蔡元培于1937年8月入住,不久因日军侵占上海移居香港,1940年3月病逝。这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蔡元培故居。解放后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时,特批此幢房屋供蔡元培子孙后代居住。

1984年故居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故居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底楼为专题陈列室,二楼是蔡元培的书房和客厅,里面的陈设基本保持着蔡元培生前的原样。楼上还住着蔡元培先生的后人。

开放:每天9:00-11:30(11:00停止入场)、13:00-16:30(16:00停止入场) ,免费

接下来这三个故居相距不远,可以在逛附近知名的网红马路武康路时,一起去看看。

武康路113号 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这里免费对游客开放。

巴金故居是一栋简朴而略显敦厚的建筑,建于1923年,主楼是座假三层建筑,这栋欧式独立式花园别墅在外观上受到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室内仍具有传统洋房的要素,壁炉、天花线脚、朝向敞廊的宽大百叶门等。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这里是他生活时间最长,写作著作最丰盛的地方。《随想录》等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创作。走进巴金故居,您可以近距离接触巴金生前写作、会客、生活的复原场景,还可以通过专题展览一睹巴金故居收藏的重要文献资料。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

五原路288弄 张乐平故居

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位于五原路的故居是2016年2月才正式对外开放的。

位于五原路288弄的三幢别墅,原是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陈济棠私邸。1950年,张乐平一家被分配到三号楼二楼居住。张乐平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在此居住了42年。张乐平最著名的作品是《三毛流浪记》,故居展出的主题也都大量围绕三毛。展厅的三个展柜里藏着三块看不见的触摸屏,把《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三毛外传》三本书全数嵌入,观众可以很方便地翻页浏览。

1992年张乐平去世后,他有三个子女仍住在二楼另两个单间和三层的阁楼里,但最大的书房一直维持着老人生前的原样,以示家人的怀念之情。

复兴西路369号 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是与张乐平故居同期开放的,属于近期徐汇区对故居修缮整理之后,新开放的故居之一。这是一幢西班牙式风格的黄色公寓住宅,建于1933年。复兴西路上有很多漂亮的洋房建筑,正好柯灵故居免费对外开放,可以进去看看洋房里的生活,感觉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这座洋房的建筑造型从外面看上去就很特别,柯灵的故居在住宅东面的一、二两层:一层布置为 “柯灵生平”、“尺寸素心”两个展厅,介绍了柯灵的生平轨迹,并展示了他在文学诸多领域的成就。二层是起居室、书房和卧室,这里有作家收藏的很多书籍,他在这里撰写了大量散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著作。室内的布置很生活化,仿佛能看见主人当年的生活场景。从一楼到二楼是一个很窄很窄又很陡的旋转楼梯,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很特别。柯灵和夫人1959年12月2日迁入此地,在楼内203室住了41年,现在楼内其它楼层的房屋都有人居住,是“谢绝参观”的!

喜欢上海建筑的朋友,还可以去邬达克故居看一看

番禺路129号 邬达克故居

这是1930年,邬达克自己建造的新居,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的最大的一个家。1938年,邬达克入住达华公寓,直到其离开上海。

这是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格的住宅,陡峭的石板瓦双坡屋顶占立面高度近一半,两端是高耸的砖砌烟囱,南立面设对称的山墙造型。底层采用红色清水砖墙,二层以上则是白墙,深色木构架。整体色彩协调,层次丰富。建筑底层有哥特式三连列窗和圆拱形大门,二层是折线型凸窗。当年的住宅南面还有大片花园,现在花园处已经改造成为一个学校的操场。

邬达克是一位旅居上海的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外滩的亚细亚大楼、怡和洋行,人民广场附近的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沐恩堂,武康路淮海路转角的武康大楼,新华路上的新华别墅、蛋糕房子等等……邬达克在上海留下了如此之多的作品,成为了上海建筑界的传奇。

1947年,邬达克离开上海之后,这里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认定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旧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2008年经过修缮及装修,2011年启动旧居修复,2013年对外开放。

开放:周二至周五13:30-16:00;双休日9:00-12:00,13:30-16:00,免费。